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s 在耳机行业一直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品牌。在品牌创立之初,Beats 利用了创始人 Dr.Dre 在音乐人圈中的影响力,与大量著名音乐人推出联名款,将耳机从功能优先的电子消费品打造成潮流时尚单品。
但在打出 Beats 的品牌知名度后, Beats 却没有像 V-Moda 一样「两耳不闻窗外事情,一心只换耳机壳子」,反而开始在声音表现方面下起了功夫。比如 Beats 被 Apple 收购后推出的 Studio Pro、Flex 和Fit Pro,声音表现都非常不错,Studio Fit Pro 甚至是很长一段时间里小雷的首选 TWS 耳机,近几年甚至还推出了为 Android 生态适配的 Solo Buds 系列耳机。
但尽管 Beats 近乎已将 Solo 这条产品线划分到了 Android 生态中,为 Beats打下了「半壁江山」的 Beats Solo 3 却多年不见换代的消息,仿佛已经被 Beats 忘掉了一样——直到 2024 年,Beats 才终于想起了这个沉寂已久的系列,并推出了 Solo 系列的新台柱——Beats Solo 4。
图片来源:雷科技
那么这款售价 1799 元的 Beats 新台柱,能否接得住 Beats Solo 3 身上的重任,在带着 Beats Solo 系列一种新品在 Android 生态打出一片新天地呢?
很遗憾,我觉得不能。
好设计用不着常更新
配置方面,Solo 4 对 Solo 3 Wireless 的声学架构进行了升级,用上了被动调音动态振膜传感器。虽然读起来有些拗口,但这个被动调音动态振膜其实是一个非常经典、对装配精度有较高要求的方案。
一般来说,主动调音通过电子方式调整音频信号,通常涉及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或其他形式的电子电路。这种技术可以在耳机放大信号之前调整频率响应,以适应特定的听音环境或用户偏好。主动调音能够动态地调整音频,提供更加精确和多样化的音频控制,常用于降噪耳机中以优化不同环境下的听音体验。
图片来源:雷科技
而被动调音通常指的是通过耳机设计本身来影响音质,如耳机的物理结构、驱动单元的设计、耳机内部材料的使用等。被动调音不依赖于外部电源或电子设备,完全依靠耳机的物理属性来调整音频输出。
而对于 Beats Solo 4 这种蓝牙有线双模耳机来说,被动调音的设计可以保证耳机在任何工况下拥有始终如一的声音表现,不至于像某些耳机那样,开降噪一种声、关降噪一种声,插耳机线使用时又是另一种声音。当然了,被动方案也是有代价的——尽管 Solo 4 售价高达 1799 元,但并没有主动降噪功能。
佩戴舒适度不错,声音还有进步空间
造型上,Beats Solo 4 延续了从 2016 年至今的设计风格。尽管头梁很薄,但下方依旧有足够厚的缓冲软垫。配合上 Solo 4 圆形而非蛋形的头梁曲线和浮动耳罩,佩戴舒适度非常不错。
图片来源:雷科技
值得一提的是,Solo 4 没有像主流耳机品牌一样全面转向耳罩式方案,而是保留了 Solo 的精髓——压耳耳罩。和全尺寸的耳罩相比,压耳头戴不会完全罩住耳朵,长时间佩戴时通风性更好,不易使耳朵感到闷热或出汗。因体积较小,耳机整体在收纳时相对耳罩方案也更加方便,同时也不容易压住眼镜腿,对戴眼镜的用户更加友好。
不过在声音方面,Solo 4 的表现却只能说「勉强使人满意」。尽管升级了声学单元,Solo 4 这套 40mm 依旧非常「挑歌」。在《BOOM》中,Solo 4 的低音取向并不激进,由于没有低频补偿等心理声学设计,Solo 4 在低频区域的衍生并不明显,低音量控制的也中规中矩,没有「True Music」「动词打次」那种「廉价感」。中低频方面,Solo 4 的表现我觉得非常不错,低频冲击的感觉也非常明显和直接,只不过在细节处理上略微有些毛刺。
图片来源:雷科技
尽管 Beats Solo 4 的中频和高频还是有些许松散,但对于大多数常见的流行曲目、甚至是偏向金属风格的华丽金属类曲目,Solo 4 都能拿捏到位。以《Cheery Pie》为例,即使不使用 Apple 后制的空间音频技术,Solo 4 依旧能提供一定的声相定位,元素复杂但不凌乱。
换句话说,Beats Solo 4 是一款综合素质不错,也依旧带着 Beats 标志性音染的耳机。用 Solo 4 听宇多田光、YOASOBI 不会有出戏的感觉,但如果想体验 Beats Solo 4 的全部表现能力,OneRepublic、Blitzkid 或 AC/DC 的曲目会是更好的选择。
但或者如果你想要「原汤化原食」,用 Beats Solo 4 来听 Dr.Dre 的 G-Funk 曲目,那当然更好不过了。
不同的生态、同样的体验
就像小雷之前体验过的 Beats Studio Pro 类似,Beats Solo 4 和 Apple 品牌的耳机一样,提供了空间音频功能,iCloud 账户快速匹配、Find My 查找网络等功能也一应俱全。
图片来源:雷科技
但由于 Solo 4 用的不是 Apple W2 芯片,所以即使在 Android 平台上,Beats Solo 4 也提供了一键配对、账户同步、设备查找等功能。考虑到大多数手机现在都不提供 3.5mm 耳机,Beats Solo 4 即使有线也能双模——用户可以同 3.5mm 耳机线或 USB-C 数据线连接 Solo 4。再加上 Solo 4 的被动调音设计,即使通过音频线连接 Solo 4,耳机的声音表现也不会出现偏差,好评。
只把声音做好,对现在的耳机而言还不够好
说完 Beats Solo 4 的优点,接下来该聊聊我对它不太满意、或者说认为还可以继续改进的地方了。
首先,我认为 Solo 4 的定价和功能严重脱节于国内市场。即使从 Beats 品牌特点的角度来考虑,一款售价 1799 元(199 美元)的蓝牙耳机,不提供主动降噪功能,放在 2024 年也是说不过去的。
尽管 Beats Solo 4 是一种「潮流符号」,但除了挂脖子上一年不给耳机开机的「潮人」,绝大多数接触、了解过国内耳机市场的消费者对 Solo 4 显然有着更高的期待。
图片来源:雷科技
当然了,Beats 可能也会从耳机「被动方案」的角度找补。但归根结底,耳机采用被动方案这本身就是一种节省成本的考虑。没错,Solo 4 因为使用被动音频方案,对耳机的装配、质检有更高的要求,但这额外的成本并没有为消费者带来更好的体验,在功能上甚至落后于其他品牌售价更低的产品。
在我看来,在这一点上,被动方案并不是 Beats Solo 4「刀法精准」的借口。当然了,Beats 也可以说「Solo 头戴数字系列从来都没有降噪」。确实,在 Beats 的产品序列中,降噪是 Pro 的独占功能。但就像 Beats Solo 系列产品开始接触 Android 生态一样,Android 的配件生态在变,Beats 也在主动求变,「祖宗的章程」不是、也不应是 Beats 不提高自身竞争力的理由。
图片来源:雷科技
同样受到「祖宗章程」限制的还有 Beats 在设计上的一些细节:作为一款在 2024 年中上市、定价 1799 元的国际大牌头戴式耳机,Beats Solo 4 还在大大咧咧使用「明线」,连接单元的线缆在头梁折叠的铰链处也没有补强设计,仅在内侧开了个小缺口,为耳机线留反复折叠的空间。
图片来源:雷科技
更不用说 Beats Solo 祖传的「收纳问题」了——因耳机采用内折收纳方案,尽管收纳体积不大,但 Solo 4 依旧不能像 AirPods Max 或 Bose 700、那样「摊平」放在飞机座椅背面的收纳槽内。
图片来源:雷科技
另外,Beats Solo 并没有在耳罩或转轴处加入佩戴传感器或折叠识别触点,这意味着 Solo 4 不能像同价位的其他耳机那样摘下或收纳自动暂停播放。在 Sony 和 Bose 在 2000 元价格区间「神仙打架」、「二线」品牌下探到千元级别,倍思、Anker 等手配品牌在千元以下「虎视眈眈」的 2024 年,Beats Solo 4 这样的产品竞争力和定价,似乎有些「过于乐观」了。
确实,Beats Solo 4 在声音上表现得还不错,在软件功能上也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竞争力,但在和用户息息相关的使用体验上,Beats Solo 4 的扣分点确实有点多。相比之下,电商平台上到手价和 Solo 4 定价相差无几的 Beats Studio Pro 显然更有竞争力。
图片来源:雷科技
放在三年前,Beats Solo 4 的定价和产品力其实也还算不错,但在 2024 年的耳机市场中,如果 Beats 想用 Solo 4 吸引更多新用户,甚至是重塑大家对 Beats 的品牌认知,那 Beats 显然还需要继续努力。
2024年,AI大模型加速落地,汽车成为黄金场景,“下半场是智能化”成为业界共识。
4月25日,北京车展成为新能源车走向下半场的分水岭,智能化成绝对主角、国产品牌强势崛起、企业家“新车模”成风景线,燃油车、合资车、洋品牌、功能车彻底落寞。
车展期间,雷科技旗下“关注电动车,更懂智能化”的新媒体电车通派出豪华报道团前往北京,进行了系统的一线专业深度报道,一共输出8条视频、8篇深度解析以及海量短内容,全网收获百万+阅读,斩获多篇微信10万+爆款(真实流量),在行业专业媒体引发较大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