上海地铁15号线发生了一起惨剧,1月22日下午4点30分左右,15号线祁安路站一位老年女乘客被屏蔽门夹住,虽然站台工作人员和其它乘客立即上前帮助,却最终不幸身亡。现场视频公布后,整个事件的起因以及站台工作人员的操作引发了大量关注和争议。
这起事故的直接原因很明显,应该是女乘客在列车关门的一刹那试图下车或上车。考虑到乘客面向车外,下车的可能性更大。结果乘客正好被正在关闭的屏蔽门夹住,而身后的列车车门则已经关闭,于是被夹在了两扇屏蔽门和列车车厢之间。
此时,假如屏蔽门能够感应到夹住了人,而自动开门的话,悲剧就可以避免的。但不幸的是屏蔽门并没有自动打开,而是夹得很紧,致使女乘客在站台人员和其它乘客奋力拉拽下仍无法出来。
这里面就有两个问题:女乘客不顾风险在关门瞬间下车当然是直接原因,但屏蔽门的设计和运行状态显然也有问题,两者凑在一起,造成了极度危险的局面。不过,直到此时,事情还并非不可挽回,如果站台人员进行了正确的操作,女乘客本来还有生还的希望。
然而接下来却发生了令人震惊的一幕:从视频可以看出,站台工作人员为了救人,首先操作了屏蔽门上的一个装置,应该是想打开门。但就在门打开的那一刻,站台上的列车突然启动了,女乘客瞬间在画面中消失,应该是被车厢挤到了屏蔽门与车厢的极狭窄间隙内,而其它人拉都拉不住。
然后我们看到工作人员赶忙又极速跑向大约十余米外,按下了墙上一个红色按钮,再急速跑回去施救,女乘客由120送医,但后来还是不治身亡。看到这里,相信不少网友会有这样的疑问:这地铁没有司机的吗?为什么会突然启动?工作人员先操作屏蔽门,然后才按下红色按钮,这期间列车恰好就动了,操作顺序会不会有问题?
对于第一个问题,还真猜着了,地铁15号线是无人驾驶地铁系统,确实是没有司机的。假如有司机的话,会在确定站台无异常时才会上车启动,虽然费人力,却比较可靠。但话又说回来,没有司机的无人驾驶地铁系统,其实是更为先进的技术,同样不应该出问题!
地铁自动驾驶系统又被称为ATO,不需要司机,就可以实现列车的加速、巡航、减速、精确停车,以及停车后自动开启车门和站台屏蔽门。实现这些功能的方法与汽车通过导航地图进行自动驾驶的原理类似,不过地铁系统是轨道交通,相比公路驾驶更为简洁。
在地铁线路上,会设置很多的信标或应答器。当列车经过这些信标时,通过不断修正误差,就可以获知自己的精确位置,然后再由计算机判断是该加速还是减速,还能够将列车精确停在站台某一位置上,误差不超过几十厘米。
那么ATO在站台上怎么判断列车该不该启动呢?当然是通过感知车门和站台屏蔽门的状态。当所有的门都正常关闭时,说明一切准备就绪,可以开车出站了。应该说,正因为有了站台屏蔽门,可以有效隔绝乘客与轨道,才使无人驾驶成为可能。但这一过程有个前提,那就是屏蔽门处于自动或LCB隔离状态。
一般来说,站台屏蔽门会有一个就地控制盒LCB,可以设置为四种状态:自动、手动开,手动关和LCB隔离。当控制盒设为自动或LCB隔离状态时,屏蔽门在安全回路内,门打开时列车不能启动。但如果LCB设成手动开或关的状态,这个屏蔽门和安全回路是脱离的,即使在门打开的状态下,列车也可以启动出站。
在上海这起事件中,工作人员在拉乘客未果的情况下,从其手势来看,很可能是对就地控制器进行了操作,由于看不清楚,我们只能推测:有可能是打到了手动开,以便开门救人,结果造成列车突然启动,将女乘客带入了狭窄间隙。
而站台墙上的红色按钮,则是真正救命的东西。它是紧急停车按钮(ESB),一旦按下,列车将紧急停车,并不会再启动,而且还会封锁车站,其它车也进不来了。如果工作人员当时能够先按下紧急停车,再去操作屏蔽门的话,悲剧就可以避免了。
相信也有人会说:当时紧急停车按钮距离较远,工作人员需要跑好几步才到,如果这个过程中列车已经启动,岂不是一样的结局?事实上未必如此。如果不操作屏蔽的就地控制器,屏蔽门就没有脱离安全回路,如果自动驾驶没出故障,ATO就会知道这个门没有正常关闭,理论上是不会启动列车的。
不过,以上推论都是理论上的,在操作手册或上岗培训教材上应该有写。在当时的危急情况下,工作人员可能比较慌张,救人心切,才采取了受到质疑的操作方式。我们不在现场,不完全了解情况,做出的猜测和判断也未必完全合理。目前该事件正处在调查过程中,还是要以官方的调查结论为准。
愿逝者安息,同时地铁运营方应尽快查明真相,吸取教训,排除隐患,让乘客有一个更加安全的乘车环境才是正理。这次事件对乘客也提了个醒:不管有多急的事,不要冒这个险,搭上自己的生命安全就不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