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的Z系列旗舰智能手机步履蹒跚地走了3年,经过了5代旗舰手机,终于做出了一台由内而外都很平衡的机器,它虽然来的有点晚,但它总算来了,它的名字叫做Xperia Z3+
规格:
5.2英寸1080p IPS屏幕;
146.3mm × 71.9mm × 6.9mm,144g;
IP65/68级别防水防尘;
高通Snapdragon 810 2.0GHz/1.5GHz 64位八核处理器;
3GB RAM,32GB可拓展内存;
Android 5.0.2操作系统;
2070万像素主摄像头,1/2.3英寸Exmor RS™ for mobile感光元件,25mm广角Sony G镜头、BIONZ™影像处理技术、高感光度ISO12800;
500万像素前置摄像头,Exmor R™ for mobile感光元件;
2930毫安时内置电池,支持快速充电;
主动降噪技术,双卡双待,支持移动2/4G、联通2/3/4G,提供黑白金蓝四种机身颜色。
外观:
没错没错,Z3+和Z3外观几乎完全一样,索尼这个沿用了5代旗舰手机的双面玻璃全平衡设计最近都要被吐槽烂了,虽然从Z到Z3+每一代都会做出外观上的微调,但是相比于三星这几台手机外观的大起大落,索尼Z系列旗舰手机总会给人“找到了个好设计就不如把它用到烂”的感觉,然而既然是索尼,就肯定会有铁粉告诉你这里不同啦那里也不同啦,而本着评测的原则,我们在这里会带大家看看一些关乎实际使用体验的修改。
至于大家来找茬系列的游戏,在本次的图文评测之中我们就不准备玩了,本次的Z3+官方推出了黑白金蓝四种颜色,金色和蓝色的话,索尼官方的名字叫做铜色和湖水绿,总之不管啥颜色,这两个色相当骚包是没错的,索尼努力地调色工作,也是让这个已经用了5代的外观看上去不那么陈旧,至于Z3+今后会不会推出索尼保留的紫色选项,则留给时间证实吧。
本次索尼给我们的送测机是一台黑色的工程机,而据了解得知,黑色和金色的Z3+边框使用了抛光表面,而白色和蓝色的Z3+边框则是磨砂,从手感上来说,抛光面的金属边框手感细腻程度自然不如磨砂面,四色的Z3+边角使用了塑料材质,为了信号质量也好为了跌落缓冲也罢,总之它就在那儿,从Z3上继承的这个争议最大的设计放在Z3+上,争议依旧是最大的。
关于用料方面还有个小细节,那就是Z3+的卡托基板是金属制的,插拔起来比之前Z3那块薄薄的塑料能给人更耐用的感觉,这点比S6 Edge那个表面金属然而框架是塑料的卡托强,只不过要把卡托拔出来依旧不那么容易。
外观上Z3+最明显的改变自然就是扬声器设计以及裸露USB接口了,扬声器和听筒设计回归了类似于Z2的靠近边框的细长条设计,然而LED状态灯却并没有回归到Z2那样隐藏在听筒之中而是像Z3一样被放在了边角,骚包程度略有不足,至于裸露USB接口则是大大方便了充电和数据传输工作,只不过如果刚下完水,咱们建议你还是等USB口水干了再进行充电或者传输数据,毕竟再怎么强大的硬件也敌不过用户自行作死。
实际使用下来,修改了扬声器设计的Z3+相对于Z3最大的好处就是扬声器音质好了不少,并且泡完水之后,也不会经常有水分堵住扬声器开口的情况,即使扬声器进了水,将手机侧着放一下水就会全部流出来,不影响扬声器的音量和音质,这对于日常喜欢洗手机的索尼用户来说是个可喜的进步。
Z3+上另外一个改变几乎是专门为中国消费者而做的:将玻璃面板下沉,低于边框,对于喜欢贴膜的中国消费者来说,Z3+在双面贴上保护膜之后,原本刮手的边框手感就好得多了,并且说实话我们也是强烈建议购买Z3+的用户为自己的新机双面贴膜,因为Z3+玻璃表面的抗污涂层还是相当金贵的,毕竟玻璃再硬,也只能保证跌落不碎而已,表面的镀膜在面对日常使用的时候非常容易刮花。
Z3+上另外一个小改变就是后背镜头处,镜头现在不再是一块独立的保护玻璃了,而是和整个后背的玻璃是一体化设计,LED补光灯则被独立挖了个小洞了出来(这样是防止开启补光灯拍照时补光灯的光在玻璃内部折射而影响成像质量),想到Z3上那块镀膜很容易剥落并且很容易刮花的树脂镜片,Z3+把这个小地方重新设计是非常必要的。
整个外观方面就基本这样了,我们手上这台Z3+的做工相对于Z3也有所进步,边框和玻璃面板之间的缝隙比较均匀,不过最近看了看网上的图片,我们发现这也跟个体有关,而这台黑色的Z3+个人认为还是颇不错的,黑色的外观搭配上整体的设计,档次感也很到位,并且足够低调也足够酷,至于想要亮骚的,可以选择蓝色或者金色,真机都挺好看。
至于抗污能力嘛,虽然表面有抗污涂层,但是黑色款依旧是一戳一个指印,并且单纯地用水冲洗还很难将它洗得100%干净,至于使用清洁剂什么的,我们建议用户还是慎重使用,毕竟Z3+上依旧有防水盖,有防水盖就意味着有橡胶防水圈,橡胶防水圈在面对有机洗涤剂和较高温度液体的时候很容易出现稳定性问题,如果一不小心跌落到酒精或者汽油这种有机液体之中还会有溶胀的情况最终影响防水,总之要记住,Z3+虽然有防水能力,但是如果带去海边或者温泉,或者单纯地用洗手液洗,或是直接放在水流下冲洗,建议各位还是慎重,至于网上广为流传的煮火锅以及其他作死视频,我们只能奉劝大家一切尝试的后果要自行承担,大法保修不保这些不当使用导致的损坏的。
屏幕:
Z3+有一块很不错的屏幕,当然这个前提是建立在调节过屏幕白平衡的前提下的,在默认的白平衡下,Z3+能够达到590nit的亮度,但是默认情况下屏幕色温非常地冷,并没有什么卵用,而且在调节屏幕白平衡的时候屏幕只要越暖,测得的最大亮度就越低。
至于我们手上这台Z3+,当时调节屏幕白平衡的基准是S6 Edge的标准模式,所以下面的屏幕效果图片也是调节过白平衡的屏摄,色调这种东西还是跟个人口味有关系,所以不必太纠结,不过这么调过之后最大亮度就降到了只有350nit。
至于最低亮度,我们测出来是2nit,表现非常出色,仅次于S6 Edge的1nit成绩,夜间使用对眼睛很友好。
Z3+这块屏幕的色彩饱和度很高,可视角度不错,但是由于正面反光比较明显的原因,在侧视的时候亮度会下降得比较明显,总之是一块很好的屏幕,对得起Z3+的旗舰定位,虽然相比Z3,屏幕亮度反而有明显下降,但是屏幕的色彩还原比Z3舒服得多,这样的屏幕亮度足够应付所有使用场景。
另外关于触控什么的,索尼Z3+的屏幕能够使用湿手操控,即使屏幕上有一定量的水珠依旧可以正常操控屏幕,虽然听起来没什么但是相比之前Z3有点水就瞎跳的屏幕,实际对于使用体验的提升是很大的。
性能:
使用810处理器的手机基本都大同小异,然而Z3+上这颗810不知道是否因为控制发热的原因,表现非常地“怪异”,虽然日常四个A53全开,随机开两个A57的特性和其他810一样,不过即便是运行非常主流的跑分软件GeekBench 3,CPU也不会有任何的特别调用,一开始我们认为是温度过高所致,然而进行水下跑分的时候,依旧不会有任何改变,所以看来索尼这次软件之中似乎没有对跑分进行“特别优化”吧,所以GeekBench 3的分数也特别难看,单核600多核2700的分数跟801处理器差不多,几乎是我们测试过的810手机之中垫底,Sunspider、RAR等等CPU相关的成绩同样也不好看。
至于GPU性能,Z3+表现就相当亮眼了,在多项针对GPU性能的测试之中名列前茅,若是索尼没有做什么特别优化的话,还是挺不错的,总之今年的810处理器再怎样也就是那个样子了,具体的性能对比可以参考我们的跑分数据库。
日常使用的时候Z3+的流畅度表现比同样810带1080p的LG G Flex 2以及一些国产品牌手机好得多,对于用户输入的反应很快,应用载入的速度很快,后台能塞一堆应用,OK的啦(其实主要是因为UI几乎接近于原生),再说如果你要是极致跑分党,一开始就不该考虑除了三星S6之外任何的手机。
至于发热,Z3+的表现就很堪忧了,在游戏时发热量巨大,如果使用依靠CPU实时运算的AR拍照,则相机APP会在两分钟之内自动过热保护,强行退出,加之Z3+的机身很薄,热量很快地就被传到机身表面,不过发热这个锅并不应该由索尼来背,应该被吐槽的是高通,大家在见到表达“高通810处理器”意思的字段的时候,请自动在脑海之中联想以下特性:
高发热、耗电大、降频严重、难以8核全开、性能不如三星7420。
好的,于是很多没有自主研发手机SoC的厂商,其中包括索尼、HTC等等,眼巴巴地看着高通挖好了810这个坑,大家都知道跳下去会很疼,然而不跳下去会被吐槽诚意不够,所以只好手拉手一起跳了下去,也许正式版的Z3+会对内部结构和软件做出些许修改以降低发热,但是810总是本性难移的,至于什么第几版第几版的810,当个笑话看就好。
系统:
索尼的手机系统从来都是另外一个争议很大的点,说UI丑的不少,说美观优雅的也不少,审美问题今天我们不探讨,Z3+整个流畅度优化挺不错,除了下拉通知栏在点击顶部进行展开的时候会有肉眼可见的掉帧之外,别的地方流畅度没有任何问题。
至于索尼对于系统最优秀的优化其实是在节能方面,索尼的STAMINA模式和三星的省电模式有很大差别,三星的省电模式通过在全局限制处理器性能、降低屏幕亮度和关闭触控灯光等手段来降低亮屏时的耗电量,而索尼的STAMINA模式则不会对亮屏的性能有任何影响,而是通过将后台对齐唤醒并且仅允许用户设定的应用联网来降低耗电量的,没有加入白名单的应用会被完全禁止联网,而如微信这样的常用APP在加入白名单之后是不受影响的,所以说索尼的省电模式注重的是关屏的省电(当然也有限制手机性能的开关,打开之后亮屏的性能也会被限制),全天候开启也不会像三星的省电模式那般影响体验,续航啥的我们等会讲。
不过这个界面所有的文字说明并不是特别地言简意赅并且非常难以理解,读起来拗口,罗七八嗦,言不达意,第一次碰上的估计得晕了。
除了省电优化之外,索尼的系统就没有什么特别的了,桌面加入了小图标的选项,让UI看起来能更精致点,然后就是双击亮屏和智能保持亮屏,以及之前我们说的屏幕色温调节功能,以及个人从来不启用的图像增强,并且索尼一直以来的双击亮屏由于没有防误触的功能,使得误触率很高,所以个人同样没有启用。
小应用,索尼的特色,通过点按多任务切换按钮可以调出界面,看网页看到一半弄个计算器出来算个啥挺好用的,并且可以将桌面小部件转化为小应用,好评,然后小部件还可以多开,通过下拉栏可以统一靠边最小化或者统一关闭。
很全面的主题功能,美观度都不错,不过Google Play上会有更多好看的主题,至于国行的,就想办法自己下载APK来吧。
自带的权限管理软件,很强大,但是不知道为啥它拦截了啥应用都要弹个通知告诉用户(这个通知貌似还关不掉),面对国内遍地毒瘤的软件环境,一天能拦截下接近800条无理要求,但是我真的没兴趣随时知道你帮我拦截了啥。
另外就是和PS4手柄进行蓝牙连接的功能,既然是自家的产品,兼容性就不会有任何问题,将PS4手柄和Z3+配对之后能够用PS4手柄操控手机,玩游戏则要看具体游戏对于手柄的支持,这个功能更大意义上是让Z3+能够作为PS4的无线显示屏,然而实际测试下来画面会有半秒钟左右的延迟,和PSVita直连PS4的操控体验差距很大,所以想用Z3+玩PS4上的FPS或者RAC这类对于操作要求很高的就别想了,玩玩回合制游戏还差不多。
然后Z3+还有索尼的主动降噪技术,不过要另外搭配专用的耳机,搭配NC31EM的降噪效果很棒,但是Z3+的音质并不好,仅限于拿来在轰鸣的飞机或者嘈杂的办公室之中隔绝噪音,对于有这需要的人还是OK。
另外Z3+还有根据耳机自动“优化”听感的功能,然而这个功能通过将中频压凹,强行拔高两头,只会让听感变得糟糕而已,让Z3+本已很差的音质雪上加霜,所以判定为鸡肋功能,就连索尼官方在宣传Z3+的时候都没有提过这个功能,这算是有自知之明吗?
还有就是Z3+加入了索尼新的蓝牙立体声技术LDAC,这个技术之前我们在索尼耳机1ABT的评测之中已经比较详细地讲过了,这个技术需要蓝牙输出端和蓝牙耳机/音响都支持LDAC才有用,也正是得益于这个技术,Z3+和1ABT搭配出来的声音比没有使用LDAC的手机(比如三星S6)搭配1ABT出来的声音更好一些,欣赏Hi-Res音乐的时候差别明显,不过在1ABT连接之后要手动开启高音质蓝牙模式,而LDAC这个技术目前是索尼独享的,所以大家都懂的。
Z3+的系统啥的基本就这么多了,别的都是满满的Android原生风格,很流畅,好用程度也OK,关键的功能都有(比如很全面的应用权限管理和目前Android手机之中最好的省电优化程序设定),但是对于非关键的功能性(比如自带的应用商店比较残废、没有自带的来电归属地和自动黄页分类功能,貌似也没有什么来电/短信黑名单)就比较欠缺,这也是索尼一直以来的风格,貌似索尼也没打算改了。
续航:
续航是索尼手机最后的尊严。
这句话还真不是开玩笑的,今年是旗舰手机续航普遍扑街的一年,究其原因,高通的810处理器难逃其责,至于没有使用810处理器的S6,则因为电池容量太小而不得不扑街。
我们的续航测试流程如下:
固定屏幕亮度200nit,先运行30分钟大型游戏NBA 2K15,随后Wi-Fi/4G上网各30分钟,再观看高清视频30分钟,最后是30分钟的语音通话以及30分钟关屏幕播放音乐。
Z3+最终以58%的电量完成测试,虽然这个剩余数字并不是特别好看,然而Z3+的待机功耗非常低,所以剩下的电量几乎可以全部用在第二天的使用之上,而我们的双卡版只插入一张联通卡在Wi-Fi和LTE混合网络下,纯连续亮屏能有6小时以上(如果是非常零碎的时间使用手机肯定会低于这一数字),至于笔者比较高强度的混合工况(大量聊微信刷微博还每天看一个半小时哔哩哔哩在线视频)的使用,则可以坚持一天半左右,总亮屏时间5小时左右,省着点用两天也没压力,这个成绩是相比Z3唯一的退步,但是即便如此,Z3+的续航都已将S6 Edge打趴下了,而理论上来说单卡版的Z3+续航能力会更好,至于实际证实还请恕我们无能为力了(毕竟没机器)。
至于充电速度,之前我们曾经听闻双卡版的Z3+不支持快充,然而经过实际测试,双卡版Z3+是支持快速充电的,使用小米的快速充电头可以进行9V/1A的快充,至于具体0~100的充电时间,我们觉得还是使用索尼将来会标配的EP880快速充电器进行测量比较好,至于送测的工程机则并没有该配件,所以充电时间我们暂时不做探讨,总之Z3+支持高通QC2.0标准的快充就对了。
相机:
日间成像:
重要的东西要留在最后说,所以最后我们说的是相机,Z3+的拍照水平轻轻松松地干掉了Z3,尤其是白平衡,提升巨大,Z3容易偏红的特性终于在Z3+上被修正,Z3+日间拍摄的照片色彩艳丽,白平衡准确,对比度高,细节表现优秀,金相机模式下曝光度默认比较高,所以比较推荐使用手动模式调EV修正,并且手动模式下还能够使用全部的2070万像素,接下来请看日间样张(下方样张均为16:9,总像素数量在1550万像素左右,如果拓展到4:3才是全部的2070万像素)。
所以索尼手机拍照,能用手动挡还是用手动挡好,手动虽然听起来很麻烦,不过好在索尼把白平衡和EV补偿这两个关键的选项都放在了很表面的地方,ISO什么的就让手机自动吧。
HDR成像:
至于Z3+的HDR成像能力,依旧只能在800万像素下开启,开启的步骤是启动相机→手动→调整照片大小至8mp以下→开启HDR开关,开启一次非常麻烦,理论上来说金相机模式下也会有开启HDR的时候,但是说实话,我是希望把选择的权利捏在自己手里。
不过好在Z3+的HDR成像终于能说得上是“不错”了,尽管是软件合成的HDR,尽管是只有800万像素的细节并且合成速度还偏慢,但是整体的色调终于没有问题了,白平衡也准确无误,高光和暗光的平衡控制得很好,照片没有失去层次感,相对于Z3也是个大长进。
夜间成像:
在暗光条件下,Z3+因为没有配备光学防抖镜头,所以面对S6和G4就非常吃亏了,在暗光条件下Z3+的成片率会大幅下降,具体成片质量方面,Z3+的色彩白平衡以及对比度都没有任何问题,表现很好,夜景照片色彩鲜艳,错落有致,甚至可以说很漂亮,下降的主要是画面的细节表现。
在手动模式下,只要抓得够稳,Z3+甚至能够一定程度上挑战S6的画面细节表现(可能要连续拍摄4张某些特定场景,才能有某一张的细节表现能战平S6),但是大多数时候的细节表现是不如S6的,一句话就是照片整体的观感很棒,不过经不起放大观看细节。
至于索尼的ISO12800成像能力,这个用到的情况比较少,这个模式会在手机认定机身处于稳定状态,并且拍照模式是金相机的时候才能解除封印,解除封印之后Z3+就化身为手持夜视仪,这个模式下其实是将4张ISO3200的照片合成成一张照片,然后再进行降噪处理,能够在极其弱光的情况下拍出很多手机拍不出的东西(那些说长曝光和Lumia的,还是考虑下成像速度这个因素吧),然而细节基本没有了,看个亮和大概形状而已。
至于前置相机,Z3+也一口气提升到了500万像素,现在各大厂商的旗舰手机的前置摄像头基本都是500万像素起步啦(iPhone:你给我闭嘴),然后索尼还有个实时美妆的功能,总之自拍效果同样也会比Z3进步很多。
对于Z3+的拍照,笔者持的是正面态度,因为Z3+能够拍出非常优秀的照片,并且即便是金相机模式下,相对于Z3进步也是巨大巨大巨大,只不过想要发挥全部实力,还是得手动,手动拍照的操作依旧比较繁琐,和S6 Edge的傻瓜式的只管构图按快门的拍照方式相比,还是S6 Edge用起来更舒心,而单从最高画质角度考虑,如果S6的总体画质是9分,那么Z3+的总体画质能够达到7.9分上下,考虑到Z3+并没有配备光学防抖而导致夜景成像有明显劣势,有这个成绩一点都不差。
总结:
于是Z3+值不值得理性地去购买呢?对于已经购买了索尼Z2的用户来说,Z3+是一个完美的升级——屏幕、拍照、性能更好,机身更轻薄;对于已经购买了Z3的用户来说,Z3+的各项提升可是相当诱人的(当然除了续航下降),至于买不买,就看你的父母对你手上的Z3有没有兴趣吧,你们懂我意思的。
和目前市面上已有的高端智能手机相比,Z3+的最大优势在于续航能力,其次才是防水,机身很薄并且摄像头不突出,加上非常好的拍照效果、流畅的系统和不输主流的硬件配置,Z3+确实是一台很棒的智能手机,国行4999的售价比较作死,至于不同地区不同版本的差价,用联通卡的读者可以在权衡各方面之后随意选择版本(比如港行),移动用户要用4G只能选择双卡版,至于电信用户们,抱歉本文浪费了您的时间,因为Z3+所有无锁版本都不会支持CDMA网络,至于国内的电信定制型号应该也不会推出,国内的VoLTE也遥遥无期,所以还是买个S6 Edge或者iPhone吧。
将一切都权衡了之后,今年国际大厂的旗舰机之中若是你不喜欢S6或者嫌弃S6续航太差或是摄像头凸出,那么Z3+可能是最理想的选择了——性能比G4强很多,拍照比M9好很多,续航比S6长很多,屏幕和拍照比买不到的某国产机皇好很多,机身也比某国产真正无边框轻巧很多,颜值也比某国产ID无边框高很多,某国产使用自主处理器的“高配”手机在多方面缩水之后甚至都卖到35xx还要抢购(相比之下Z3+定价简直良心),至于Z3+的防水能力,它是一个很好的卖点,但仅此而已,不值得大肆吹捧。
总之还是像标题说的那样,这次的Z3+,在各方面都很平衡,中上等的拍照,中上等的屏幕,中上等的外观,中上等的性能,以及上等的续航能力,Z3+这台平衡的手机,虽然来得晚了,但好在它终究是来了。
优点:
拍照效果出色;
系统反应速度很快,很流畅;
带有主动降噪功能(虽然需要另配耳机);
屏幕色彩饱满对比度高;
双扬声器效果不错;
裸露所有接口还防水防尘;
续航比同代旗舰手机好不少。
缺点:
不贴膜很割手;
要拍出好照片操作过于繁琐;
外观相对于前作差别太小;
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