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里拿着大哥大,腰间别着BB机,这样的打扮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妥妥的就是成功人士,不是“万元户”或者大老板是买不起这两件“装备”的。
在那个信息交流还不发达的年代,不少人还依靠传统的书信手段保持通信,即便是座机已经开始普及,但谁也不会每天守在电话跟前,而且安装一台座机的价格也并不便宜。
于是在那个年代,BB机就成了不少人必不可少和梦寐以求的通讯工具。
相信看过《乘风破浪》这部电影的朋友们都会记得这一幕,在电影里,彭于晏饰演的徐正太为自己还未出生的儿子屯了满满一行李箱的BB机,还告诉穿越过来的儿子徐太浪说,凭着这些东西,几年后一定会大赚一笔。
由此可见,BB机在当时绝对是一件价值不菲的物件,不然徐正太也不会指望靠着倒卖这玩意儿来实现财富自由了。
说起BB机,从它的进入中国市场到今天尽管已经整整40年了,但不少60、70、80后的抽屉里一定还会珍藏着一部曾经陪伴他们的BB机。
那么,在这个通信技术高度发达并且依旧在高速发展的时代,它还能够使用吗?年轻时的寻呼台,现在还打得通吗?
早期的BB机是真的贵
1998年,作为一名小学二年级的“共产主义接班人”听到了一个新名词——传呼机,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说到的BB机。
那时的我对这种只要打一个电话说几句话,对方就能马上回电话的新鲜事物十分好奇,以至于在很多个下午和小伙伴们一遍又一遍地拨通了126寻呼台的电话,即使什么都不说,还是会让我们感到十分快乐。
直到爸妈在次月拿着的话费账单和擀面杖出现在我面前时,我才终于知道,这个让我快乐过无数次的寻呼台,并不是免费的。
1983年,上海建成了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寻呼台,BB机这个1948诞生于美国的的通讯产品终于走进了中国市场。
当时的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初期,在大力发展经济的政策目标下,沟通成为了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BB机虽然只是一个单向通讯工具,却凭借着比座机方便、比大哥大便宜、两节五号电池能用近一个月这三大优势,一经发售就马上席卷中国大地,成为了商人们趋之若鹜的必备产品。
在现在看来,BB机从A打电话给寻呼台,再由寻呼台接线员把A的留言发给B,最后由B回电话联系A的使用流程是十分繁琐的。
但是在40年前,动辄上万的大哥大对于刚开始改革开放的中国来说就是一件奢侈品,没有多少人用得起,而人类社会又是具有流动性的,因此BB机在那个年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随着BB机在中国市场的兴起,也拉动了公用电话亭和IC卡的销售业务,可以说BB对那个时代的中国电信业务做出过不小的贡献。
文章的开头提到过,徐正太曾指望通过囤积BB机发大财,在第一次看到这一幕的时候,不少人一定又会觉得这是一个为了搞笑而搞笑的烂梗,只有使用过BB机的人才会明白,徐正太有这样的想法在那个年代并不奇怪。
在1983年进入中国市场到1993年达到顶峰的10年时间里,BB机的价格可以用昂贵来形容,一台汉显BB机的售价加上入网费最高时超过2000元。
要知道那时候全国大部分的月工资不过几十元,好一些的100出头,一部BB机已经顶得上人们几年的工资了,即使是现在最新的Iphone手机,在当时的BB机面前也只是一个弟弟。
从BB机的发展历程来开,大致经历了从数字机到汉显机两个历史性的转变,或者说是经历了一个从必须回电话的通讯“中介”,转变为了一个可以单向接收“短信”再根据内容选择是否回电的通讯工具。
这样的转变让人们在使用BB机时拥有了更高的自主空间,就和现在我们使用聊天软件时可以根据内容或是自己的心情选择是否回复一样。
但它的收费也是真的不便宜,因此那会儿可能没有多少人敢在收到消息后任性的不回电话,因为没有多少能架得住当时高额的寻呼费。
以80年代末的汉显BB机为例,抛开每月50元的月租,BB机收到的每一条消息都是要收费的,而且还是按字数收费。
这有点类似于当时的电报,但与电报不同的是,BB机的每一条消息是有字数限制的,也就是说如果一条留言的字数超过了一条消息规定的字数上限,那这条留言就会被分成2条或是多条消息发送,同样按字收费。
如果呼机主人任性的不给呼他的人回电话,又恰好对方也是个任性的主,一遍又一遍地呼、不停地呼,那这一个月的寻呼费,谁受得了?
因此,即使是到了现在,每每听到老电影中“给我呼30遍”的台词时,还是会禁感慨,你们是真的有钱!
盛极必衰
当时间的齿轮进入90年代,BB机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在包括摩托罗拉在内的多家品牌进军中国市场之后,BB机的售价开始从最初的2000元飞快下调至几百元一部,寻呼费也有了的大幅下调,这样一来,BB机在中国市场的销量突飞猛进。
从1990年——1998年,中国的BB机用户增长量都是以百万甚至是千万来统计的,据当时的市场数据反映,在1998年的时候,中国以超过6546万BB机用户的傲人成绩成为全球最大的BB机销售市场。
在那时的中国大地,几乎每家都会至少有一个人在使用BB机,真正实现了BB机普及,这也是BB机在中国的巅峰时刻。
然而BB机终究还是没能逃出盛极必衰的自然法则,站在顶峰之后BB即也不可避免的开始了衰退之路,而终结它的正是我们现在使用的手机,当然,手机的出现也同时终结了电话亭的时代。
在BB机进入中国后的第四个年头,广州出现了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蜂窝移动基站,这也意味着中国的移动通信事业从那一刻起正式开启。
一年之后,大哥大正式进军中国市场,但在那个时候,几万块钱一部的大哥大虽还不足以威胁到BB机的市场地位。
然而4年时间内从年销量几百台到过万台的用户增长却已隐隐有了些后来者居上的味道。
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伴随手机技术的发展,手机的外观也从“砖头”一般的大哥大逐渐向小巧轻薄靠拢,到了1995年已经有了爱立信GH337这样能够直接装进口袋的手机了。
于是从那一刻起,先富起来的那一批人猛然发现,轻便型手机比起BB机来虽然价格上确实贵了些,但是从使用方面来讲,确实要比BB机+座机的组合要方便很多。
于是乎,BB机的市场大佬地位从那时起便开始逐渐动摇起来。
虽然在1998年BB机在中国的用户人数依然远超手机,但这是由于其在与手机的竞争中意识到自身劣势,采取自降价值才换来的“虚假繁荣”,而这样的“繁荣”也随着2000年钟声的敲响很快就被打破。
自2000年开始,中国市场的手机品牌越来越多,而且不少国产公司也开始对本土品牌手机的科研开发,手机的价格开始不像之前那样昂贵,而随着全国人民收入的提高,买一部手机也开始变得不再那么遥不可及。
为了自救,BB机运营商曾经使用过无数方法想要翻盘。
但在21世纪的第二个年头,一款由中国电信在1998年就推出的产品在进入21世纪之后的快速发展,可以说是彻底掐断了BB机的复活之路。
没错,这个产品就是让高启盛赚到第一桶金的“小灵通”。
说起小灵通,这简直是一款神器,手机有的功能他有,BB机没有的功能他有,更重要的是,这家伙单向收费啊,还有包月业务,这放在当时谁能拒绝?
当然,它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信号不好,也因此收获了一个“喂喂,靠!”的外号。
但不可否认的是,小灵通的登场和BB机登场时简直是如出一辙,都是“出道即巅峰”的典范;但不同的是,BB机出道时可以说在移动通讯领域没有对手,但小灵通出道时要同时应对手机和BB机两个对手。
而BB机显然不是对手,被这位“小弟”穷追猛打,再加上手机时不时地战略骚扰,BB机的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小了。
在接下来的6个年头里,BB机的市场份额被一步步蚕食,无数被淘汰下来的BB机成了老百姓抽屉里的摆设。
不知道有多少人有过这样的经历,家长将淘汰下来的BB机给了自己的孩子,家长们当时的想法或许是这样的,“出门玩儿的时候带上,虽然给你们买不起手机,但是收到传呼了就麻溜回来,别让我们满世界找你们”,这或许成为BB机最后的一点价值所在。
等到了2004年前后,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陆续推出了“存话费送手机”的营销方式,这一下BB机在中国市场也算是彻底走到头了,无数寻呼台在短短两年时间内纷纷倒闭。
2007年,联通公司宣布正式停止寻呼业务,这标志着,在中国经营了24年之久的BB机,彻底“死”了。
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
BB机现在还能用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寻呼台都没了,又怎么能实现通信呢?
科技发展永远都是向前看的,即使有时会回头,或许也只是为了看一看是不是遗忘了什么,却绝不会重新捡起已经丢掉的东西。
功能单一,使用手段繁琐的BB机被手机取代是不可逆的,即使现在依然有不少人家里依然有收藏BB机,但相信不会有人想过,怎么样能让他再“活一次”。
同样,对于现在的智能手机而言,或许在不就得将来就会被更先进通讯工具取代了,毕竟从这几年手机科技的发展来看,技术发展好像已经进入了瓶颈期。
每一款新机器,好像除了外观之外就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东西了,有时候甚至会出现倒退的情况。
当然,所有科技发展其实是离不开“用户需求”这个市场规律的。
曾经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段子,有些年轻人因为受不了目前市场上手机产品的续航功能,希望开发商能够推出能够更换电池的手机;
而在苹果提出取消充电口之后,又有不少年轻用户希望能够有一款专门给电池充电的产品;
甚至有人提出,现在的手机功能太多导致内存不够用,强烈希望能够按照功能推出不同产品......
看完这些,不禁感叹,科技真的是个轮回,他们要的,不正是十几二十年前我们使用的手机和“万能充”吗?他们提出的按功能推出产品,不就是我们当年出门时背包里放着手机、MP3、MP4、照相机和电子导航设备的样子吗?
难道说,日后的科技发展真的有变回我们年轻时的可能吗?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已经有无数产品离开了我们,听歌神器MP3、影碟机、磁带录音机,便携式DVD播放器、交卷,甚至是在BB机“死亡”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小灵通,都逃不过被历史车轮碾压的结局。
但他们并不是科技发展的牺牲品,而应该是推动科技发展的敲门砖和试金石。
或许用淘汰和“死亡”来定义这些已经消失的科技产品并不准确,应该说他们只是被更新了,只是变得比以前更好了。智能手机不就是一部集成了MP3、BB机、影碟机等等这些产品功能为一体的产品吗?现在市面上那么多的电子产品,不都是在之前产品上升级之后的产物吗?
所以说,他们并没有“死”,也并没有被淘汰,只是换了一种“生存”方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