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装配网

Canon IVSBII:巴纳克的最终章

 人阅读 | 作者pangding | 时间:2024-05-06 19:45

「一、始于模仿,终成大器」

1945年,二战结束后,同盟国没收了战败国在海外登记的专利,并于1946年的伦敦协议中要求将这些专利免费用于公众事业。也就是从此刻开始,曾经风靡一时的徕卡、蔡司、禄来等相机在全球各地陆续出现了模仿者,而我们今天的主角-佳能,就是这些模仿者中最成功的品牌。

1954年的相机销售海报,上面是佳能IVSB

1946~1955年,从JII开始一直到IIF2,佳能共生产了21款仿巴纳克徕卡的旁轴相机。其中最为优秀的当数IVSB2,它做到了黄斑和取景二合一、取景器有变焦、不再需要先过片后调速…连徕卡的人也对这台机器的工艺、性能赞不绝口,而且很少有人知道,IVSB2是著名摄影师森山大道的第一台相机。借着这些机型的成功,佳能也开始逐渐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

佳能IVSBII(4SB2、也称4SB改)规格

上市时间:1954年3月

上市价格:85,000日元 (带50mm f/1.5)/74,500日元 (带50mm f/1.8)(50年代)

规格:35mm焦平面快门旁轴相机

成像面积:36mm x 24mm

卡口:L39(LTM)螺口

快门:双轴、横走式布帘焦平面快门。慢门可选T、1、1/2、1/4、1/8和1/15秒;单轴旋转转盘(带指数标记),可选X、B、1/30、1/60、1/125、1/250、和1/500秒、1/1000秒。

闪光同步:焦平面和闪光同步 (可与闪光灯接口直接同步)。

取景器:Full、1.0x、1.5x放大倍率,黄斑联动测距,支持1米~无限远对焦距离,无线框,无视差补偿(自从徕卡M3发布后,旁轴才有了视差补偿,巴纳克时期,可通过外置取景器获得补偿效果)。

装卷:取下底盘后,从底部装入胶片。使用相机顶部旋钮进片。

计数器:位于相机顶部倒片旋钮下方,可手动设置39到0。胶片速度指示转盘位于倒片旋钮上方。配备曝光量指示。

退片:搓出皮的旋钮退片

尺寸及重量:595克,约136 x 72.2 x 31 mm,约815g (包括Canon 50mm f/1.8)

「二、旁轴的灵魂:取景器、黄斑」

相信旁轴玩家可能都会面临一些苦恼,比如取景器起雾、取景器发霉、取景器黄斑淡化,不论是影友群,还是各类二手平台,都会看到一些师傅保养旁轴相机黄斑以及取景器的例子。

这确实是很苦恼的事情。旁轴如果取景器坏了,那么联动测距的眼睛就没了,作者使用过很多旁轴相机,感觉佳能巴纳克系列是比较方便、比较利于对焦的机型。

不仅仅是山寨,佳能从IIIA,到IVSBii、IID、IIF、IIS等机型,均对传统巴纳克(比如徕卡iiia、iiic、iiif等)进行了改进。作为佳能仿制的徕卡巴纳克相机,并没有照搬全部设计,而是在原本的基础上,添加了属于佳能自己的创新之处。

徕卡一直将取景器和黄斑窗分开设计制造到iiig最后一代徕卡巴纳克机型。佳能则一直是使用了取景器和黄斑窗合二为一的对角取景方式,这与现代机型设计、以及人眼取景拍照的整个过程的自然流程需求是一致的。取景的同时,不必再将眼睛移动到右侧的黄斑窗口去对焦,而是一体化操作,这种方式对当时的相机制造而言,简直是不要太爽。

徕卡iiig的取景器+黄斑对焦窗,这种设计徕卡一直延续至iiig

再谈黄斑清晰度和反差问题。

IVSBii黄斑反差示意

IVSBii黄斑反差示意

IVSBii黄斑反差示意

ivsbii、iid2、iiF2等机器带II标识的佳能巴纳克机器,不仅取景器通光量变大了(相较于对应型号的一代),而且黄斑几乎都差不多的通透、清晰、高反差。我与手上的多台iiif、iiic上验证对比过,确实是佳能的黄斑对焦物体时,反差更明显,更强烈一丢丢。徕卡iii系往往是整体细节更丰富,但佳能的黄斑使用起来,对对焦物体边缘线条反差更大,更硬。这种体会是无法语言穷尽描述的。比如iiif的黄斑是淡蓝色,这与iiif的半反半透膜的材质有关,佳能的材质会让物体边缘整体反差过高,但是iiif的则是整体细节更丰富。上述对比,如果不仔细观察对焦物体可能分辨不出来。

佳能iiD+徕卡Summaron 35mm f3.5

再谈放大倍率问题。

4SB2默认Full倍率时,是相当于50mm视角的放大倍率。已经是1:1放大倍率了,当然后续佳能的旁轴,比如CANON P和7等机型也都有1:1,徕卡iii系则是一直是1.5倍放大,有啥使用上的不同呢?

假如你配了一支50mm镜头,那么1.0x的倍率就已经满足你既对焦、又取景构图的需求了,而不需要去放大到1.5倍去对焦拍摄,但徕卡iii系永远都是1.5倍给你,对纪实摄影而言,往往在切换取景器和黄斑的刹那之间,“决定性瞬间”就已经错过了。

佳能是通过一个可以旋转的放大机制去实现的倍率切换,这个创意很有意思,也非常聪明,有Full倍率+1.0放大倍率+1.5倍放大倍率,分别对应不同焦段镜头视角范围。

放大倍率切换方式

徕卡M3取景器——0.92放大倍率,还不到1:1的视野

眼睛近视的朋友的难题——对焦时看不清黄斑是否严格重合。但佳能ivsbii可以让你1.5倍放大观察对焦点对焦的准确、精确度!

再谈黄斑淡化。

对比徕卡III系,佳能ivsbii的取景器是两块倒三角式的玻璃密封的,而不是传统的旁轴半反半透膜暴露在空气中的设计。

那么再来看看普通巴纳克旁轴(比如徕卡i、ii、iii系+俄罗斯fed等+日产nicca等等山寨机)的取景器长什么样子吧。

可以很明显看到半反半透膜是暴露在空气中的。

空气中的各类潮湿、腐蚀物都会对半透膜材质造成不可逆的化学变化,导致反差和黄斑变淡。

这已经很超前了,徕卡是在M时代才会用这样的设计。

对角线双棱镜组合密封

徕卡M4,取景器密封示意

「三、坚毅而刚硬的外形设计」

佳能IVSBii和其他佳能巴纳克一样的造型,都是硬朗型,这种造型个人非常喜欢,看多了徕卡iii系的造型,两侧圆润,但是总觉得不够钢挺,不够爷们儿。

其实本质上是因为徕卡专利原因,佳能在设计上是不能完全抄袭徕卡的,但做成线条感的巴纳克,也不失为一种别样的风格。

IVSBII的外形更有棱角感、线条感

IVSBII的外形更有棱角感、线条感

徕卡iiif更加圆润一些,但看久了也腻

现在即便是用久了徕卡M,也偶尔对两侧的圆润设计而感到强迫症:“就不能有点棱角么”,以上体会因人而异。

「四、做工和质感:压手而紧密」

佳能IVSBII机身采用和那个时代其他机器类似的铜制机身+镀铬工艺,不得不说的一点是:佳能巴纳克和徕卡iii系比起来,确实沉一些,徕卡iii明显感觉到机身外壳要轻薄一些,而IVSB、IID、IVSBII、IIS等佳能巴纳克还是很压手的,非常能感觉到密度感和沉甸甸。

IVSBII的外壳相较于徕卡iiif、iiic等巴纳克机器较厚一些,做工扎实感更强烈

ivsbii正面,因为取景+黄斑对焦二合一的设计原因,少了一个取景器窗,更为简洁。

另外机身正面三颗螺丝固定,外壳与机芯的固定更有安全感,更可靠,这一点后续徕卡iiif红字版改用了一颗螺丝在正面固定。当然,徕卡宣称是因为一颗即可满足固定,而同时让机身正面更美观简洁。

「五、小巧:一手掌握,纪实匕首」

相信用巴纳克拍照的发烧友,一部分原因可能是为了回味胶片时代135初期的摄影体验、甚至说巴纳克握在手里,就有一定的时代代入感,但另一方面,巴纳克确实是具备了体积小,一手握持,即可便携扫街的优势,体积在如今这个每个人对肖像权很敏感的时代,约等于摄影侵略度。

徕卡iiif+summaron 35 3.5

如果说宾得67、禄来2.8f、尼康大F、折叠皮腔、军旗等这些机器是生产工具也是优雅的把玩艺术品,那么巴纳克则一直扮演着纪实匕首的角色,短小而精悍,摆臂幅度短、随身携带轻、隐蔽性强,对被摄者造成的心里抗拒可以达到最低。这是ivsb和徕卡iii系同样具备的优势。

禄来2.8f VS Canon IVSB

Leica M2+summaron 35 2.8并不小

Canon IVSB与Leica M体积对比

Canon IVSBii体积上比IIIF要高一丢丢

即便是ivsb(或者说佳能的巴纳克)都要比iiif和iiic等机器高一丢丢。

「六、快门操作:先过片?再调快门速度?」

IVSBII相较于IVSB和IID、IIIA等机器升级了旋转嵌套式的快门速度设置模式

快门转盘操作PK——IVSBii PK 徕卡iii系——喜大普奔!终于可以不用CARE先过片还是先调整快门速度啦!!!!

佳能IVSBII型针对传统巴纳克必须先过片再调整快门速度的模式进行了修正,人类的操作大部分是记不住操作顺序的,所以经常先调快门速度,再把光圈调整好,对焦,准备拍摄,然而巴纳克为了极致压缩体积,快门机构一定要先给快门上弦再调整快门速度!!!但IVSBII依然是通过巧妙的设计规避了这个问题。

你不必顾虑到底是先过片还是先调整快门速度!真的省心!

错乱调整顺序的后果:传统旁轴机器,因先调快门速度后过片导致的快门速度错位问题。

「七、遗憾:缺陷和不完美」

1,早期50年代的镀铬工艺不成熟,时间久了可能会有机身生锈的情况,现阶段大家在某些二手平台上能看到的机器很多较为便宜的,可能大部分都会有生锈的情况,银色的机身本来就看起来很新,但因为一些锈迹导致颜值下降。

2,快门声音比较大这一点可能是影响街拍的重要因素。

3,机身左侧的闪光灯插座,也是金属材质,握持感会觉得比较硌手。

4,目前市面上的机器好成色的非常难找,原因大概是当年买这个机器的,也没有好好的保养的习惯。

5,目前在国内,这一台机器的热度不算特别高,所以相对应匹配的皮套配件,不容易找到。

6,布帘的快门,如果,不定期保养会导致快门速度不准确,不过这也是所有不连快门机器的通病。

7,老式布帘快门卷轴模式,最高快门在1/1000秒的时候,可能年久失修的时候会有一些拖影,所有的巴纳克可能都无法避免这个问题,我手头的iiig、iiif都出现过类似的情况。

— 最终章 —

Canon IVSBII 不算最完美,但个人使用了一圈巴纳克,心理的地位方面是如下排名(综合体验):Canon IVSBII>=Leica IIIF>leica iiic>Canon IIS>Canon IId2>Leica iiig(iiig主要输在体积太大,这个体积几乎和M机没什么区别了)。

下边从细分角度重点说一下总结项:

做工:体感看,佳能机身外壳厚,不易变形。其他机器:用手压按后背会有形变的感觉。佳能的倒片扭有略微晃动感,而徕卡严丝合缝,这个问题还是框量问题。

黄斑:佳能略胜一筹,反差强,对焦舒服。

取景器:佳能优于其他品牌机型,徕卡iiif、iiic取景和对焦两个窗口,非常麻烦,而且容易造成对焦点不在画面中心问题,构图完美主义者不适合(其实是巴纳克都没有视差补偿的问题,佳能也一样)。

操作:Canon ivsbii优于其他,可以不用计较过片和调节快门速度的先后顺序问题,省心。

收藏:无可比性,CANON ivsbii是佳能、尼康不计成本追逐徕卡、康泰时的年代所遗留的产物,收藏意义或许应该在其品牌内部机型比较,而不是跟徕卡康泰时比。

外观:徕卡iiif>=IVSBII,iiif最美相机不是吹的。

Oskar Barnack开35mm相机之先河,后人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直到1950年代,IVSBII应该在取景、做工、外观、操作、对焦等各方面优化到较为终极的阶段了,其实在M3未出来之前,佳能也尝试过突破巴纳克的局限性,iiif对徕卡而言,也算是平衡各方需求的一个阶段性总结产品,想要在视差补偿、更可靠和更高对焦基线、更坚固耐用的机身、更便捷和简化的上片装卷操作等方面更加进步,那只能等待M3的到来了,而如果只谈巴纳克,IVSBII和iiif(iiig更多的是消耗零件以及清理库存),算是最终章了。

— 机器欣赏 —

机身顶部,局促的操作转盘、密度感让复杂感和复古感特别强烈

片轴、底盖等与某卡设计的差不多,熟悉某卡的朋友会快速上手

底盖设计与某卡几乎一样

机身顶部与某卡山寨的几乎一致,不过这种密密麻麻的刻字会让人有一种仪式感。

乱入一张IVSB一代

— END —

感谢相机让我们相遇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