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信的一款新产品“零钱通”开放公测,用户可将微信钱包里的零钱直接用于微信支付,同时又可以获得理财收益。就此来看,零钱通就是“微信版的余额宝”。数年之前,余额宝就已经实现了消费应用与理财增值同时进行的功能。
2015-2016年的债券大牛市和随之而来的债灾风波中,货币基金-同业存单-银行理财之间的资金空转链条开始被市场认知,2017年货币基金再度快速膨胀,余额宝一家占到货币基金的2成。余额宝的“疯长”曾引发了市场和监管的广泛争议和担忧。那么,零钱通该如何监管,才能确保其创新或发展不受到遏制呢?
首先,勿让零钱通遭遇余额宝式限流,基金管理应在前头。
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为应对监管要求,天弘基金就开启了一系列针对余额宝的调整:其一,在3个月内,余额宝连续两次调降个人最高投资额度从100万降低到25万,再缩减为10万,并设置了2万的个人单日最高购买额度。其二,调整资产配置,削减部分银行定存单头寸,同时增持中国政府和政策性银行发行的短期证券、商业票据和回购协议,进一步降低投资风险,适度压低收益率。其三,引导大额资金离开余额宝,转投其他同类产品;其四,天弘基金调整余额宝服务规则,设置余额宝每日申购总量,当天购完即止。每日申购额度根据基金申购、赎回情况动态设定。余额宝的规则调整引起了市场的反弹,大批用户在微博微信上痛斥“不方便”、“抢不到”。2017年监管部门经过3次要求余额宝限额,并分流到12家基金公司,成功将天弘基金规模降了下来。
按照零钱通的势头,只会比余额宝更快速地扩大到更大规模。要谨防重蹈覆辙,影响投资者情绪,给监管带来负面舆情。
其次,建议将零钱通对应的基金比照天弘余额宝基金进行系统重要性的货币市场基金管理。
原因之一是,零钱通潜在用户、资金量基数都很大。以支付宝为例,在支付宝用户达到4.5亿的时候,余额宝用户达到3亿,也就是说,2/3的用户可以发展成理财用户,那么,以此类推,零钱通用户预计很快就可以达到6亿。从资金模式来看,余额宝用户3亿,接入12家基金公司,资金规模是1.9万亿元。以此类推,零钱通用户3亿,接入4家基金公司,以平均每人金额1000块,4家基金公司的规模很快就要破1万亿元。
原因二,防范零钱通流动性风险的需要。不管是余额宝还是零钱通,本质上其实都是一种货币基金;且此类货币基金从公众手里吸收资金、形成资金池、给付利息,本身具备了非常强的货币支付属性,在功能上构成了银行存款的替代品,甚至具有现金支付的便利性,但并不具备与银行存款同等的安全性,并不受存款保险的保护。
同时,基金给予投资者非常“慷慨”的赎回便利,在没有相应保护机制的情况下,允许资金快进快出更非常危险,一旦未预期到的负面冲击而至,因基金投资人结构过于单一,投资者的“羊群效应”极容易产生挤兑,恐慌性赎回会迅速蔓延至整个金融市场。由此,随着规模的快速扩大,对于基金风险控制的要求也会逐步提高,因为货币基金虽然还是比较安全的资产,但是货币基金毕竟不是银行存款,加之风险准备金不足等问题,将有可能引发极大的系统性风险。
最后,零钱通本身应回归科技平台定位。
余额宝、零钱通等平台应使金融科技企业回归平台定位,把重心从做产品转移到做平台。让更多的金融公司有更多机会与科技平台合作融合提升自身服务能力——尝试通过科技平台获取流量,学习应用大数据进行风险定价,利用金融云实现自主可控的低成本运维等。未来的金融不会仅仅是投资和理财,而会深度渗透到金融行业的各个需求场景中去,为更多行业提供更深层次的服务,弱化互联网金融的金融属性,强化互联网金融的服务属性,似乎才是互联网金融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