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装配网

商务本,还得是ThinkPad|联想ThinkPad X1 Carbon 2022款体验

 人阅读 | 作者xiaolin | 时间:2023-07-31 10:00

【引子】

十年前,我们对办公场景的定义还很单纯:办公室坐一天,Microsoft Office三件套+电邮。

十年后的今天,这一场景被无限扩容:高铁、航班、家里...随时约个网络会议、来一通多方视频通话沟通下最新进度...虽说铁打的Office三件套C位依旧不变,但已不再是唯一工具。我们的办公地点、工具、方式都被极大丰富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此前提下,选一台什么样的笔记本电脑才能满足我们目前和接下来几年的需求?

【商务本?Windows还是MacOS?】

十年前的2012年,我买了工作后的第一台笔记本,在明确我的需求是办公后,直接跳过了Macbook毫不犹豫的选择了ThinkPad E430,买一台工作用的商务本和挑选其他用途的笔记本完全是两套思路:并不需要过于时尚的外观,也不需要它有过多炫酷的功能;成熟、坚固、稳定、安全和续航才是我首先考虑的几大因素,当然,性能也同样重要。

为什么我会选择ThinkPad呢?一方面是军工级别的做工,航空航天和户外测绘作业都在选用该品牌证明品质足够过硬;温控也是ThinkPad的优势,过硬的散热能力才能保证长时间的稳定高负荷运转;舒适的键盘和标志性的小红帽也是十年来一直被用户津津乐道的独特设计。

ThinkPad硬件品质过硬是原因之一,搭载更具兼容性和稳定性的Windows操作系统则是另一重要原因。

Windows系统的开放性和多年数代版本的积淀,使它更容易上手,对于一些大型企业的内部OA和各类平台,IE/Edge浏览器内核也有着更加稳定的支持;如果从事财务、人事等经常与加密狗和U盾的打交道的特殊工作,Windows几乎成为了唯一选择;Macbook的组装工艺非常封闭,几乎所有元器件都被焊接在主板上,基本不存在扩展能力,使用几年后想升级个内存条换个硬盘,难度很大。再如连接安卓手机时获得管理硬盘一般的简便操作体验等等。

虽然MacOS在硬件—系统—生态有完整闭环,能获得较长时间的流畅操作体验等,但面对商务办公这一使用场景,Windows系统显然更应成为首选。

于是,十年后的2022年,如果再让我选择一台商务本,我依然不会考虑Macbook。它虽然很好,但软件兼容性和针对办公场景的优化等方面的表现还不足以满足需求。

【Windows 11】

再聊产品前我准备先来聊聊拥有全新设计的开始菜单及UI交互的Windows 11:可智能地提供多窗口贴靠布局,轻松将多个程序窗口并列显示在屏幕上。虚拟桌面功能也带来了全新的体验,不但带来了更精致的界面,也支持了为不同桌面设置不同墙纸的新功能。

在Windows 11上,针对触控操作进行了大量优化改进,可自动适配使用场景。不仅为触控操作提供视觉上的指引,为用户提供更好的触控操作反馈,同时还添加了屏幕竖向的上下贴靠布局,无论使用键盘鼠标或手指触控,都能获得一流生产力和操作效率。

从Windows诞生那一天起就致力于将操作系统可视化呈现给用户,在Windows11上,我之前常用的功能都变得更加顺手好用。它变得更好看了,也更智能、更易用了,可以随时预测我的下一步行为和需求,让我在完成所有工作时都变得更高效、更快速和更安全。

Windows 11 中的贴靠布局更新,可以随时使用快捷键,直观的将当前窗口贴靠在桌面侧边,然后通过数字键1-4来根据需求调度安排;全新的日记应用提供了完整的手写日记体验,可以像在纸面记录一样记笔记;新增加的Clipchamp应用,作为一款基于浏览器的应用程序,支持修剪、拆分、过渡,甚至屏幕录像等功能,启动快速操作简洁...Windows11中新增加的功能和应用完美的将复杂任务拆分成简单几步,将重复性工作变得简洁,上手后一切都变得容易而顺手。

Windows 11,尽享轻松每一天。

【十年一剑】

2022年是ThinkPad X1系列诞生的第十年,一条产品线经过十年的积淀和磨砺,用户一定会对该系列出现一台集大成者的明星产品报以厚望,而ThinkPad X1 Carbon 2022就是这样一台拥有成为一款该系列明星产品所有条件的产品。

面对办公地点极度复杂多样化的今天,ThinkPad X1 Carbon 2022必须一改往日给人的“厚实”印象。

【机身】

虽然ThinkPad X1 Carbon 2022依旧采用经典的14英寸设计,长宽高分别为315.6x222.5x14.9mm,但重量仅为1.12KG;甚至可以说拥有了比普通13寸笔记本更轻的重量却为用户提供了14寸的屏幕而且机身更薄。

得益于碳纤维和铝镁合金这两大轻量化复合材料, ThinkPad X1 Carbon 2022的机身轻便且坚固,趁手又安心。

ThinkPad X1 的LOGO 中加入的那一抹红,让ThinkPad X1 Carbon 2022在碳纤纹理打造的商务风之下,一丝狂热和躁动若隐若现。这让ThinkPad这个系列更容易走进现代年轻人的生活:他们不惧努力和挑战、但也不拘束内心的张扬和躁动。

【接口】

传统轻薄本由于将厚度作为设计时的首要考虑因素,因此往往在预留接口上偏向于保守。但联想ThinkPad X1 Carbon 2022提供了两个全功能雷电四接口、两个USB 3.2Gen1 Type-A接口、一个全尺寸HDMI 2.0b接口、一个3.5mm耳机接口和一个NanoSim卡插槽。由于电源适配器采用Type-C接口,因此,即便在外接电源的情况下,也能保证多种设备、多块屏幕的同时连接不受影响。

而NanoSim卡槽为用户提供了该系列标志性的5G LTE网络连接能力,时刻保持在线。

【屏幕】

屏幕方面,联想则为ThinkPad X1 Carbon 2022配备了一块16:10、分辨率为2240x1400的屏幕。相对于传统的16:9屏幕,能够为使用者提供更多纵向显示空间,而这意味着在办公常见的文档、表格和网页浏览等典型场景中,联想ThinkPad X1 Carbon 2022在显示方面有着更高的效率。

除此以外,这块屏幕还提供了莱茵认证硬件低蓝光功能,可以降低长时间办公时的双眼疲劳。

【键盘】

ThinkPad X1 Carbon 沿用的同样是 ThinkPad X1 系列由来已久的巧克力键盘设计,敲击感舒适,回弹干脆,微笑型键帽使指腹贴合面积更大,微弧形下沉也让长时间录入文字的手指不会疲劳。

虽然键盘右侧的功能按键尺寸有所调整,但ThinkPad X1 Carbon 2022也考虑到处理文档的需求,将这些场景中常用的几颗按键都尽可能布置在同一区域中,减少在工作中调动手臂的肌肉群。

在实际体验中,翻页和方向键布局设计紧凑,在操作体验上也减少了误触的可能,下沉的键盘区同样是为体验在设计上做出的独特选择,此外整合了指纹识别的开关机键同样也被单独布置在了主键盘区上方,也进一步降低了误触的可能。

【性能】

联想ThinkPad X1 Carbon 2022全系搭载英特尔第12代酷睿P系列处理器。

在全新工艺及架构加持下,联想ThinkPad X1 Carbon 2022所搭载的英特尔酷睿i5-1240P处理器表现出了极强的性能。使用者可以从容的应对各类办公套件、邮件、远程协同系统所带来的日常轻度负载,并且能够应付一定程度的中重度任务需求,足以覆盖办公室、居家、差旅、外勤等应用场景。

并且在58Wr 电池的加持下,搭载英特尔酷睿i5-1240P处理器的联想ThinkPad X1 Carbon 2022能够实现20小时以上的全高清视频播放和15小时以上的综合办公续航;完全可以在无需适配器的情况下完成一整天的外出办公。

与此同时,凭借内置的AI计算单元,英特尔第12代酷睿系列处理器也能在各类搭载AI算法的应用中表现出更好性能。而这些AI算法目前已广泛应用在视频渲染、图片渲染、远程会议、数据分析等软件之中。

【安全】

对于一款商务本来说,安全性非常重要,谁也不想让自己跟了很久的case或者重要资料被他人轻易窃取。

Windows11 原生自带的Windows Hello人脸解锁可以作为ThinkPad X1 Carbon 2022的第一道安全屏障;ThinkShutter 物理开关则直接从物理层面实现最高级别的隐私保护;集成的Computer Vision智能防窥功能能实现笔电开盖自动人脸解锁,检测到用户从电脑前离开之后也会自动锁屏;使用过程中会通过综合检测用户之外的其他人目光,通过弹出提醒/模糊屏幕内容的方式,来防止窥探保护用户隐私。

【总结】

随着防疫政策的逐步有序放开,市场逐渐回温,各类商务交流也随之逐步回归正常;一款坚固、稳定、安全、强大而且轻便的商务笔记本,几乎是所有有差旅和办公需求的商务人士的首选。

而ThinkPad X1 Carbon 2022,正是一款各方面均能满足现如今高强度复杂办公需求的笔记本电脑,也可谓联想深耕商务笔记本领域的十年集大成之作,足以应付如今工作环境的快节奏和复杂场景,其配置也提供了未来三年甚至五年的性能保障。

选ThinkPad X1 Carbon 2022还是苹果MacBook,主要由使用场景和习惯来决定。如果没有运行MacOS独占的软件需求,得益于Windows平台的开放性,ThinkPad X1 Carbon 2022在接口配置、SIM卡支持、软件生态的开放性、键盘舒适性等方面显然更有优势,对大多数打工人和商务人士,ThinkPad X1 Carbon 2022更值得考虑。

虽然我不想用精英这个词来形容人,但用来形容这台ThinkPad X1 Carbon 2022,则显得那么恰如其分。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