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师,对现在来说,是个很熟悉的职业,例如软件工程师、网络工程师、土木工程师、电气工程师等,数不胜数,是在各个专业领域的技术人员。那么工程师是如何演变出现的,下面讲述他的由来。
一、古代的工程人员
人类历史上很早就有从事工程建设的活动,埃及文明、中东地区的文明,或是中华文明,都存在城市建设的活动,也留下许多经典建筑。中国,到现在都被网友称为“基建狂魔”,当然,在古代也不逊色,毕竟,这是文化传承下来的。这些建造过程都是有着合理的运作程序、管理制度及技术应用,有许多其规划和施工都是非常复杂的。从事这些建设的管理及技术人员,在古代,虽然没有“工程师(engineer)”这个称谓,但其工作属性与现代工程师类似。
例如,西方的历史书《Word History,Pattern of interaction》中是这样描述大禹治水的:“据传说,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出现在这个时候。它的领导者是一位工程师和数学家,名叫禹。他的防洪和灌溉工程帮助驯服了黄河及其支流,使定居点得以发展。禹的传说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技术水平向文明转型。”所以,虽然古代没有工程师这个称谓,但现代人描述的时候,依然用工程师这个词来形容他,毕竟,从现代意义上说,大禹,确实是一位“水利工程师”。
二、“engineer”的词源及词义演化
讲述工程师的由来,先得从他的称谓说起。在英语中,“工程师”对应的词语为“engineer”,与这个词密切相关的词语是engine,现在的汉语意思是发动机。在发动机问世之前,engine的意思是“天赋,内在才能”,来自于拉丁语ingenium,由in(内在)+gen(产生)+ium(名词后缀)构成。大约12世纪进入法语后演变成engin,表示“技能、才智、诡计、战争器械”等含义。约13世纪进入英语后,该词的意思又演变为(战争中使用的)精巧的机械装置。当西方进入工业革命,蒸汽机的问世后,人们更多地把engine专门用来表示从自然界获取能量并且将其转换为机械能的装置,就是汉语中所说的“发动机”。
Engineer与engine是近亲关系,同样来源于拉丁语ingenium。作为engine加er后缀,最初指代“谋划者”、“发明者”或“设计者”。由于engine含义的变化,指代“(战争中使用的)机械装置”,故engineer指代“能制造使用机械设备、尤其是战争器械的人。”另外,在古法语中,与engin对应的“做...事的人”的后缀形式是engineur,这个词同样是engineer的来源,含义同样是:“能制造使用机械设备、尤其是战争器械的人。”
所以,在欧洲早期,工程师主要指建造和操作战争机械的人,即为“军事工程师”。
1755年英国出版的《英语词典》,将Engineer定义为“指挥炮兵或军队的人”。1779年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其定义为“在军事艺术上,运用数学知识或描绘各种事实及进攻或防守工作的专家”。
三、古代汉语 “工程” 的词义
中国在古代即为工程大国,而在那时并没有engineering这个单词,如果“工程”的含义只对标engineering的话,必然是存在不合理之处。就犹如英文中engineer这个词的含义在变化,汉语中“工程”这个词的含义也有着演化史。
在《说文解字段注》中的解释是:“工,巧饰也。”“凡善其事者曰工。”“程,品也。十发为一程,十程为一分。”“程”在这里为度量单位。
目前大多认为“工程”一词最早出现于《北史》“材瓦工程,皆崇祖所算也”,指土木构筑。这里的工程非现代意义上的土木工程,而是“材瓦”与“工程”是并列关系,“材瓦”是用料,“工程”为工人的工作量,“崇祖”是在做前期预算,按照现在的说法,“崇祖”算是“造价工程师”。
从唐宋至明清时期,“工程”这个词的使用日渐增多,各种文献中,“工程浩繁”“工程重大”“工程重急”高频出现。所谓的“工程浩大”,不是现代汉语的意思,指的是“大工程”“大项目”,而是指做工者的工作量。
四、欧洲近代工程师的形成
18世纪中叶,欧洲一些城市出现了类似于现在的市政工程设施,如灯塔、道路、给排水等,这些虽然隶属与民用的市政设施,归市政部门管理,但从工程设计到施工基本仍是由军事工程师来完成。
通常认为“土木工程师(civil engineer)”这一概念的引入归功于约翰.斯米顿,这标志着设计并监督民用工程项目的技术人员从军事工程师群体中独立出来,并且日益壮大。作为“土木工程师”之父的约翰.斯米顿,在1756至1759年之间,他负责建造了埃莫尔运河河畔的灯塔,他还负责建造了运河、港口及桥梁等。1771年,约翰.斯米顿成立了“土木工程师社团”,此为世界第一个工程师社团。
“Civil”在词典里的意思为:公民的,市民的,民用的。因为当时民用工程主要是与土木有关的建筑及城建工程,民用工程基本就是土木工程,所以与工程组合在一起,“civil engineer”约定俗成就是指“土木工程”。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除了民用工程外,如机械采矿等工程分支相继出现,随着后续发展,每次新科技的出现,都会产生新的工程分支,每个分支都有相应从事该工程的工程师。
五、中国近代工程师的形成
随着清末的“西学东渐”,约光绪五年(1879)之后,汉语中“工程”的含义逐渐与engineering对应。
晚清洋务运动时期,随着工业制造业的出现,随之也出现一批从事工程的专业技术人员。
1881年1月,李鸿章等的奏章中称,赴法国学造船回国的郑清濂等已取得“总监工”管凭,这里的“总监工”与“engineer”相对应。“工程师”这个词第一次出现,是在1883年7月李鸿章的奏折中,具体写道:“北洋武备学堂铁路总教习德国工程师包尔。”
詹天佑在1888年被任命为津榆铁路“工程司”,在负责建造京张铁路时被任命为“总工程司”。1905年詹天佑主持建造了京张铁路,培养了一批工程技术人员,逐渐形成了中国早期的工程师群体。
六、现代意义上的工程师
伴随着欧洲近代的工业革命,创造了“工程(engineering)”一词,它的含义由“兵器制造、具有军事目的的各项劳作”,扩展到其他领域,如建筑屋宇、制造机器、架桥修路等。
随着近现代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又经历了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工程”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多,如水利工程、化学工程、冶金工程、建筑工程、遗传工程、生物工程、软件工程、海洋工程等等。每个工程领域都有对应的工程师,来进行研究和设计,以实现该领域工程的实物产品。
参考资料:
《工程师史》 [德]Walter Kaiser 主编
《中国工程师史 第一卷》 吴启迪 主编
《重新认识工程概念》 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