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联想出现了很多争议不断的问题,但是我们不能说(你们懂得)。
所以今天我们聊聊,17年前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并不简单,但为什么还要做?
2005年,联想收购IBM的消息可以说是传遍了大江南北,一度让国人产生了很强的民族自豪感。
但很多人,甚至是媒体,都省略了“IBM个人PC(电脑)业务”这几个字。
所以很多人真以为,IBM主营业务也是卖电脑的公司。
实际上,IBM的主营业务是为美国政fu和大公司,提供系统架构和网络托管的咨询服务公司。
在转让给联想前,IBM的PC业务是处于亏损状态的,2001年亏损3.97亿美元,2002年亏损1.71亿美元。
虽然也有很高的市占率,整体to C业务的营收只占集团的13%左右,相对于to B业务属于费力还不赚钱。
IBM请的咨询公司对PC业务预测,将会在2007年退出电脑市场。因为最好的一年,PC年利润也不足1%,而且增长是无论如何也赶不上同行的。
在这种情况下,IBM集团就得想办法把这块业务卖出去,还得卖一个“好价钱”。
于是开始在全球寻找买家,第一个目标实质是东芝。但东芝的大股东实质是美国高盛,当然知道IBM的情况,于是直接决绝了。
但是都是老朋友,于是高盛又帮IBM找到了新的目标,也就是联想。
那么,联想为什么想要收购IBM pc呢?
联想一直想办法把电脑卖到国外市场,结果再怎么发力,业绩都很一般。
海外业务全球市场份额只有不温不火的2%,电脑销售数量只占整体的10%,而且国内市场占有率却在下降,不断被DELL和惠普占据。
2003年,联想国内市场份额从30%降到28%;2004年又降到24%。
于是一直寻求着能不能收购一个国际大厂,也就是这时,IBM找上门来了。
如果能收购IBM的pc,不但营业额会暴涨,甚至在全球市场都可以排到第三,仅次于戴尔和惠普。
那时候的中国也刚刚加入到WTO,“全球化”的呼声达到顶峰,时代的机遇是难得的,所以这笔收购值得一试。
为了抬高价格,高盛帮IBM先找到了长城电脑,假装进行谈判收购。
然后高盛在假意撮合,找到蒙在鼓里的联想,为了能上谈判桌就必须把价格抬得更高。
高盛则借助联想的帮忙,从中获得了相当大的利益,跨过证监会成为高华证券公司实际控制人。(具体操作以后再讲)
但是有收购的想法,钱从哪来?
2004年联想市值才17亿美元,而交易总额却达到17.5亿美元,于是就得依靠海外资本了。
2005年3月,联想同时获得三家美国私人投资公司共计3.5亿美元的投资,三家美国机构算三个董事,进入联想董事会。
高盛“好人”做到底,不但拿出5亿美元做抵押过桥,又帮助联想拉来了20家银行,拿到了6亿美元的贷款用于对IBM PC业务的收购。
从报道上看,是联想收购了IBM PC业务,实际交易后IBM还持有了联想集团18.9%的股份,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联想将全球总部从北京迁到了纽约,杨元庆也搬到纽约办公。
尽管IBM电脑在美国原本有很多市场,但还是很快就流失掉了大量的客户,首当其冲的就是美国国务院,取消了一万多台的电脑订单。
其他订单也悉数丢失,联想也联想几年处于亏损状态。
经过各种艰难困苦后,又做了一系列的股权变化,公司内高管也有一半都是外国人。
2020年财报显示,联想全年整体营业额达到411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了19.8%,但净利润为80亿元人民币。
利润占比不到2%,这也是备受质疑的一方面。
2018年数据显示,来自国内的利润占联想整体利润超过了128%!
为什么利润会超过100%呢?
因为除了国内利润超高之外,其他国外业务没什么利润,处于亏损中的。
为什么国内利润这么高呢?
国内部分电脑型号的价格,要高于国外市场,所以利润相对高些。
国内消费者对国产品牌有所支持,并且占据了国内各部门80%以上的采购份额。
2021年第三季度研究报告显示,联想凭借40%的市场份额,600万台出货量稳居中国PC市场第一。
联想官方数据显示,截至今年双十一收官,联想创下了75亿元的销售额。
虽然联想仍然占据国内市场的主导地位,但是网上的口碑似乎越来越不得人心。
最后,无论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希望联想可以从国民和用户的角度出发,做个真正的“民族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