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多的是看客心理的人。各种反向收购论甚嚣尘上。这世上有耐心的人不多,能砸出硬拳头的更没有几个。
国家战略
2003年,我国政府为进一步提升国家的竞争优势,政府将企业走出去提上了议事日程,并将海外扩展摆到了重要的战略高度并多次出台了鼓励政策,这也为联想并购IBM PC业务扫清了一定的障碍。
2004年12月8日,联想集团通过新闻发布会宣布以12.5亿美元收购IBM公司的全球个人电脑业务.从此,一个崭新的联想诞生了!
1992年,IBM推出了Tinkpad,是业界首款笔记本电脑,曾经就是电脑界的标杆产品.而中国自上至下,都有提升计算机品质的需求.也就是有了Tinkpad的品牌和技术力量加持,联想才进入了政府采购的视线.
大企业不仅要自觉推进国家战略,更要基于国家战略来考虑企业的战略规划。
联想企业发展层面的需求
1、当时联想占据着中国PC市场四分之一以上的市场份额,但是在全球PC市场中只有2%的市场份额,远远落后于当时占据16.8%和15%的戴尔和惠普。联想要开拓国际化品牌之路,打通销售渠道,仅靠一己之力是难以实现的,因而并购成为联想国际化路径的首选。
2、如果当时联想全身心的投入于芯片研发的话,那么今天中国可能连一个大型的PC品牌都没有。这个可以参照一下同时期的日本计算机品牌, 是如何黯然离场的.
联想于2017年11月2日以 255 亿日元收购富士通 PC 业务,市占率成为日本第一.
全球计算机行业的背景
1995年之后,CPU的竞争结果已经非常明朗了。BM的两大CPU供应商:英特尔和AMD,两家独大。还有IBM自己懒得做操作系统,自己选中的IBM-PC的操作系统提供者:微软,如日中天。英特尔与微软,一个在硬件一个在软件,看似各自为政,但却从南北两侧卡死了整个PC产业。这就是所谓的“文泰来”商业联盟。是整个PC行业的标准化底座。AMD也默认了英特尔的X86架构。x86架构开始成为行业默认的标准。
反观IBM,摩托罗拉和苹果已是强弩之末,日本NEC公司的自主处理器也已渐渐凋零。最终也仅存在于超级计算机领域。摆在联想眼前的就是:英特尔CPU行业默认标准、winter 标准化底座、知识产权。三座大山。
94年的时候,即便联想找个什么因商业失败开源的cpu继承发扬,也会因为没有需求死亡。目前国内所有的自主可控cpu都是源自海外。其实也是各种因缘际会的产物。用现在的眼光来看的话,联想的业务结构和一系列的战略操作都是非常合理的。2000年前后,我们既没有钱,也没有市场,更没有美帝的技术倾斜和相关的人才,因此,当时就算联想大力发展芯片也一样是无疾而终。“文泰来”商业联盟,是用美国一代人的时间凝聚下的产业份额、技术优势和生态规则,不可能在朝夕间被推翻。
联想的大战略从来都没有错。联想只不过需要的是等待一个机会。
联想通过收购得到了什么?
回看历史,2005年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然后联想就可以直接进入欧美高端市场,这是多少国内企业无法得到的机会。1、专利、技术、品牌度的提升
2014年联想连续收购IBM X86服务器业务和motorola品牌以及部分专利也是非常合适的,前者让联想的商务技术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当时的IBM X86服务器业务仅次于惠普和戴尔),后者让联想得到了大量专利和强大的手机设计团队。
2、顶尖实验室及全球供应链
IBM拥有覆盖全球的强大品牌知名度、世界领先的研发能力以及庞大的分销和销售网络。并购IBM全球PC业务是联想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完成收购后的联想
目前联想已经在全球建立17个研发基地。全球三大AI创新中心,分别位于中国北京、美国莫里斯维尔、德国斯图加特。全球有4个顶尖的实验室:日本横滨的大和实验室、中国北京、美国罗利、富士通的神奈川实验室。(还有另外两个是:日本NEC实验室、中国合肥实验室。)联想研发人员合计超过1万人。可以说研发实力在业内首屈一指。
联想在全球拥有30多家制造基地。联想全球有5大工厂:日本的岛根(富士通),米泽(NEC), 中国联宝(联想+仁宝),美国北卡罗来纳(联想),德国奥格斯堡(西门子)联想国内拥有:武汉、合肥、重庆、深圳智能制造基地。(联想天津智慧创新产业园将于 2022 年 10 月投产,总投资超 11 亿元。)联想如果愿意,有实力做出非常精密的产品,Augsburg的Esprimo系产品做工可以用精湛来形容。
为了做好这次“蛇吞象”式的收购,联想聘请了麦肯锡为顾问全面评估并购的可行性;聘请高盛作为财务顾问,与IBM进行了长达13个月的艰苦谈判。最后,终于在2005年3月完成了这项收购。借此,联想打开了国际市场的进入壁垒,形成市场势力,缓解国内与日俱增的竞争压力,为长期战略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联想公司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也是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一大重要事件。先到最发达的国家打开缺口,先让自己的产品经过最严格的检验,然后再向发展中国家,欠发达国家稳步迈进。联想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