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装配网

努比亚 Z50S Pro 体验:挑战一英寸!完成度超高的 35mm 主摄手机

 人阅读 | 作者pangding | 时间:2024-05-10 16:40

年中趁着高通骁龙 8 Gen 2 领先版推出的时间点,努比亚发布了 Z50S Pro,在 Z50 和 Z50 Ultra 之间补完久违的大杯款,也缀上了改款升级的 S 字母。

因为新机用上最新的高通骁龙 8 Gen 2 领先版,相机和设计都获得了全面升级,自然而然,相比于两款 Z50 机器,它又多了新意。

招牌设计,回归

Z50S Pro 的外形是 Z50 和 Z50 Ultra 的结合体,定位在这两者中间的它没有选择 Z50 的曲面屏设计,而是回归到努比亚经典的直屏直角边框设计,对于喜欢硬朗风的用户来说,这种观感上的凌厉和规整,能够一见倾心。

整机表面被一块 6.78 英寸的直屏填满,那种手上捏着一块屏幕的感觉回来了。

可能考虑到定位和区分度,Z50S Pro 没有用上 Z50 Ultra 的 Neovision UDC 全面屏,摄像头还是直接放在了屏幕顶部中间的位置。

机身侧面是 Z50 系列的常规排布,有音量键和红色的电源键,顶部保留了自定义开关,可以自定义成相机、游戏模式和静音模式的开关,即便在锁屏状态下也能够通过这里直接起开相机或游戏模式。

Z50S Pro 顶部被天线、红外线以及麦克风和扬声器开孔占据,3.5mm 耳机接口在此缺席。

底部是扬声器、卡槽和 USB-C 接口,需要给出好评的是,这里的 C 口用的是 USB Type-C 3.1 的版本。

机身背部是 Z50S Pro 变化最大的地方,努比亚用上了「小牛皮玻璃工艺」,在后盖 4/5 面积上做出类似相机蒙皮的效果,剩下的 1/5 面积则用另一种哑光磨砂工艺,组合出一种类似经典卡片相机或旁轴相机的设计。

为了和卡片机相机设计呼应,Z50S Pro 的后置多摄模组也从之前集中在左上侧的方形结构,变成了类似卡片机的大圆饼设计。其中开孔变大的主摄放在中间,右侧的镜头是超广角,底部开孔更小的是长焦。

作为一款主打影像的旗舰手机,Z50S Pro 在设计和 CMF 上做到了「形似」,无论是撞色设计和把玻璃做出皮革般质感的技艺,以及硕大的圆饼和主摄,都在暗示用户:横置我,打开拍照界面,按下快门。

所以,拍照才是重头戏。

做好做满的 35mm 主摄

相机硬件方面,Z50S Pro 的主摄用了一块 5000 万像素 1/1.49 英寸的传感器。

Z50S Pro 的镜头模组和通光孔也有所增大,通光孔增大到 5.21mm,加上光圈增大到 f/1.59,主摄整体的进光量提升也比较明显。

在夜晚和一些弱光环境下,Z50S Pro 的照片依旧能保持比较高的亮度,同时保证画面相对干净,不会有太明显彩色噪点出现。

得益于光圈增大,Z50S Pro 近景静物摄影时比较容易达成后景虚化的效果。如果背景有光源的话,形成的光斑边缘会稍稍锐利一点。

同时因为这一代夜间算法升级到 2.0,用夜景模式拍摄时手机会对画面进行再一次提亮,照片的感觉会更明亮。当然,因为 AI 智能识别场景,我们拍摄的时候不一定要跳转到专用的夜间模式,普通模式下就可以直接开启。

光环境正常的日间场景中,Z50S Pro 的整体观感还算不错。相较于其他定位相同的 Android 手机,努比亚偏好画面反差高、通透清晰和锐利的画面,亮度也会稍稍高一点,配合等效到 35mm 的视角,Z50S Pro 非常适合人文街拍。

另外,相机支持点测光和对焦可以分离的拍摄模式,曝光调整可以更灵活,用户也可以在明亮的场景下,获得明暗对比度更高,更具有「人文感」的照片。

▲ 自动模式拍摄

▲ 手动压光后锁定曝光拍摄

只不过在大光比的环境下,如果你需要压低画面曝光来做效果,那需要先把相机 AI 关掉或者长按锁定曝光之后再调整光暗,不然手动了一下,手机就会重新把亮度拉回来。

▲ 100% 放大

镜头的部分,Z50S Pro 用上定制的 1G+6P 镜头,相比之前使用的版本,这套镜头可以带来更低的色散。像是在大白天拍照片,100% 放大之后,可以看到阳光照到金属防盗窗上的紫边非常不明显。

这颗等效 35mm 的主摄自带 OIS 光学防抖,在专业模式下用 1/10-1/8 秒左右的快门速度手持拍摄都有比较高的成功率。

特别是在夜间环境下,如果你还想做一些行人走动或车轨效果,那 Z50S Pro 的主摄的稳定性是足够满足需求的。

这样的效果换到等效 13mm 的超广角也能做到,综合来看,Z50S Pro 的手持拍摄体验算是手机里面比较全能的一款了。

再来说人文街拍模式,努比亚这次把模式的快速启动默认设置到自定义开关上。有趣的是,不管开关状态在哪边,只要拨动开关就能够打开相机,进行拍摄。

人文街拍模式下可以设置滤镜和照片拍摄时的曝光补偿、饱和度和锐度,设置完成后来回切换模式后再回到这里也是设置好的参数,对于喜好某种拍摄风格的用户来说,省去了来回设置的大量时间和精力成本。

街拍模式下没有提供常规的长按连拍功能,反倒是给了「曝光包围」和「白平衡包围」两种固定的连拍。开启之后会根据现场情况,自动给你拍摄三张照片。

硬件和算法之外,Z50S Pro 自带的滤镜收录依旧丰富,有胶卷模拟和常规风格两个大类。

如果你是想把它的相机当成一个包含 35mm、50mm 和 80mm 三焦段的滤镜相机,那人文街拍模式提供的滤镜相当够用,选择丰富。

要是努比亚能在后续版本的街拍模式中补上常规的连拍功能,补上快门速度的控制,那街拍模式的实用性和可玩性将更高。

也正是它在人文街拍上的投入,尽管视角不同,但当你拿着 Z50S Pro 就像拿着 GR 一样,都会突然变得很想拍黑白:

新一代旗舰性能基准

Z50S Pro 继续沿用 LPDDR4X + UFS 4.0 的组合,有「12GB+256GB」、「12GB+1TB」以及「16GB+1TB」可选。

由于 256GB 到 1TB 之间的跨度稍稍大了一些,加上这款手机定位是影像旗舰,因此预算要是不缺,还是建议上个 1TB 版本。

Z50S Pro 的充电组合是 5100mAh 电池+80W 的快充,属于一流梯队。

在密集测试的这一天里面,我在接近满电的状态下跑了一次安兔兔和 Geekbench 的测试,然后晚上和第二天晚上断断续续拍了 2-3 小时照片,中间的通勤时间简单刷一下《原神》。手机默认是数据和 Wi-Fi 都打开,拍摄的时候全时最高亮度,登录的通信软件则是备用号,日常信息通信都不多。此模式下,Z50S Pro 到第二天完成拍摄的剩余电量是 49%,中间没有充电,整体续航表现不错,只要不是重度使用,几乎不需要考虑充电宝。

性能更新的重点,其实还是在 SoC 上面。

Z50S Pro 用上了高通目前最强的骁龙 8 Gen 2 领先版移动平台,超大核主频提升到 3.36GHz。我们手上的是 12GB+256GB 的版本,在早期固件下安兔兔的跑分成绩是 162 万到 163 万分左右,Geekbench 跑分成绩则是单核 1545、多核 4921。

考虑到这款 Z50S Pro 还在用着先行固件,厂方后续会继续进行优化,安兔兔整体成绩超过了 162 万分也符合对骁龙 8 Gen 2 领先版新机的预期。

▲ Z50S Pro 《崩坏:星穹铁道》测试

▲ Z50S Pro 《原神》测试

游戏部分用了《原神》和《星穹铁道》进行 20 分钟操作测试,测试时打开游戏的最高画质和 60fps 选项,手机开启游戏模式:

游戏的大部分时间都稳定,《原神》里面关掉动态模糊之后战斗的视角切换都算舒服流畅,技能释放能够跟上操控。面对主要以对话和回合制战斗为主的《星穹铁道》,Z50S Pro 的表现都能让人满意,都能够符合骁龙 8 Gen 2 领先版手机的要求。

只不过在《原神》跑地图的时候偶尔会有一两次明显的卡顿和掉帧,有时还会卡到操作。幸好的是卡顿都不会出现在战斗场景,希望正式版固件得推出能有所改善。

另外就是发热,Z50S Pro 的散热速度不算特别快,但由于正值广州夏季,手机满载跑一阵之后温度还比较高。鉴于自身没有红魔手机自带风扇的设计,所以,在这个季节用它玩大型游戏的时候,建议还是加上背夹散热器会比较好。

完成度最高的 35mm 手机

总的来说,努比亚 Z50S Pro 是一款专注于拍摄功能的手机,也是一款把 35mm 主摄的拍摄体验做好做满的手机。

新的机身设计让它看起来更像相机,优化过摄像头模组能够从细节上提升成像表现,从而提升整个相机系统的完成度。

如果抛开定位的配置限制,那 Z50S Pro 应该是目前完成度最高的 35mm 主摄手机。可能也是因为这一点,努比亚才在 Z50S Pro 提出了「超越一英寸」的口号。

这就是努比亚的阳谋:不比绝对意义上的参数,既然现在手机相机主摄视角越来越广,用户要么在拍摄的时候放大,要么拍完再裁切,为什么不直接把更泛用的 35mm 焦段做好呢?

努比亚发布时也提到,意思大概是:

如果你需要 35mm,而你的一英寸手机主摄需要放大 1.3x 到 1.5x 才能实现这视角,那在相同的规格下,选择一款一开始就能把 35mm 视角做好做满的手机,才有更好的拍摄效果。

回到产品本身,Z50S Pro 确实是一款综合拍摄体验不错的手机:成像效果不错,相机界面的呈现和操作逻辑也更贴近相机,不仅有带反馈的触控滚轮还有相机常规焦段显示,对于我这种习惯用相机拍照的用户也十分友好。

如果你的拍摄种类更多是街拍和生活记录,常用焦段为 35mm,而且不需要纠结长变焦的质量,那 Z50S Pro 作为主力手机和备选随身相机,都是相当不错的选择。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