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装配网

低调却有小惊喜 宏碁Switch 10首发评测

 人阅读 | 作者xiaolin | 时间:2024-03-22 12:08

| 责编:王冬奇

曾经谈及英特尔的Atom凌动处理器,大多数人都会嗤之以鼻,因为在整个英特尔处理器家族中,Atom是性能最弱的处理器,在唯性能至上的年代里,Atom并未给用户留下什么太好的印象。到了智能移动时代,Atom处理器携低功耗以及实用的性能卷土重来,成为了平板电脑、2in1笔记本电脑等移动设备的最佳硬件解决方案。

基于Atom平台的产品,不仅能够在性能上有更好的保证,同时能够在体积上做出最轻量化的设计方案,这也使得时下的笔记本电脑产品,能够在便携性上有更大的突破。

今天我们评测的主角,就是一款基于Atom平台的10英寸2in1笔记本电脑,它就是宏碁的Switch 10。可拆卸式的机身设计使得这类产品具备了良好的便携性,虽然没有强大的性能供游戏玩家使用,但是对于商务用户、轻度电脑用户而言,这样的产品无疑是极为合适的选择。

宏碁Switch 10首发评测

宏碁在Switch 10之前推出过相类似的产品P3,不过P3的尺寸更大一些,而且机身设计也比较厚,便携性并不如Switch 10好。同时这款新产品在做工、屏幕素质等硬性体验方面都做出了提升,为用户带来了一款综合素质极佳的产品,这一点,也是笔者在实用Switch 10一段时间之后才体会到的,因为笔者也和大家一样,看到这类产品的第一印象是性能羸弱、实用性鸡肋。而Switch 10,则改变了笔者的看法。

接下来,就让我们通过本篇评测,来全面的了解一下宏碁的这款2in1笔记本电脑新品,看看它的实际体验究竟怎样?

·外观简约干练 做工品质一流

英特尔在超极本之后,大力倡导基于超极本理念的2in1笔记本产品,为的就是让用户体验到更轻、更便携、易用性更强的产品。而在这些因素主导下推出的宏碁Switch 10,则将2in1笔记本的理念做出了最佳诠释。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款产品的外观设计情况。这款机器的整体配色很有宏碁的风格,这种浅蓝色的配色在宏碁的产品中非常常见,不过究竟好不好看,笔者就不做过多评价了。

Switch 10顶盖部分采用了交叉形的细密拉丝纹理,而顶盖部分也采用了铝镁合金打造,同时在顶端位置采用了普通的塑料材质,这样可以保证WIFI信号不被金属材料屏蔽。

这款产品整体的造型中规中矩,没有太多亮点可言,不过朴实的设计也是时下比较流行的设计模式。

机器设计简约干练

Switch 10整体的设计风格简洁干练,机身部分没有太多的装饰,配色方面除了顶盖部分的浅蓝之外,屏幕边缘采用了金属银喷砂以及钢琴烤漆黑色亮面边框。

触摸式的Windows键

Switch 10的整体设计较为精细,面板之间的贴合处的缝隙非常小,几乎看不到,面板材质的切割也很规整,机身边角的弧度不大,因此整体看上去非常的干练。

这款机器的Windows键采用了触摸式设计,对应的下方位置设计了ACER LOGO。

机身设计不算纤薄,但比较轻

虽然是一款10.1英寸小尺寸产品,但是Switch 10的机身厚度并不算纤薄,只能说是中规中矩的,不过由于机身较为小巧,同时使用了比较轻的合金材质,因此机身部分的重量控制的还是比较不错的。

细节之处设置了橡胶脚垫

Switch 10在键盘底部和机身底部都设计了橡胶脚垫,这样可以防止机身漆面的磨损,而且也可以对机体起到不错的支撑作用。

从整体设计来看,Switch 10的外观比较中庸,顶盖的配色相对而言没有能够起到突出产品品质感的作用,不过这款产品整体的做工还是非常用心的。

·屏幕素质优秀 摄像头略存遗憾

Switch 10是一款10.1英寸2in1笔记本电脑,因此它的屏幕部分可以与键盘部分分离开来。接下来我们首先来看看Switch 10的屏幕部分。

这款机器采用了10.1英寸1366×768分辨率IPS触控显示屏,因此显示效果非常出色,而1366×768分辨率虽然在大尺寸的笔记本上显示效果比较粗糙,但是放在10英寸级别的产品上来看的话,屏幕的效果还是非常细腻的。如果是上到1920×1080分辨率的话,虽然更加细腻,但整体的视觉体验就不像现在这么好了。

10.1英寸IPS显示屏效果极佳

Switch 10屏幕部分的最大亮点除了IPS面板之外,就是全贴合式的设计了。从下面这张图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Switch 10的屏幕面板与屏幕背壳紧紧贴合在一起,二者之间的缝隙非常小,这样就使得机器的整体感更加突出,同时也能够有效防止灰尘进入屏幕内部。

全贴合无缝屏幕

Switch 10的屏幕部分其实也是它的机体部分,而键盘只是一个单纯的外置键盘作用,并没有硬件搭载。所以我们可以看到,Switch 10的扬声器被设置在了屏幕左右下角的位置。

屏幕左右下角设置了扬声器

Switch 10只有前端搭载了摄像头,而并没有搭载背部摄像头,这一点略显遗憾,毕竟作为一款2in1产品来说,拆下来当平板电脑使用的频率还是很高的,没有背部摄像头的话,想要拍摄一些景物、事物就变得不可能了。

摄像头素质不错

摄像头拍照样张

不过,单就Switch 10的摄像头素质来看的话,还是较为不错的,满足一般的视频聊天需求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Switch 10在屏幕部分下了不少功夫,而且也没有盲目跟风去上全高清屏,这一点值得称道。IPS面板天生较高的素质使这款机器的视觉体验得到基本保证,而合适的分辨率则让这种视觉体验得到进一步保证,只是没有搭载背部摄像头让人略感不便。

·键盘手感舒适 触控板异常出色

2in1笔记本电脑最大的优势在于便利、便携。无论是设计者还是电脑厂商,始终都在寻求电脑产品的轻量化,而2in1笔记本电脑,是近二十年来找到的最佳解决方案。将屏幕与键盘设计为可分离式的样式,再将硬件全部放到屏幕里,这种理念使得笔记本电脑的携带方式更加多样化,更加便利。

总体来说,目前2in1产品采用的连接方式常见的有两种,一是卡扣式的,二是磁力式的,而宏碁Switch 10就采用了后者。

键盘手感较好

相对于卡扣式的连接方式而言,磁力式连接在插拔上更加便利。一般来说,磁力式设计都会采用一左一右凉快儿磁铁来做到定位,这样在用户插入屏幕的时候,就不会导致偏差而造成损坏。我们可以从下面的图片中看到,Switch 10键盘底座连接处的左右两侧各有一个黑色的梯形磁铁,它们两个就保证了插入屏幕时的磁力定位。

采用了磁力定位,因此不会插偏

就手感而言,Switch 10的键盘并非是笔者所见键盘中最好的,但可以说是居于上乘的一块儿键盘。在键程方面,这块儿键盘控制的比较适中,不长不短,按键弹力也有不错的表现,不过相对而言有些偏粘、偏软,整体的敲击手感不错。

此外,它也是一块儿全尺寸键盘,较大的键帽保证了良好的手感。

全尺寸键盘

触摸板异常好用

最后来说说触控板。原本笔者是很不喜欢这种一体式的触控板的,而且在使用Switch 10之前也并没有对它的触摸板手感抱有太大希望,不过实际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发现,Switch 10的这块儿一体式触控板异常的好用,不仅触感柔和,而且定位准确,一体式键盘常见的手指拖动误操作也很少出现,总体令人非常的满意。

·USB接口略少 需要接驳HUB

2in1笔记本电脑在追求轻便的道路上,其实付出了不少的代价,除了基本的硬件性能之外,还包括接口。由于机身大都比较小巧,而且会尽量做的比较纤薄,因此2in1电脑在接口配置上往往捉襟见肘。那么Switch 10的接口配置情况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屏幕底部的磁力接口

首先键盘底座部分的接口不多,只在右侧配置了一个USB 2.0接口,这个接口用来插鼠标还是非常不错的。此外就是屏幕底部与键盘连接的接口,左右两侧是磁力定位口,中间则是控制信号的连接点。

键盘底座上设置了一个USB口

机身部分,也就是屏幕部分,Switch 10在左右两侧提供了一些常用接口,并且还设计了一些功能键。首先我们看到机身左侧最上面配置了音频插孔、而在其下方的是电源键,再下来是音量调节键。

机身部分左侧面设置了功能键和音频插孔

机身部分右侧的接口配置情况

机身右侧最上面的小孔是麦克风,接下里的小孔没有任何标识,所以笔者目前也没弄清楚是什么,有知道的朋友可以评论里留言告诉笔者。再接下来则是TF卡槽,然后是MINI USB和MINI HDMI接口,最下面的小孔是电源插孔。

·磁力吸附紧致 单手持握也放心

测试磁吸附的力度够不够大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作为一部笔记本电脑来说,我们会按照自己之前的习惯,以各式各样的姿势来持握笔记本,这样屏幕如果突然失去控制掉下来,那损失就大了。

磁力吸附力极强

单手抓住屏幕或键盘都不会脱落

宏碁Switch 10的平板部分有588g,而键盘底座为522g,我们通过不同的持握位置来测试,可以看出磁贴的吸附力道还是很大的,键盘底座和屏幕都没有脱落的情况,但是当我们再多施加一些离心力的时候,还是会感觉有些危险,总的来说,Switch 10的还是没有Surface Pro那么让人相当放心。

10.1英寸机身小巧

Switch 10机身与底座加起来的重量为1.110kg,平时拿着去开会、出门办公,感觉都还是非常轻便的。而且相对于联想MIIX2 10而言,Switch 10的机身重量要轻40多g,因此在携带性方面,Switch 10还是有一定优势的。

·不插电也无妨 长续航体验保障

外观了解之后,接下来,我们首先对Switch 10的电池续航能力进行了评估。相信这也是不少用户非常关心的问题。

我们选择的测试软件是PowerMark,它和PCMark、3DMark一样,也是由FutureMark公司开发推出的。它会持续不断的循环运行一组测试脚本,其中包括四种常见应用:上网浏览,文档处理,视频播放,3D游戏,从而尽可能的贴近绝大多数用户的实际使用情况。

PowerMark 续航能力基准测试

考虑到通常用户在延长笔记本的续航时间时,会把电源管理设置为省电模式,因此我们在测试之前也是如此设置,同时禁止笔记本在一段时间后自动降低亮度,禁止关闭屏幕背光,禁止自动睡眠。与此同时,我们让WiFi保持在开启状态,从而模拟出用户的真实使用状态。

模拟用户使用情况

续航能力测试结果

将电源调节至省电模式,经过一段时间的测试后,最终得到7小时03分的测试成绩,这样的续航成绩在同类型产品中的表现比较处于主流水准。当然实际应用中会与理论测试有一定的差异,具体使用时间还要根据用户的使用情况来做判断。(注:图中82%代表测试使用量,最终成绩属于估算值,存在一定误差)

·无风扇低噪音 触感清凉舒适

接下来我们再来了解一下Switch 10的散热体验。

我们的测试方法依然是在25摄氏度的室温下,让这款本本运行Furmark拷机软件,从而让GPU工作在较高的负荷下。经过20分钟左右的时间,分别查看这款本本的内部核心温度以及机身表面温度。

内核温度

其实如何判别散热性能好坏,最高温度代表不了什么。散热通风口的温度绝对是最高的,如果不是,那就是只能说明散热有问题。当大部分热量堆积于散热通风口附近位置,且其他部位的温度没有高于40℃,那就可以确定散热系统设计属于比较合理的。

首先我们可以从内核温度上看出,虽然Switch 10采用了无风扇设计,但是硬件功耗较低,因此在满负载状态下其内核温度也只有70℃。

顶盖温度

屏幕温度

对于Switch 10这样的2in1产品而言,键盘部分没有硬件分布,因此我们主要测试其屏幕部分的温度表现。首先可以看到Switch 10的热量大都集中在正对屏幕的右侧区域,也就是顶盖部分的左侧区域,这里的最高温度为41-42℃左右,比体温高一些,因此能够明显感觉到热量,而手掌经常握持的机身边角部分的温度并不高,大概与体温持平。

因此,Switch 10的整体散热体验还是不错的,虽然能够感觉到明显的热量,但是手部经常接触的位置还是比较清凉的。

·简单应用体验Switch 10

宏碁Switch 10虽然采用了英特尔Atom平台,也并未搭载独立显卡,但这就能说明它的应用体验一定不好吗?下面我们通过一个4K视频播放的体验,来看看Switch 10的应用体验究竟怎样?

4K视频播放一方面可以测试解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反映出机器在基本应用方面能否达到要求。如果连4K视频播放都不能达到流畅的话,其平台的真正体验绝对不会很好。

Switch 10 4K视频播放体验

CPU占用率比较低

最低仅为6%左右

我们选用了一段高码流4K片源对Switch 10的影音播放能力进行了测试,可以看到,即便是在Atom平台下,播放高码流4K片源时的CPU占用率仅为6%到45%左右,这就说明你在使用该产品看4K视频时,还可以干其它任何事情也不会感到卡顿。

由此可以看出,使用Switch 10完成一些基本的娱乐应用需求,文档、图片等基本办公需求是毫无问题的。

Switch 10的硬件配置采用了英特尔Atom Z3745处理器、搭载2GBDDR3内存,32GB eMMC,同时采用了英特尔核心显卡作为图形性能输出的动力。整体配置在电脑产品中属于入门级水准,但是在移动智能设备范畴来看的话,比如与平板电脑相比的话,其性能还是非常出色的。

整体配置详情

Switch 10配置的Atom Z3745处理器基于22nm制程工艺设计,基于ValleyView平台,拥有1.33GHz主频,以及四个核心,同时还拥有1MB二级缓存,动态功耗最高不超过5瓦,不但可以支持Windows 8.1,甚至将对Android系统提供硬件支持。

Atom Z3745处理器基本信息一览

此外,由于这类产品重在体验,而非性能的比拼,因此我们也没有进行更深一步的性能测试。

评测总结:在第一眼看到Switch 10的时候,说实话并未对这款产品抱有很高的期望,毕竟很多同配置、同类型的产品在实际应用时,总有一些缺陷,而在体验过Switch 10之后,笔者改变了最初的看法。虽然这款产品没有太多出彩的地方,但是很多细节的把握,都让它的体验变得更好。

比如屏幕的素质,IPS面板加上合适的分辨率,使得这款产品的视觉体验非常出色;再比如触摸板,一体式的触控板笔者一直觉得很少有好用的,而Switch 10则非常好用;再比如机器的运行速度,虽然表面上看都是一些入门级硬件,但是实际使用起来并不卡顿,得益于eMMC较快的读写速度,无论是系统开机,还是运行一些软件,都不用等待太长的时间。

总体而言,Switch 10适合那些移动办公、或者是轻度电脑用户们使用,至于玩游戏的话,还是交给笔记本或台式机好了。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