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装配网

当地观看人数破7年纪录,被吹爆的纵欲片我看醉了

 人阅读 | 作者xiaolin | 时间:2023-02-21 17:02

“我会早点回”。

这话他说了两遍,可没人理。

第一遍,正要去上夜班的妻子在房里进进出出,嘴和手都不停,忙着交代孩子晚饭。

她不记得老公前几天提过这事儿。

-(今晚)尼古拉生日

-哦…对……好的

△ 感谢字幕翻译:华坚冯力士、黑路易;校对:黑路易,下同

第二遍,面对俩儿子。

一个葛优躺,抱着手机不撒手。

一个坐地上,盯着电视目不转睛。

直到他用老父亲的威严逼小儿子回话,这个家才有除他之外的另一个声音。

家不像家?

还是要怪时间。

这要是10年前,他会毫不犹豫揪住要跑的老婆,央求她给自己打领带,俩人再腻歪一会。

沙发上那小子绝对要被自己拎起来揍一顿。

如今怎么了?

懒得生气,也懒得开口。

看穿一切,又似乎看轻一切。

他一点也不想这样。

丧,丧到连哭都只流一滴眼泪的中年男人,怎么救?

解药就在眼前。

《酒精计划》

DRUK

总算等到了。

8年前风头无两。

可以说是丹麦电影至今为止的最高光——电影《狩猎》。

捧出戛纳影帝麦叔,好莱坞性感反派,丹麦国宝级一哥麦思·米科尔森。

瞧瞧这眼神,哎等等。

再来一次。

瞧瞧这眼神。

当年奥斯卡、戛纳、金球等16个电影奖,27提9中。

《酒精计划》回归,原班人马。

男主麦叔,导演托马斯·温特伯格,编剧托比亚斯·林道赫姆。

首战告捷。

包圆欧洲电影奖最佳影片、导演、编剧、最佳男主角四项重奖。丹麦上映首周末观看人数即破7年纪录,入围戛纳,顺势成为该国的冲奥片。

烂番茄107位媒体,打出91%的新鲜度。

《芝加哥论坛报》亮出满分——

“激情、爱、幽默和悲伤一波而起,这是任何一个吃过太多苦的人都可领会的状态。电影跟劝酒无关,也没有试图传达任何信息,除了生活是艰难的、有时是黑暗的,它证明生活会展现出令人陶醉的美丽。”

△ 时光网/译

真有这么好?

106分钟的电影,其实一句话说完:酒破中年危机。

电影题眼,基于挪威一位心理学家芬恩·斯卡德鲁德的浪漫假设。

讲真,Sir这么爱喝酒的人,怎么看怎么不信:

“人类生来血液中就欠缺0.05%的酒精浓度。”

有点王家卫内味吧?

电影告诉你,这还真不是一句胡话。

开撸之前Sir要特别提醒。

《酒精计划》入口不烈,但后劲强大。

它注定不适合所有人。

如果你天生阳光乐观,大可以不打开它;如果你也丧过,或者正处于丧的阶段,它就是你的专属。

别误会,不是给你疗愈。

它带你走进一场梦,梦里时而美轮美奂,时而心惊肉跳,总之以假乱真。

你正陶醉着呢,啪,惊醒,尿床了……

它用梦催眠,是让你更清醒面对现实的“丧”。

01

微醺

主角马丁,文章开头的中年失意男。

他以前不这样。

野了半辈子的票圈风云人物,却像伤了腿的老马。

不到三十岁就有机会拿到博士学位和一笔可观的研究经费。

可因为小儿子刚出生,只得放弃。

课呢,上得也越来越遭人嫌弃。

说话蔫了吧唧,没重点,有一次甚至还讲错了课时。

气的学生当堂罢课,老师组团指责。

你带的可是毕业班,别拖累学生啊!

工作只是小丧,在家他更颓。

和老婆每年秋假都去森林里划船的甜蜜约会,已经鸽了8年。

曾经无话不谈,如今成了尽量少说的饭友、室友。

他当然会觉得不对劲。

可对于这些不对劲,他都习惯了。

习惯了老婆话不投机的敷衍。

习惯了学生的愤怒。

习惯了孩子不搭茬。

更重要,习惯了自己的麻痹。

所以每一次熟悉的场景又发生时,他整个人仿佛悬空。

在一个熟悉的地方呆着,放空。

无奈又无力。

再这样下去,会像溺水一样憋死吧。

好友生日聚餐的一句话叫醒了他——0.05%酒精理论。

在场人人都拿它当好笑的冷知识听时,唯独马丁当真了。

他的嘴硬,被一杯香槟破掉。

快要僵掉的腿,被一整瓶红酒重新唤醒。

重生,随着酒精的加入开始了。

第一天只是偷摸摸地尝试。

揣着酒上班去,一口下肚,好像有一点点变化。

他能马上觉察生活里的偏航。

说我上课没重点、很混乱,那就重新梳理。

说我对课堂不负责,那就亮白脸。

看学生欣喜的脸就知道,马丁变对了。

这酒有点东西。

于是,一个更大胆的计划有了苗头。

02

易燃

马丁在学校有三个死党同事。

有教体育的,马脸哥。

婚姻状态离异,生活老伴仅一只老狗,撒尿还要人工辅助那种。

教小孩子踢球,教大孩子就只能让他们跑圈。

他自己的生活也困在一个圈。

有教音乐的,腼腆哥。

资深单身狗,每次跟女性聊天就会脸红。

日子无聊又孤单。

这群人都羡慕的,是当晚寿星圆脸哥。

三个娃,住海景大房,老婆漂亮又有钱。

可他依然不太高兴。

为啥,就因为40岁了?

还真不是寿星在凡尔赛,三个娃闹得老婆三年没睡过整觉。

最大的那个还是天天粘着,老二不会自己上厕所老尿床,最小的那个还没断奶。

家里有钱不假,可尿骚味和哭闹声真的愁人。

当他们得知马丁带酒上班后,搞事之魂熊熊燃烧。

三人疯狂+1。

搞!一起搞!

不过,四个人为人师表,光天化日带酒上班,不太好吧?

还是圆脸哥有主意——把喝酒当成学术研究!

当场起草了一份严格有序“实验大纲”:

实验目的,记录酒精对心理状态和社交能力的影响;

实验规则,只在工作日喝酒,并记录每天酒精浓度(不超过0.05%),做好个人笔记。

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啊……

实验初期,略有成效。

可他们慢慢发现,实验有“不严谨之处”——让人快乐的0.05%不能是个定值,每个人酒量不同,必须要测试出每个人的“燃点”。

加大了剂量。

马丁在1.2%时达到燃点。

那太快乐了。

他的课堂,瞬间成为全校最嗨的,笑声传遍整条走廊。

他的魅力,也让家人重拾激情。

学生热血沸腾,妻子娇喘连连,他自己,更是开心得想跳舞。

其他人也不赖。

教音乐的腼腆哥,原本上课走的是传统路子。燃点时刻,是他拉上教室窗帘,让学生手拉手感受对方声音。

这一开口,媲美天籁。

教体育的马脸男,训练小足球员,几杯酒下肚,一通指挥就让团队里原本最不受待见的四眼仔踢进了关键一球。

场外的几个老伙计见状雀跃不已。

哦你问圆脸寿星的燃点是什么时候?

床上。

别想歪。

是回家后在床上尿了一泡。

跟曾经尿在自己身上的二儿子来了次梦幻联动。

对。

他们发现,不是所有人都能在燃点上释放自己,重新回到人生巅峰。

回到现实,扭头一看——“副作用”出现了。

03

灰烬

《酒精计划》的故事发生在丹麦。

可它一点也不像我们印象中的样子,童话王国。

相反,丹麦是醉醺醺的。

是中年人臆想的“童话”,佯装纯粹的外表下,扒开却极为粘稠。

这个国家每个人似乎都醉醺醺的。

电影也一样。

镜头大部分时间,都充满激情和浪漫。

那场四男大醉的调酒戏更是拍得Sir直吞口水……

杯底一大块冰,徐徐倒入苦艾,再用柑橘皮在杯口擦一圈。

一入口,一哆嗦。

嘶!~

△ 感觉点个火麦叔就能上天

苦艾,酒里纯度最高的一批。

喝它的人,谈口感绝对牵强,就是冲着摄入酒精去的。

爽吧,嗨吧。

可这几个男人醉得有什么不同?

他们的梦是过期的。

青春为何物?南柯一梦罢了

爱情为何物?梦中的造物罢了

△ 丹麦除安徒生外另一个有名的作家兼哲学家,索伦·克尔凯郭尔

酒精计划,于这四个中年男人,像是一次自救。

他们想利用酒精改变现实。

殊不知,酒精也成了各自混乱现实的一部分。

到达各自的燃点后,四人里有人意识到混乱,及时停下。

可也有人觉察到了结果。

教体育的马脸男,选择继续喝。

喝到被学校开除,喝到生活再糟更糟。

他知道,停下,不过是开始另一次“酒精计划”。

电影开场那句诗的作者克尔凯郭尔曾说,生存是一场斗争,悲情又滑稽。

人在有限的时间里追寻无限的欢愉,可这种追寻无休无止也永远无法成功。

电影最后一场戏,被誉为“2020最好的电影结局”。

怎样一幕?

在Sir看,极为撕裂的一幕。

期末,毕业生们踏上了毕业巡游的车队,在街上肆无忌惮地狂欢。

庆典上,中年老师们却收到了马脸男自杀身亡的消息。

葬礼与赞礼。

希望与绝望。

黑与白。

街道尽头,海边码头,两群人带着极端的心情相遇了。

不得不说——这一幕导演用极致的视听语言拍出让所有人振奋的狂欢。

卡点的剪辑,迷醉的运动镜头,包括麦叔一醉方休的舞步……

所有现场调度看得Sir都心跳加速。

可冷静下来想想,五味杂陈。

这场狂欢中,所有人的悲喜并不相通。

于马丁,他再次开启“酒精计划”,进行着无意义的宣泄;

于学生,他们真的知道自己在庆祝什么?

跨出社会,踏上成为下一个“马丁”的道路?

酒精计划实际也是“逃跑计划”。

哪怕这计划被冠上多么正当的理由,被多么严格地执行。

电影好就好在,它用一副玩世不恭的样子,悄悄刺破我们最不敢面对的虚弱。

面对丧,我们第一反应是酒精。

是宿醉。

是逃避。

人之常情。

可《酒精计划》没有像大多数电影一样,给你讲绝对正确的道理,拉着你的耳朵说“别逃,没用”。

电影留下了开放结局。

最后一个镜头。

唯一没有被“酒精计划”完全击垮的马丁,在香槟的沐浴下旋转、狂舞。

奔向大海。

他死党马脸哥溺死的那片大海。

双手张开,全力一跃——定格,结束。

他是想飞?

还是求死?

无需回答。

这是属于马丁的一场梦。

而现实中的你,该醒了。

编辑助理:莫妮卡住了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