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徐诗琪
界面新闻编辑 |
拥有148年历史的日本制造企业东芝集团于今日正式退市,结束其自1949年以来的74年上市历程。
退市后,东芝将于12月22日成为私募股权基金日本产业合作伙伴(JIP)的子公司TBJH之全资子公司。这场已持续近3年的重组危机终于尘埃落定。
东芝成立于1875年,其前身是发明家田中久重创立的工业制造所,以及1890年由研究者藤冈市助和商人三吉正一创立的白热舍。1939年,两家公司合并成为东京芝浦电气,这也是“东芝”一名的来源。
东芝发明了许多个日本第一:第一个白炽灯,第一台电风扇、水轮发电机、电动冰箱与洗衣机、晶体管电视等等。其最为人所知的成就是全球第一台笔记本电脑T1100,这一产品奠定了日后笔记本电脑的标准形态,也造就了东芝此后近十年的PC霸主地位。在中国市场,消费者最熟悉的东芝产品也是家电与电脑产品。
巅峰时期的东芝,不仅雄踞家电领域,还涉足了半导体、医疗器械以及核电能源、基建领域,是日本制造业巨头之一。
其衰落始于核电业务。2006年,正值全球大力建设核电站时期,东芝以54亿美元天价收购美国西屋电气核电业务,但2011年的福岛核电站泄漏事件导致其订单减少,全球核电站建设也开始停滞,东芝业务遭受极大阻碍。
为了掩盖核电业务黑洞,东芝还进行了长达8年的财务造假,这一丑闻于2015年被爆出,当时统计共有1562亿日元的虚报利润。同一时期,东芝通过西屋电气收购了另一家美国公司的核电业务,却因此担上了巨额负债。2017年,该子公司宣告破产,东芝也陷入资不抵债的境地。
种种危机之下,东芝已将许多非核心业务打包出售。其医疗器械业务出售给了佳能,笔记本电脑业务卖给夏普,白色家电售予美的集团,黑电业务则被海信收入囊中。
最终,东芝必须开始出售自己了。
2021年4月,欧洲私募股权基金CVC提出以210亿美元将东芝私有化,但被东芝拒绝。此后,其他海外资本如贝恩资本、KKR、黑石集团等均有意参与对东芝的收购。东芝管理层还曾提出将集团一拆为三或一拆为二的方案,即一部分专注电子设备与存储业务,另一部分专注能源与基建,最终也被股东否决。
这样的混乱局面源于复杂的股东构成。此前,为了解决资不抵债危机,东芝在2017年向多个海外基金实施了增资,“积极投资者”成为了大股东,对公司经营的话语权加重。但海外投资者与日本利益相关者很难达成一致意见,尤其在东芝涉及日本许多政府建设的背景下,需衡量国家安全风险。这场重组即便聚拢了全球PE巨头,也难以定下符合多方利益的方案。2022年6月,东芝集团收到的重组方案就有整整10份。
2023年3月,东芝宣布,董事会已通过决议,接受日本产业合作伙伴(JIP)等日本国内联盟提出的收购要约。JIP的收购方案得到了日本政府和多家日本企业的支持,包括欧力士、罗姆电子、中部电力等,还有三井住友银行、瑞穗银行、三井住友信托银行等五大日本银行提供贷款。
9月,东芝宣布,由JIP牵头的约2万亿日元收购邀约谈成,成为今年亚洲最大的并购交易之一。
11月22日,东芝发布公告,退市方案通过临时股东大会批准,东芝现有的4.329亿股份将被分为4股,每9300万股份被合并为一股,股份合并将于12月22日生效。此外,东芝的管理架构也将变化,除了现任东芝CEO岛田太郎以外,JIP将有权派遣4名董事。现有的管理层也将被打散重整,于12月22的董事会上进行重新任命。
东芝CEO岛田太郎曾在今年评价私有化方案:“通过这种方式来形成稳定的股东构成,对东芝和投资者来说都是最好的。”JIP则表示,收购东芝是为了帮助东芝专注于其核心业务,重塑其竞争力和创新力。
这家公司参与并见证了日本科技产业的崛起,走过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碎及此后的亚洲金融风暴、美国次贷危机,艰难走到今天。面对日本制造业在全球竞争力的下滑,它需要解决的远不止内部管理问题。
东芝2023年第二财季(截至9月30号的六个月)财报显示,公司当期营收1.5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745亿),同比下滑6.1%;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亏损521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5.84亿元)。截至12月19日,东芝市值约2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99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