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们做过一期“一心一意还是三心二意”的测试,意图反映在选择比较自由(租相机镜头不需要承担已购入产品的沉没成本)的前提下,对于某个焦段的需求是选择可换镜头相机+相应的镜头更好,还是直接选择该厂商的一体式不可换镜头相机更好。
对于上次测试的富士来说,它的可换镜头与不可换镜头产品拥有完全一致的规格,都是35mm f/3.0这样。但其它厂商可能是有意识的避免这种纠结与冲突,推出的可换镜与不可换镜产品很少有规格重叠的,比如本次参与测试的索尼系产品。
索尼的RX1系列是最早推出的全画幅一体式相机系统,即使在后续有徕卡Q之类产品冲击的条件下,依然有着不错的市场表现。而FE 35mm f/2.8ZA也是第一批推出的FE卡口镜头之一,其本意是发挥A7系列全幅微单的“微”,但是相对较高的售价和平庸无比的规格使得它的表现远不如同门其它镜头耀眼。
由于采用了可换镜头和军舰顶EVF设计,A7R3+FE 35mm f/2.8ZA的整体体积显然要大一圈。RX1RM2采用了镜身光圈环+对焦距离切换的设计,而FE 35mm f/2.8ZA镜身上则没有任何开关,只有一个对焦环,其它功能模式和选项均由机身控制。
A7系列的握持感虽然也称不上特别好,但是相对于几乎完全没有手柄的RX1RM2还是捏起来要轻松一些的。
下面简单概括一下这两套系统各自在纸面上的优势:
索尼RX1RM2:
- 体积更小
- 更静音的镜间快门
- 可收折的取景器
- 模式转盘没有反人类锁
- 有个最近0.2m对焦距离的近摄模式(FE 35 2.8 ZA最近对焦距离0.3m)
- 可变式光学低通滤波器
索尼A7R3+FE 35mm f/2.8 ZA:
- 可换镜头
- 更高规格观感更好的EVF
- 触摸板对焦功能
- 双SD卡槽
- 更大的FZ-100电池
- 支持防抖(机身)
- 更强的连拍能力
其它方面区别并不算大,索尼的机器也有它自己的传承,比如眼控AF之类的功能就是A6000往后的机型不分种类和定位全部都具备的。
画质测试——图像传感器
我们来看一下纯传感器性能方面这两部机器的比较:
RX1RM2推出的时间比较早,跟A7R2是同一个时代的产品,并没有采用A7R3上的灰烬版IMX251,所以传感器方面的画质有所落后。不过有两点需要注意,这两点实际上RX1RM2强于A7R3+35 2.8ZA:
1、实际弱光性能。两者的高感差距只有10%,但是光圈孔径差距有一整档(100%)。也就是我们之前说的,如果以一个系统作为整体来判断弱光性能的话,等效光圈的大小比传感器的高ISO画质影响要大得多。
2、长曝光性能。RX1RM2没有机身防抖在这种时候反倒成了优势。不过受限于本次测试中35mm等效焦距的两枚镜头,这俩系统都并不适合风光、星空一类的题材,所以这个优势也算是聊胜于无吧。
画质测试——镜头
测试说明:注:本测试采用了新版测试流程,和2017年及更早的测试流程相比有较大差别,数据不能进行直接对比。
之前传统的镜头测试都是通过尽量关闭机身校正,甚至较为极端的脱离机身(例如Lensrentals的MTF扫描仪、最早我们采用的统一转接)来获得“镜头本身的画质表现”。
然而随着相机系统不断的电子化,机身镜头结合提升画质的方法越来越成为主流,再纠结于镜头的“原生画质”,很多时候不得不说有些不合时宜。
所以从本次开始我们采用下面的测试方法:
1、都采用原生卡口机身,拍摄RAW文件。
2、分辨率测试的时候开启ACR所带配置文件或者RAW文件内置校正(针对畸变),打开色散校正(针对倍率色差)。如果两个配置文件都不存在,则根据标板上的参考线手动校正畸变,根据目视结果手动校正倍率色差。
3、在考虑了畸变校正和倍率色差修正对于分辨率的影响之后输出最终的分辨率测试结果。原始的倍率色散(关掉能关的校正之后)和畸变数值一并给出,仅供参考(防止色散实在太大在大光比环境下翻车的情况)。
可以看到在大光圈范围内(大于等于f/2.8),两个系统的分辨率互有胜负。RX1RM2的边缘画质不是很好,但是考虑到全开光圈的情况下这种位置一般都在焦外,所以也不用过于担心。小光圈画质方面35mm f/2.8ZA领先RX1RM2的镜头非常多。RX1RM2的这颗镜头实在也是比较老了,跟富士X100系列那颗祖传镜头一样,目前来看也是到了急需换代的时候。
其它测试
色散
首先说明一下这两套系统都具有强制的色散修正功能。
最终的色散结果都差不多,(带有可能的强制校正之后)都属于比较优秀的范围。
暗角
一体式镜头,镜尾贴CMOS设计的暗角表现依然是其传统优势。
畸变
中规中矩。
对焦
RX1系列这个镜头,对焦慢算是一直以来的老大难问题了,传感器上内嵌相位检测点之后也依然落后于分体式的机身+镜头结构。希望下一代RX1系列产品可以在这方面做出相应改进吧。RX1这个祖传镜头不光对焦慢,而且有一定噪声,设计结构更是有潜在的损坏隐患,一直用下去的话,实在是有点不太合适。
焦外
两支镜头的焦外都不算太好,RX1RM2采用了冗余光圈设计,即使全开光圈F/2.0,焦外光斑依然呈九边形。35 2.8ZA主要问题是二线性严重,虚化也比较乱。大概这两个镜头的焦外,都为了体积和画质做了一些妥协,毕竟氛围、锐度、体积和价格,四个里能兼顾两个就已经不太容易了。
总结与点评
本期依然采用由几位兰拓媒体部门同事分别点评的方式来进行总结,希望大家可以以更多的角度来看待这款产品。
老板点评:
我一直认为索尼RX1R系列是索尼相机的代表作,再如此小的体积里塞进去一个全画幅传感器和一只素质不俗的35mm F2 镜头,突出的画质/体积足以给大家种草。但是在拍娃的过程中,对于它和同样“突出”的镜头的对焦表现也是印象深刻的。遗憾的是二代更新时镜头并没有更新,把玩几次以后那种老牛拉车的感觉打消了我继续深入使用的欲望,虽然阿相比富士那只镜头来说,它的画质并不算短板,但是同时对焦的短板就显得比较突出了。 至于FE 35mm F2.8,不好意思,对于我来说35mm F2是底线。
庆爷点评:
实际上索尼这个一体式机身的系统,毛病和富士那个是差不多的——镜头太老了。不光画质表现受限,对焦方面的缺陷也是非常严重。但是相比同门的机身+352.8ZA来说,竞争力还是有的——别的不提,更小的体积和更大一档的光圈就足够吸引很多人了。至于FE 35 2.8ZA这个镜头,接近4000元的价格(想想等效规格差不多的佳能22饼才多少钱,这4000实在是有点烫手)和不太对得起价格的素质,在以往的市场表现当中不受欢迎也是情理之中。或许,索尼真的应该一起更新一下这两件产品了。
ET点评:
固定镜头相机,最大问题就是CMOS、镜头不可重新组合。不管哪方面产品、技术有突破,都只能望洋兴叹。所以,这种相机就应该发售了就买,买了就不想价格、更新什么的。换个角度,买固定镜头相机也可以让你更多专注于拍摄本身,而不是器材上。恩,理想是好的。
其实35/2.8 ZA真的是一个被低估的镜头。反正当初A7R刚发售,我拿着它拍了一圈,给朋友看过图之后,他就把徕卡35/2A(11674)出掉了。暗角虽然大了点,但毕竟轻巧,还有自动对焦。
小熊点评:
上回评论的结尾说,不可换镜头的相机我只选了Q,可能很多人都在它和大黑卡之间纠结过。如果拍照的话,其实最主要考虑还是镜头的焦段的问题。言归正传,对于定焦镜头来说,我个人能接受的定焦光圈不能小于f2,但是大黑卡的电池续航是个问题,而且机身太小握持手感也有一定折扣。所以如果在今天文中这两台机器之间选的话,综合考虑我还是更倾向于A7RIII的组合。FE35/f2.8是我目前唯二还拥有的E口全幅镜头之一,当时是觉得体积小并且没得选,没想到它素质还挺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