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装配网

荧屏新国风带热传统文化

 人阅读 | 作者yiyi | 时间:2023-07-11 18:18

【视听观察】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光明日报文艺部·主办】

作者:闫伟、杨阳(分别系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研究部副主任;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编辑部编辑)

近日,《云襄传》热播,用清雅绝尘的器物场景和古香古色的戏剧空间,在荧屏上掀起了一股“国风热”。当前,新国风已成为一种显著的影视文化现象。传统文化与剧集创作双向奔赴,推动了历史文化的活态传承,昭示着行业正在完成一场更深层的文化反哺与创作赋能。细数近些年口碑与市场较理想的古装影视作品,均蕴含了丰厚的传统文化基因,且吸纳和融汇了现代元素,展现出不同程度的美学突围和价值突破,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探索出了一条独特路径。

《云襄传》剧照。资料图片

在烟火日常里写意传神,让古香古色展现传统之美

就古装剧而言,描摹与现代生活形成映照的古人日常图景,容易引发观众的文化认同,使他们更加自觉、自然、自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从这个角度看,剧集创作不可忽视对日常文化氛围的营造。

以往一些古装剧创作者将目光停驻于前廷后宫、贵族府邸、州县府衙甚至世外仙境,而新国风创作则将视野聚焦充满人间烟火气息的市井街巷,注重展示日常生活风貌,利用细致考究的建筑、服饰、妆造、器物、礼仪、风俗建构细腻真实的戏剧空间,使当代观众感受到一种似曾相识的熟悉感和人情味。如《云襄传》运用大量的水墨构图、诗意场景,创造出媲美古典绘画境界的影像镜头,引人沉浸于富有中国传统文化意境的生活中,为江湖平添了一份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哲学意蕴。《长安十二时辰》以十二时辰的时间线索为“经”,“长安108坊”的空间布局为“纬”,用密织的视觉元素编织出一幅盛唐长安的风俗画卷,使作品在紧张曲折的情节中生长出饱满厚实的质地。再如,《梦华录》对“以拂弦之技,茶盏奏出《阳关三叠》”茶艺妙境的精妙展示,以及花月宴“一壶酒,两幅画,三首诗,十二道名菜”的细致描写,使作品对市井风俗的想象性再现,并未止步于对器物的简单呈现,而是寄情于景、融景于物、以物载文,在某些方面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梦华录》剧照。资料图片

当然也应看到,还有相当一部分影视作品对历史风貌的还原度不够、对中国文化底蕴挖掘不深。有的作品溺于华美,虽在表面上借用了传统文化的符号、元素,也给观众带来了一定的视听愉悦,但内里却少有深厚悠长的生活意蕴,因而难以真正促进传统文化内涵的传递与审美品格的塑造。有的作品耽于悬浮,在神话、玄幻、仙侠的表象之下,简单地将历史语境转化为虚无背景,无益于观众对历史文化的整体认知。还有的作品毁于迎合,在服化道方面化用外国风格样式,容易误导观众,使他们在认知上发生错位。

风雅处处是平常,剧集作品中的一言一曲、一景一物,均可成为指引观众走向历史文化纵深的“引路星”。从创作层面来讲,以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向往与追溯为出发点,深入挖掘蕴藏在日常生活场景中的传统文化精华,进而引领大众从生活本真中汲取历史智慧、于古风雅韵中发现传统文化之美,有益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和涵养。

探寻跨越古今的情感连接点,让文化传承更有代入感和启迪性

历经千百年的历史流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仍能与新时代血脉相通、同频共振,持续散发着光芒与能量,多得益于古今共通的思想和情感。这些新国风作品巧妙地捕捉到了古与今之间的心灵契合与情感联通,以亘古不变的共通情感弥合时空差异。所以,即便讲述的内容是那些遥远时空甚至是虚构世界的人与事,其骨子里的文化元素仍能对观众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具体而言,新国风作品的创作者始终关注历史环境和时代洪流中个体的心理、情感和精神世界。作品中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立体人物经历着与今天的我们相似的情感波折、人生起伏,令观众产生“这一切与我有关”的观感,感受到一种直抒胸臆的情感力量。《云襄传》中的云襄进入江湖后,在追寻当年族人被杀真相的过程中不断思考“何为正义”的问题;寇莲衣与母亲和弟弟因人生道路问题产生矛盾,离家出走;苏鸣玉从不谙世事、单纯地向往江湖,到经历了真实的血雨腥风后学会承担责任、顾全大局……剧中角色在处理亲情、爱情、事业的困境时,与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思想观念高度契合,容易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形成正向价值引领。

《大明风华》海报。资料图片

新国风的价值意蕴,不仅在于满足情感需求、丰富情感体验,更在于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找到价值归依和精神向度,增强观众的文化自信。从近年的新国风创作来看,《长安十二时辰》《风起洛阳》《风起陇西》等试图将忠孝仁义、忧患意识等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和尊重个性等现代理念缝合进普通人的烟火故事中。《清平乐》《大明风华》等努力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有效衔接和理性对话。在此基础上,怎样挖掘、阐释和传播优质文化资源,怎样通过合理的戏剧性“为历史存正气”,怎样借助主题思想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当成为接下来新国风创作需要着力突破之处。

《风起洛阳》海报。资料图片

深度释放IP衍生价值,让传统文化与剧集产业双向赋能

从屏幕内走到屏幕外,从“网上”走到“网下”,以IP构建为基础手段,通过产业价值与文化价值相互赋能,最大限度地延伸剧集的内容价值,往往能够挖掘出文化资源背后更深层次的现实意义,进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传下去、走得远。这为新国风剧集创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

好的剧集IP不应止步于影视化,还应致力于在更大范围内被感知、被分享。《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与平台商家联名定制汉服,《梦华录》与商业品牌联名推出特色饮品,“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以《长安十二时辰》IP为依托,以沉浸式唐风市井文化体验为主打特色,通过释放商业、科技、文化、旅游有机融合的魅力,吸引游客驻足观赏。这些精细化的IP运营和创新性的营销手段,在销售产品与弘扬中华文化方面找到了较为精妙的契合之处,收获了“1+1>2”的传播效果。

“文化+”的价值延展,除了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效能,也可以反哺内容创作,为行业生产带来新的活力。两者形成互文、相融相生,才能更好地让传统文化成为流淌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活水和精神暖流,《风起洛阳》在此方面便是一个生动案例。其围绕核心IP,进行了包括漫画、VR全感剧场等在内的十多个领域的细分开发,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系统性布局,有效提升了用户对IP的喜爱度和共情力,某种意义上说,也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成了人们生活、社交、娱乐的一部分,这对释放大视听产业活力的启示性不言而喻。

剧集创作这股新国风强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尚化表达,还饱含着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和对当下需求的回应,在承载丰厚的文化想象力和强烈的现实观照性方面存在优势。处理好“古”与“今”的关系,让厚重感与青春化、传统性与当下性浑然一体,又互显互彰,这应是当前与今后新国风创作需确立的创作方向和关注焦点。

《光明日报》(2023年07月05日1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