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装配网

“曲”得低调的旗舰:LG G4详细评测

 人阅读 | 作者pangding | 时间:2024-01-07 00:13

近年来,以夏普、三星、索尼、LG等显示屏厂商为首推出了曲面显示屏技术,而随着手机市场竞争越来越大,这些专注显示屏制造技术的厂商都纷纷开始为自家的手机配置曲面显示屏。LG作为曲屏技术的佼佼者,推出曲屏手机其实并不鲜见,早在今年年初就推出了LG GFlex2手机。但配置到年度旗舰中可属罕见和大胆,这款机型也就是今天我们为大家带来的LG年度旗舰LGG4手机。

LG G4硬件参数:

CPU:高通骁龙808 六核处理器(2*A57+4*A53架构)

内存:3GB运存+32Gb存储空间(最大支持128GB TF卡扩展)

屏幕:5.5英寸2K分辨率显示屏(采用Quantum Dot显示技术)

摄像:前置800万+后置1600万像素摄像头(后置为F/1.8大光圈)

系统:搭载基于Android 5.1深度定制UX4.0操作系统

售价:3999元

卖点:曲面屏幕、32GB存储空间并支持扩展、2K分辨率显示屏、F/1.8大光圈主摄像头

外观&手感

我们先来评价一下外观,远观LG G4我们不难发现边角部分还有点上一代G3的影子,弧形的顶部和后盖设计、棱角分明的边角处理、还有机身下部熟悉的“LG”标志,从这些细节我们都能发现都是LG旗舰机型“一脉相承”的机身设计。不过,上手后我们发现LG G4采用了“微曲”机身设计以贴合使用者脸部,这让笔者十分惊喜,可知曲面显示屏的制造工艺和成本都比直板显示屏更为复杂和高昂。相比同作为韩国旗舰的三星s6 edge,LG G4却显得扁平并带点刚气,值得一提的是,LG并无大肆宣传其弯曲的机身设计,转而将宣传卖点放到其F/1.8大光圈的1600万像素摄像头中。

LG G4机身采用了微弧形设计,可能是为了照顾LG G Flex2以曲屏卖点的前途,所以LG G4的机身弯曲弧度并并没有G Flex2那么夸张,至少在侧面看不出太明显的弧形。不过拿在手上还是能感觉到弧形带来明显的手感冲击,同时LG也巧妙地把所有物理按键都放置在机身背部。

上部配置了一枚800万像素前置摄像头、感光元件、孔状听筒。值得一提的是,感光元件同时也能识别使用环境光线,从而调整屏幕的色彩对比度和亮度,实测其反应还算灵敏。

与前代LG G3一样,LG G4的底部也有LG的Logo,同时LG G4依旧采用虚拟按键设计。不同的是底部仿金属工艺变为融为一体的黑框了,“息屏艺术”油然而生。

后置1600万像素F/1.8大光圈摄像头,并具有激光对焦功能,同时也配置了双闪光灯。

后盖电源键采用立体突出设计,两旁音量键则采用了颗粒手感工艺。笔者之前试过G Flex2后背的方形按键手感很好,但这次G4采用的椭圆形按钮这让笔者十分纳闷,还好质感还是很紧凑的。再说,后背的音量按钮支持快门功能,这可方便了许多爱自拍的妹纸呀。

拥有弧形设计的后盖,并支持拆卸替换。

后盖采用弧形设计以贴合手掌握持,本次我们收到的是聚碳酸酯后盖的LG G4,用户可自定义选购皮革材质的背盖。

卡槽设计非常紧凑,Sim1卡槽与TF键叠堆设计,Sim2设置在按键左边

LG G4配置一块LG自家的5.5英寸2K分辨率显示屏,并采用了Quantum Dot纳米晶体显示技术,据悉该技术会让LCD显示屏拥有接近OLED显示屏的高饱和还原色效果,在色域方面增强了百分之50%以外所费电量也更节省。

总体来说,LG G4的屏幕色彩表现十分理想,在文字细节及图形展示方面都有很完美的色彩还原效果。同时配合感光元件对显示对比度调节,在光线直射的环境下都能清晰显示出屏幕内容,这一点笔者觉得效果颇为惊艳。

基于Android 5.1深度定制的UX4.0

LG G4搭载了基于Android 5.1深度定制的UX4.0操作系统,虽然说是深度定制,但系统还是充满浓浓的Android 5.1原生味道,下面我们就来体验一下UX4.0一些颇有特色的地方。

UX4.0采用二级菜单设计,且主页面布局非常丰富,向左滑能呼出“智能小秘”选项卡,提供智能遥控、音乐、日历等功能。

拨号面版、时钟及音乐播放器界面

与所有Android手机一样,LG G4也配置了主题商店,并命名为LG SmartWorld。该商城为G4提供了丰富的主题内容及有意思的应用程序,如系统主题下载、壁纸、系统字体、键盘主题等。

除了可在LG SmartWorld中自定义主题,还可以从设计选项中设置主页键的键盘布局及主题风格,目前有黑白两色可供选择。同时,用户可在其页面中设置按键排列及添加功能。

有趣的是,设置黑色dock栏后会与机身边框融为一体,设置白色dock栏则会与系统界面的简洁风格融为一体,视觉冲击很棒。

可在任务管理栏中选择“分屏显示”功能,但该功能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体验上来说该功能的确很好,配合高通骁龙808处理器在多工任务处理时表现比较流畅。但与此同时该功能只适用于“浏览器”、“电子邮件”、“信息”等应用,不过按照选项栏的留空位置来看估计日后的系统更新将会有更多选项支持。

支持后背的快捷按键设计,双击音量键可快速呼出相机功能。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细节部分,笔者使用了LG G4一段时间后,第一感觉就是UX4.0有很浓厚的Android原生味和韩风味道,虽然UX4.0这款操作系统整体偏向简洁,但也可能正是因为这种无用累赘的减少,使系统的操作体验更流畅了。当然,保证硬件成本和系统流畅体验的唯一方法就是功能的减少,有得必有失嘛。如果满分是10分的话,笔者认为UX4.0能拿到8.5分。

样张展示&拍摄对比

相机功能是本次LG G4的重大推广卖点之一,其配置的1600万像素主摄像头具有F/1.8超大光圈加持,在暗光拍摄及夜景拍摄时提供了很好的采光效果,同时,LG G4依然继承了LG G3的激光对焦功能,能有效提高瞬间对焦速度。前置也配置了一枚800万像素的前置摄像头,具有实时美颜美肤功能。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实际拍摄样张吧。

相机界面十分简洁,顶部也就只有五个菜单选项提供选择,虽说选项不多,但其功能已满足日常拍摄需要。

多点对焦功能

手动调节模式,选项堪比专业相机

LG G4 VS 三星Galaxy S6样张对比

日常拍摄对比

从日常拍摄的对比图中我们观察到,LG G4相比三星Galaxy S6的成像表现相差并不大。但通过细心观察我们能看到,三星Galaxy S6的成像色彩相比LG G4更浓,对比度稍强烈一点,但在细节部分(如最左方的楼房窗户)捕捉比LG G4略有丢失,虽然LG G4的成像色彩较冷,但大部分细节都能保留下来了,两者有点不相上下的感觉。

微距拍摄对比

微距对比方面,LG G4在微距表现还是比较满意的,所对焦的细节都有很好的保存,但图片整体会略有泛白。而三星Galaxy S6的背景散焦更为强烈,但取景范围LG G4较窄。

台灯下拍摄样张

远景拍摄对比

在没有开启HDR功能情况下进行拍摄远景,这一点三星Galaxy S6略占优势了。

弱光样张色温对比

通过这张样张我们能看到LG G4在弱光情况下的成像色温会从冷色变回暖色,而Galaxy S6却偏向了冷色,虽然说Galaxy S6的样张更顺眼,但事实上LG G4的样张更贴合现场灯光。

黄昏&夜间拍摄样张对比

夜景拍摄往往能反映出手机摄像头的降噪和测光控制能力,通过实测对比后笔者发现,两者的夜间降噪能力都不相上下,但细节方面三星Galaxy S6的成像色彩锐度更强,亮度更高,效果偏向“色香味浓”的感觉,总体稍微偏黄。LG G4则擅长于逆光和暗光环境拍摄,在后期补偿及细节捕捉方面还是挺令人满意的。

LG G4样张展示

HDR开启效果样张

日光拍摄样张

黄昏远景拍摄样张

夜景拍摄样张

前置相机具备美颜美肤功能,打开“闪光灯”后系统将取景器缩小腾出一个补光的边框(如上图),以弥补前置柔光灯的缺失和增强暗光环境的拍摄想过,不得不说LG在这一点的想法真机智。

左图为正常美颜拍摄,右图为暗光环境补光后

视频拍摄防抖演示:

性能跑分&续航

与目前大部分配置高通骁龙810八核处理器的旗舰机型不同,LG G4竟毅然选择了高通骁龙808六核处理器的配置道路。配搭3GB的运存及32GB机身存储空间,通过安兔兔、鲁大师等评测软件实测都能挤进前三得分。至于之前笔者所担心的发热情况,笔者亲测后觉得高通骁龙808在发热方面,虽然在游戏及网页浏览时发热并不严重,但在某些任务场景如视频处理及多任务后台运行时机身会轻度的发热情况,这让笔者有点不解。

安兔兔跑分成绩:49549

鲁大师跑分成绩:48902

续航方面,LG G4仅配置了一块2900毫安时的可拆卸电池,从容量看上去2900毫安时也算是旗舰级的电池容量配置。本次笔者也针对续航功能进行了一天的日常使用测试。

笔者从早上九点起床,手机为100%满电状态,然后通话2小时;相机功能拍摄50张图片;刷微信及微博4小时;使用手机定位半小时,然后进行待机到晚上18:49分为百分之15剩余电量,然后继续进行待机,待机到晚上22:17分手机提示剩余5%电量。笔者认为2900毫安时的电池容量对于LG G4的日常使用来说还是足够的,基本能满足旗舰机型中一天一充的标准要求(全程4G网络连接及WiFi连接状态)。

总结

文章的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使用LG G4这款颇具特色的旗舰机型一段时间后,该机的系统优化方面还是让人挺满意的,没有过多的繁杂功能,与原生系统相似但又有区别于原生系统的地方。手感方面,由于该机使用,并且弯曲设计容易贴合脸部,总体体验还不错。若该机能有更多优惠政策,3999元的售价稍微降低,其机身做工能更加精细(塑料材质边框容易被刮花),那将会是一台很不错的旗舰机型。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