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戴礼记·夏小正》曰:正月启蛰,言发蛰也。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
一阵催花雨,数声惊蛰雷
惊蛰到,春种忙;春雷响,万物长。
春雷如同天地初开的鼓,鸣响着生命的声音,隐隐而来,鱼龙初惊。
它不是歇斯底里地怒吼,也没有霹雳裂空的迅急。
而是在被雨水浸润,春暖融化,微风催开的那一种苏醒:就像应着天地的感召而来到人间宣告——春天自此真正地到了。
今日惊蛰,春雨已经下了几阵,连这个差一点又踏进夏天的南方城市也被微冷的风侵袭,让我有点紧张的同时却也暗喜——毕竟“惊蛰寒,寒半年”。
儿时因为惊蛰的名字而厌恶,而后却因为它的内涵而生敬意。
惊蛰三候
花朝即到,惊蛰飞鸟
惊蛰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
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秦观的笔下一派春光,几近繁忙——看似喧闹扰攘,眼光无处安放,却自有一副悠闲的模样。
诗里的风光是从桃花开始,而惊蛰也是占尽了春光的C位,且它的御用花是桃花,可以说出道即巅峰。
古往今来,人们有多喜欢桃花呢,看看那些文字就知道,从元日的桃符开始,就知道它的分量。下面就请出桃花仙子,讲述它的前世今生。
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
桃花很忙,管着多少人间情愁。
婚姻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的圆满和美。爱情有崔护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一见倾心和惋惜。伤情堪比林黛玉:“桃花帘外东风软,人与桃花隔不远。”。再唱着“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手把花锄,锦囊收艳骨,净土掩风流的葬花仪式。
天真癫狂处,还有唐伯虎的“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须花下眠。花前花后日复日,酒醉酒醒年复年。世人笑我忒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千古以来,中国人用桃花象征爱情、守护平安,为它赋予了各种美好的寓意。大概是它开的太灿烂,不光人们,连春天也为它痴醉,为它臣服。
谁负旋乾手,当春起蛰虫。鱼龙惊寂寞,天地喜昭融。
说到惊蛰,不得不说起它的冠名单位——昆虫群体。
在人类世界里,昆虫好像是动物之中不怎么受待见的。
虽可以传说龙蛇(也被古人称作虫之高级进化形式)可以兴风雨,执掌天地的江河湖海,且我们自称龙的传人。
但现实中的虫虫们就很不被喜欢了:不仅是因为它们的外形,它们中的某些种属确实对我们的生存造成了困扰、威胁甚至极大的危害。
而虫虫的优点也是不能忽视的,除了常见的益虫以外,我们还利用很多昆虫生产出蜂蜜、蚕丝、白蜡等制品,他们的很多特征也被收入人类仿生学,对各种制造原理产生了很大的启发和影响。
地球上百分之八十的植物都是被子植物(开花需要授粉),而没有昆虫我们的鲜花们就少了很大的一部分授粉源头,很多不但减产可能会濒临灭绝。
同时动物们的餐桌也会岌岌可危,还有诸多很多以昆虫为食的动物更是不复存在了。
万物并不是为了人类服务而存在。
所以从客观上讲它们与生俱来的特性和由此存在的意义并不由人类决定,只是我们从自己的角度为它们做了定义和爱恶的取舍。
所以学会和万物和谐共生可能是人类发展永恒的话题。
惊蛰吃梨,远离病害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惊蛰时节,乍暖还寒。除了防寒保暖,还应该注意“润燥”:多变的季候容易让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
此时饮食起居顺应肝脏脾脏——吃梨可以益气健脾,故民间都有此惊蛰食梨的习俗。
以使五脏缓和,增强体质,抵御病菌。
说起梨,吃法太多了,生吃,蒸煮,榨汁,烘烤等等。我的家乡有一种软儿梨,看着像坏梨,其实内里大有乾坤,口感绝对惊艳。
我们会在前一年的冬天会把软儿梨冻藏,食用时候拿出来——轻轻敲碎薄冰,揭开顶端的薄皮,一吸吮,沁凉如蜜的汁水,浸润了心田,关于故乡味道深切的怀念和慰藉。
据说这种梨还有清热解毒、润燥止咳,生津化痰功效。
惊蛰作为破旧立新的日子,还有一些扫除霉运、赶走小人和破除是非的习俗。
据说,惊蛰当天有祭白虎,驱虫等的习俗。
写了这么多,希望大家在春雷之后可以真正地走向新的开始,生命充满繁花似锦的未来!愿大家惊蛰安康!
无尘和你一起找寻文化背后的小确幸,在古典文化世界里体味美好,在琐碎生活中捡拾点滴的温暖!
#你好,惊蛰##惊蛰##春天#
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字为原创,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