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是一家喜欢“造星”的企业,说好听点是善于造势和塑造品牌。倪光南和联想式汉卡,虽然都有自身的特点,但在当时并不少见。联想的另一位科学家陈大有,就被曾茂朝认为水平不低于倪光南;而联想汉卡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前,在市场上的表现也并不惊人。作为公司最重要的产品,汉卡在1986年前后1年的时间,仅仅销售了1300多套,市场占有率仅为可怜的1/10。但在柳传志和联想的幕后推动下,倪光南成了明星,成了政协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而联想汉卡也成了明星产品。
倪光南和联想汉卡的成功,虽然有联想幕后推动的功劳,但本身的实力也是不容置疑的。相比较而言,AST在中国的走红,则完全是联想之功。当IBM推出自封闭的“PS/2”系列电脑后,联想便放弃了IBM,转而找到了AST。AST是一家美国三流电脑公司,在此之前几乎没人听说过。联想在将汉卡插入AST电脑后,宣称AST是国际名牌,然后借助其在销售IBM电脑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渠道,将AST推向了市场。在联想的努力下,AST在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功,同时也拉动了其国际声誉,一度进入国际PC市场前3名,并入选财富500强。
从这一点看,我们不得不佩服柳传志和联想的造势和推广能力。代理AST的成功,并没让柳传志忘乎所以,代理IBM的经历告诉他,将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永远是不靠谱的,因此在彻底控制了AST的中国代理权后,联想开始研发自己的电脑。据柳传志所言,联想当初选择AST,就是为了将其作为跳板,最终产销自己的品牌电脑。柳传志在2002年国际管理年会的演讲中说:“我们不懂市场,我们研究所出来的人不懂怎么做企业,一开始我们选择了一条替别人卖东西的路,做代理。一方面了解市场,一方面和外国企业学习经验和规律,逐渐成熟之后再自己加工、搞研发和打品牌。”
对于这段经历,在《联想集团发展历程》(1984-1998)中是这么描述的:“联想与AST的合作对联想电脑的发展意义重大,通过代理销售AST电脑,联想了解了电脑的内部构造,了解了微处理器和各种组件之间的关系,培养了一支联想的工程师队伍,为联想90年代大举进军电脑领域奠定了基础。”
很显然,联想代理AST的两个目标都实现了,既获得了超额利润,又搞清楚了电脑的内部构造,具备了自我研发的条件。1989年,当联想在国内汉卡市场和PC市场披荆斩棘的时候,在柳传志的安排下,倪光南带着一队人马埋伏在香港,专心研制微机主板和联想Q286微机。按照柳传志的设想,代理AST能够维持联想的营收,保证赢利;研制自有品牌电脑,则能赢得未来。
倪光南的确是个科学天才,这个半路出家的计算机专家,赶在1989年初研制出了主板和Q286微机,并于当年3月份参加了德国汉诺威的博览会。结果令人振奋,来自英国、法国、意大利、联邦德国等数十个国家的厂商总计定制了2483块主板和2073台联想Q286微机。
主板和微机的成功,让柳传志看清了公司未来的走向,也让联想第一次实现了“两条腿走路”,不用再看别人的脸色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