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装配网

告别“小而美”之后,魅族还剩什么?

 人阅读 | 作者lilintao | 时间:2023-12-14 08:46

出品 | 虎嗅科技组

作者 | 丸都山

编辑 | 王一鹏

头图 | 视觉中国

“我们讲社会化营销,不是用钱能买得到的,是需要一个具有魅力的、有强大思想的人(来领导),那个人就是我。”

2014年春节过后,黄章重新接手魅族。就像当年的乔布斯一样,回到魅族的黄章第一时间召开内部会议来稳定军心,作为公司创始人,黄章侧面强调了魅族品牌的命运与他的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同时也高度肯定了“魅族三剑客”(白永祥、杨颜、李楠)在自己隐退期间所做的工作,他们对于公司是不可或缺的。

但随后几年,白、杨、李等人悉数离职,似乎证明了黄章此言非实。而在魅族被星纪时代收购后,人们才意识到,就连黄章本人也是可以被替代的。

继任者沈子瑜虽然过去在车联网领域颇有建树,但几乎是手机行业中的“小白”,因此在去年魅族收购案尘埃落定后,外界一度推测魅族的手机业务可能会就此作古。

然而,在11月30日举办的魅族秋季发布会上,魅族21系列智能手机仍然是现场的“绝对C位”,只不过在发布手机之余,AR眼镜品牌MYVU、车机解决方案Flyme Link、潮流品牌PANDAER陆续亮相。

这不禁让人感慨,如今背靠吉利、武汉经开区两座大山的魅族,公司定位已经从“小而美”转进到“大而全”。

与业务一起膨胀的,还有沈子瑜的野心。在发布会前的预热视频中,这位魅族的新任掌门饶有兴致地分享了自己对于“华小魅”(华为、小米、魅族)这一称呼的看法,尽管魅族的体量已完全无法同前两者相提并论。

当下的魅族,让人感到熟悉又陌生,但从诸多内外部条件来看,“后黄章时代”的魅族,的确需要作出一些改变。

手机汽车两手抓

“同事们都说,我们这是买了个爹回来。”

2022年6月13日,湖北星纪时代科技有限公司收购珠海市魅族科技有限公司股权收购案公示,前者拟收购魅族79.09%的股权,并取得对魅族的单独控制。

虽然此时的星纪时代还是家成立仅一年的初创公司,但创始人李书福的名字足以让人意识到它背后的实力。

对于李书福和吉利来说,想要在智能座舱交互上“平地起高楼”并不容易,而对于魅族来说,也需要金主为庞大的手机研发团队支出买单,双方的合作似乎是一场天作之合。

但星纪时代的员工们恐怕不会这么想。在完成对魅族的收购后,当年9月业内即传出魅族进行大面积裁员的消息,但前员工程莉(化名)否认了这一说法,“其实真正被裁掉的,大多是原先星纪时代的人,魅族的人、尤其是Flyme团队的人基本都没有动。”

不难看出,沈子瑜想要做的不仅仅是将Flyme变为Flyme auto那样简单,因为如果只是移植系统,大可不必保留上千人的软件开发团队。

按照沈子瑜此前的描述,新公司“星纪魅族”的定位是一家“跨界融合全栈智能终端平台公司”,未来将围绕消费电子产业和汽车电子产业协同发展。简单地说,就是汽车手机两手抓。

即使抛开宏大叙事不谈,从最现实的角度出发,这种双线作战策略也是比较符合魅族当下发展需求的。一方面,魅族虽然在手机业务上炉火纯青,但碍于智能手机行业的市场现状,短期内很难重新跻身头部厂商之列,而在汽车相关业务上,虽然“背靠吉利好乘凉”,但也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时至今日,星纪魅族所开发的车机系统Flyme Auto依然没能在吉利旗下品牌极氪汽车上搭载。

B站UP主@极速拍档——小乔曾在一期节目中询问极氪副总裁朱凌,未来极氪X是否会使用Flyme车机?对方借用电脑与操作系统之间不存在绑定关系的例子回答了这一问题,言外之意,Flyme Auto暂时还不会是极氪的选择。

这位副总裁显然是偷换了一个概念,诸如联想、惠普这样的整机厂商与微软是完全独立的上下游关系,但极氪与星纪魅族之间,恐怕并不能如此类比,毕竟后者最大个人股东仍是李书福。

因此,对于星纪魅族来说,当下手机业务仍然无法动摇的核心业务。不过,黄章留给沈子瑜的魅族,也的确是个不折不扣的烂摊子。

作为一家非上市企业,魅族从未公示过自家的财务数据,但结合2016年天音控股投资魅族时的一份报告,可以大致推测出魅族此前的状况。

该份报告显示,其2015年度、2016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68.01亿元、70.02亿元,同期净利润为-10.38亿元、-3.04亿元。作为对比,根据小米上市前向港交所提交的资料,小米集团在2015年及2016年的净利润分别为3.04亿元和18.96亿元。

更大的变数发生在2018年,魅族以半官方的形式宣布主打入门机型的魅蓝产品线被砍掉,导致魅族自此销量大减,从这一年开始,魅族开始被各类第三方调研机构列入“Others”的行列之中。

沈子瑜有几张牌?

在接管魅族后,沈子瑜首先面临的问题是,要确保手机产品线恢复正常迭代,以证明公司的核心业务仍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从结果来看,作为手机行业中的“新人”,沈子瑜完成得还算不错。

在产品策略上,不同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黄章,沈子瑜治下的魅族充斥着“务实”的态度。

或者说,在手机行业竞争格局高度稳定的今天,魅族已不具备当年“向行业输送创意”的条件。

外部环境方面,根据Counterpoint Research的统计,截至今年9月,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已经连续下跌27个月,国内市场中荣耀、OPPO、苹果、vivo、小米合计砍下80%的出货份额,短期内魅族很难突围。

在公司内部方面,问题可能更加严峻:

首先是此前数年核心团队的成员的不断流失,使Flyme系统的大版本更新进度日趋缓慢,诸如SoC等硬件也无法完成深度调校。

其次是由于出货量较少,在部分核心器件升级的节点上,魅族的优先级往往会被供应商降至最后,使其核心竞争力进一步降低。

不过,魅族仍然有一项其他手机厂商羡慕不来的优势——极为忠实的用户群体。在这群自称“煤油”(魅友谐音)中,他们部分是在魅族M8、M9时代就已经购入魅族手机的用户,甚至不乏当年在论坛上与黄章彻夜讨论“怎么做手机”的人。

得益于魅族早期出色的社区运营,“煤油们”成为今年魅族复兴的主力军,相比于参数和价格,他们更在意的是,魅族过去的经典设计是否得到沿用。

因此,在前不久发布的魅族21系列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依旧是一部深深打着魅族烙印的产品,比如小巧精致的机身、行业内独树一帜的白色前面板。另外,这款产品也做出了一些设计上的升级,如四等宽变宽和定制的横向线性马达。

魅族标志性的白色前面板得以保留

从这些改动来看,魅族算是把“煤油”群体的审美喜好吃透了。

当然,作为一家怀揣着“三年重回巅峰”梦想的公司,魅族如果只是一味地吃老本肯定也是不够的,想要实现跨终端的生态联动,“拉新”仍然必不可少。

对此,魅族选择了一条自己曾经鄙视,但却是最实际的路线——打性价比。

本次发布的魅族21系列机型,起售价仅为3399元,这个价格比同样搭载高通骁龙8Gen 3的小米14系列便宜600元,几乎已和红米K70 Pro持平。不禁让人唏嘘,曾经黄章决绝地砍掉与红米对标的“魅蓝”产品线,如今魅族却活成了魅蓝的样子。

但无论如何,这个价格在当今的安卓阵营中绝对占据优势。

只不过,在这样的定价策略下,魅族21系列还能挣到钱吗?正如前文提到的,以魅族目前的出货量来看,这家公司在产业链内的优先级几乎已被降到最低,同样下降的还有议价权,在相同配置的手机上,即使不考虑研发、销售、物流等成本,魅族的BOM(综合硬件成本)也一定高于其他厂商。

而魅族对此的解决方案是“减配”,而且是核心器件上的减配。比如本次魅族21搭载的1080P的屏幕,尽管官方一再强调使用了三星E6材质的显示面板,但在2023年的安卓旗舰手机上,1080P的分辨率确实是个无法忽视的短板。

令人欣慰的是,虽然部分配置有缩水,但魅族还是坚持住了品牌的底线。在今年3月推送的Flyme 10系统中,魅族贴心地设计了“传感器信息获取拦截”功能,让用户避免在APP开屏阶段跳转到广告界面,这大概率会影响到魅族在广告方面的收益,但也为“煤油”和新用户保留了一份纯净。

AR没能成为加分项

同魅族21系列一起发布的,还有全新的AR眼镜品牌MYVU以及两款光波导产品,这似乎说明了沈子瑜并非一位“守成之主”,但对于魅族品牌的意义实在有限。

首先需要说明下什么是“光波导”。众所周知,AR眼镜在成像效果上需要做到外部环境信息和虚拟信息的统一,这就需要一个光学组件来实现二者的“叠加”,这个光学组件大多以两种形式存在:自由曲面(Birdbath)、光波导。

前者视场角适中且光效较高,搭配Micro OLED显示屏后,比较适合观影娱乐场景,目前产品定位多集中于手机的“扩展大屏”,后者在搭配亮度更高的Micro LED光引擎后,更加适合信息提示与基础性交互。

单从产业发展状况来看,Birdbath方案相对成熟,而且能够为消费者提供一个比较实际的场景需求,即大屏观影和轻游戏,Micro LED更加接近理想中AR眼镜形态,但产业链还远远不够成熟。

如果只是从技术路径去做对比,其实魅族的MYVU布局光波导技术并没有值得指摘的地方,但问题在于,魅族并没有给这两款AR眼镜设定一个合适的应用场景,或者说,这两款产品的定位完全与星纪魅族的“跨界融合”理念相悖。

客观来说,目前光波导+单色Micro LED方案应用场景缺失,算是一个行业共性的问题,大部分业内厂商的应对之举就是深化产品在特定场景下的能力。

比如去年亮亮视野曾推出过一款名为“听语者”的AR眼镜,这款产品的定位是为听障人士提供实时的“字幕功能”,为此重点优化了信息延迟和收音问题。另一家AR初创公司李未可科技旗下产品则定位于户外骑行、徒步等场景,重点优化了产品的续航,及心率、血氧检测功能。

不难看出,这些厂商在产品定位上都是基于某个特定场景,进行有侧重性的功能调优,原因在于现阶段的光波导+单色Micro LED方案根本无法完成横跨多个场景的使用。

而MYVU的问题在于,魅族给它设定了一个“全天候AR眼镜”的宏大概念,却没有对特定场景做针对性的优化,MYVU基础版2499元的定价在同类型产品中也没有多大竞争优势。

更重要的是,在星纪魅族提倡的“电动汽车+手机+XR+前瞻技术”的深度融合与超级协同框架下,当前的MYVU AR眼镜属于是“前后不沾”,它无法像Birdbath方案那样成为手机的“扩展大屏”,对于电动汽车更是没有任何意义。

甚至发布会上也只能展示骑行导航

实际上,已经有厂商尝试过,把AR眼镜和电动汽车相结合。此前Xreal曾与蔚来合作,推出了NIO Air AR Glasses,这款产品的设定场景是,为后排乘客提供一个可以达到等效130寸大屏的观影空间,而MYVU AR眼镜上大多与信息提示相关的功能,无论对于驾驶员来说,还是后排乘客来说,意义都十分有限。

值得一提的是,魅族同期发布了一款MYVU Discovery版本的AR眼镜,虽然在全彩Micro LED的加持下可以实现观影娱乐功能,但其9999元的定价基本已经告别了消费级AR产品的范畴。

不同于手机业务重新燃起“煤油们”的激情,星纪魅族在AR业务上并没有展现出足够的说服力,或许这家年轻的公司还需要用时间证明下,将AR作为公司核心业务的必要性。

写在最后

两年前的一天,魅族在官方商城上线了“iPhone 12 Pro全网最低价格”的活动,尽管这引发了超过50万人次的抢购,但对于那些忠实的“煤油们”来说,品牌尊严已丧失殆尽。

“魅族已死”。

当煤油们喊出这句口号时,心里还是盘算着如何把手中的魅族16S再延长两年使用寿命,那代被粉丝奉为魅族之巅的机型。

当时的煤油们可能不会预料到,在距离倒闭只差一步的魅族最终还是活了下来,还进阶成为“全栈智能终端”企业。

但正如那句烂俗的鸡汤文一样:“白月光的厉害之处在于,本人来了也比不过记忆中的那个她”,今天的煤油们看待魅族,或许也会是这种感觉。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