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面对苏联大力发展的各种中远程防空导弹以及国土防空截击机,美国专门立项研发了B-2隐身轰炸机,想要用B-2秘密穿透苏联防空网,摧毁苏联的洲际导弹等战略目标。50多年过去了,昔日强大的苏联分崩离析,美军的隐身轰炸机也一直没有找到发挥自己价值的对手。随着中国的崛起,面对中国用来对付美军航母舰队的杀手锏,美国又研发了一款与B-2类似的隐身轰炸机。只不过,中国早就针对性地研发了歼-20,从歼-20当成被人诟病的一些设计身上,我们才发现中国设计师在研发歼-20时的高瞻远瞩。
11月10日,在事先未向外界发出预告的情况下,美国的B-21“突袭者”隐身轰炸机在加州帕姆戴的空军42厂完成了首飞。
B-21由曾经研发过B-2的诺思罗普-格鲁曼公司负责研制,被美国称为全球首型第六代军用飞机,特点是具备先进网络能力,采用了便于升级的开放系统架构,可以执行常规与核打击任务。由于技术的成熟以及研发成本显著下降,B-21的单价只有7.5亿美元,B-2则高达24亿美元,巨大的成本优势让B-21拥有了大规模列装的基础,按照五角大楼的计划,B-21的采购数量将达到100架,未来将视情况增加。
B-21采用了与B-2类似的飞翼式气动布局,从外形上来看,B-21有点“B-2青春版”的味道,B-21的翼展不到45米,B-2则超过52米。但是,我们不能因为B-21的尺寸比B-2小、价格比B-2便宜,就以为B-21是B-2的性能缩水型号,事实上,B-21的设计定位更有针对性,是一款具备“穿透型制空”能力的轰炸机,对解放军来说,B-21带来的威胁要远大于B-2。
所谓的“穿透性制空”,是指在高强度复杂战场环境下,穿透敌方强大的防空系统,在敌方战略区域实施侦测、精确打击任务。与B-2战斗机不同的是,B-21受益于现代航空技术的进步,能够在保证打击能力的同时,具备独立的侦测能力,并与其他B-21联网分享数据,在脱离后方情报支援的情况下,对敌方战略区域完成一整套的侦察、分配打击目标、攻击与毁伤评估。从名字就能看出B-2与B-21的区别,B-2的名字“幽灵”,意味着这款轰炸机更希望神不知鬼不觉对敌方目的发动攻击;而B-21的名字“突袭者”,摆明了就是要强闯敌方强大的防空火力网,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很多人以为B-21的尺寸小于B-2,就认为B-21的威力不如B-2,虽然B-21的航程与载弹量相比B-2有不小的缩水,但却是美国最务实的选择。块头更大的B-2,是针对苏联设计的,并且B-2只能部署在少数拥有恒温机库的大型机场。苏联拥有更广袤的领土,并且还有大量仆从国,这导致B-2若想轰炸苏联境内目标,必须进行远距离航行,并在没有加油机支援的情况下飞过漫长的敌方控制区,所以B-2为了保证11000千米的航程,采用了较大的机体设计。
而B-21是针对中国设计的,由于工艺与隐身涂料技术的进步,B-21可以部署在许多亚太地区的空军基地内,并且中国的国土面积不如苏联广袤,也没有仆从国,因此B-21对航程的要求比B-2小得多,大约低了3000公里,并且随着精确制导弹药技术的进步,B-21的载弹量比B-2低了40%左右,依然能够满足作战需求。
更小的机体为B-21带来了更好的隐身性能,也让B-21的生产与使用成本更低,带来了更高的出动效率。
而且B-21的载弹量是卡着13.6吨的指标设计的,更好能够携带一枚GBU-57巨型钻地弹,能够像B-2那样对敌国地下指挥部、核设施发动攻击。
从首飞画面来看,B-21除了一个主武器仓,还有两个疑似副武器的弹仓,不排除能够携带自卫用的空对空导弹,美国将B-21定义成第六代军用飞机,很可能是将战斗机与轰炸机之间的界线模糊化,预示着B-21具备一定的空战能力。
B-21于2016年获得了正式的研发编号,并明确表示B-21具有“更强的远程打击能力”,以满足在“反介入/拒止”环境下的作战需求。美国空军部长肯德尔也曾明确表示:B-21能够在台海地区执行任务,B-21的“不对称作战”能力能够抵消中国的“反介入/区域拒止”作战体系的优势。
从B-21的立项时间来看,也能看出其针对性。2011年,美国国会授权启动B-21的前身:LRS-B项目。而那个时候,更好是解放军的反舰弹道导弹服役时间,美军认为2010年中国的“十一五”计划结束时,解放军已经列装了一款射程在2500千米左右的反舰弹道导弹。
而“反介入/区域拒止”作战体系,就是以轰炸机、远程反舰导弹、反舰弹道导弹、潜艇、地对空导弹、反卫星武器以及多种网络武器组成“跨多个领域的一系列相互交叉的能力”,迫使美军不得不远离这些武器的有效射程之外,让美国失去对中国近海危机的介入能力,如果做不到,也能迟滞美军进入相关海域的时间,降低美军的行动效率。
在“反介入/区域拒止”作战体系中,反舰弹道导弹的重要性尤其突出,只要没有消除解放军反舰弹道导弹带来的威胁,美军的航母舰队就不敢轻易进入第一岛链内,就丧失了对中国近海危机的干涉能力。
而单靠美军航母舰队的防空火力,已经无法保证在解放军反舰弹道导弹面前全身而退,一支美国航母舰队标准的护航配置是1艘巡洋舰加3艘导弹驱逐舰,垂发单元数量在390到410左右,考虑到航母舰队需要同时应对解放军的潜艇以及巡航式反舰导弹的威胁,留给标准-3反导导弹的发射单元数量只有100枚左右。虽然标准-3对传统弹道导弹拥有不低的拦截效率,但是面对具备机动变轨能力的东风-21D以及东风-26反舰弹道导弹,标准-3的拦截效率将大幅下滑,100枚标准-3能够拦截多少枚解放军的反舰弹道导弹,恐怕美军心里都没有数,毕竟标准-3在测试时攻击的靶弹,只是传统的弹道导弹。
既然防不住,美军就准备效仿冷战时摧毁苏联洲际弹道的做法,派隐身轰炸机直接将解放军的反舰弹道导弹消灭在地面。只不过面对具备地面机动能力的东风-21D以及东风-26发射车,使用B-2进行“猎捕”的效率大打折扣,并且B-2的数量只有20架,出动效率又低,无法进行高强度的压制作战。
而B-21具备更强的侦测能力,对东风-21D、东风-26的搜索能力更强,并且B-21的出动效率更高、数量更多,更适合在中国沿海压制解放军的反舰弹道导弹。B-21甚至不需要完全摧毁解放军的反舰弹道导弹,只需要迫使这些导弹发射车不断机动就行。
为了能够在解放军严密的防空火力网面前保持较高的生存率,B-21拥有了比B-2更强的隐身性能,不仅包括雷达隐身,还包括红外隐身、电磁隐身与声学隐身,以应对解放军不同的探测手段,降低被发现的概率。
因此美国空军部长肯德尔并没有吹牛,B-21的确是一款专门用来克制解放军杀手锏的武器,如果换作2017年之前的中国,的确没有太多针对B-21的手段,虽然解放军拥有不少反隐身雷达,但是米波雷达只能用于预警,无法准确探知B-21的准确位置,更无法引导导弹进行攻击。
然而“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美国针对解放军的“反介入/区域拒止”作战体系研发了B-21,而中国为了消除美军远程航空兵带来的威胁,也对应性的研发了歼-20。
很多人一直都对歼-20相对庞大的机体、较细长的带鸭翼机身颇有微词,认为这是技术不足造成的妥协性设计。这里需要普及一个工程学定律,那就是“技术水平+需求牵引=最终产品”。歼-35的出现,证明中国其实有能力研发一款不带鸭翼且机身长度较短的隐身战斗机,但是歼-20偏偏采用了鸭翼布局与庞大的机身设计,这说明造成歼-20如今这个样子的原因是“需求牵引”,而不是“技术水平”,如果歼-20研发时针对的是东南亚、中亚的作战环境,只需要专心于消灭印度等国的战斗机,那么歼-20很可能采用与F-22差不多的气动外形。而歼-20当年研发时的“需求牵引”更为复杂,不仅要与F-22、F-35这些隐身战斗机争夺制空权,还要在广阔的西太平洋上空压制美国的远程航空兵,尤其要针对美军的“空中力量倍增器”,具备威胁加油机、预警机、电子战机的能力。
所以这就要求歼-20必须拥有远大于F-22的航程,这样才能在广阔的西太平洋上空执行任务。同时歼-20必须具备更强的超音速性能,能够突破美军护航战机的拦截,快速抵达攻击美军轰炸机、预警机、加油机的发射阵位,因而歼-20采用了优化超音速性能的远距鸭翼设计。
虽然解放军面对B-21时比较头疼,但是美军面对歼-20时更头疼。美军大量服役的F-15与F-16,在战时面对歼-20时连自保都困难,更不要提主动拦截歼-20了。而有一战之力的F-22早已关闭了生产线,服役数量不足190架,较短的航程也不适合在西太平洋环境下作战。至于大量服役的F-35,速度的劣势已经注定其无法有效拦截歼-20。
当大量歼-20携带霹雳-15远程空对空导弹进入西太平洋空域的时候,无法有效拦截歼-20的美军,只能命令加油机、预警机尽可能远离战区,失去了中途加油补给的B-21,滞空时间将大幅缩短。并且美军的B-1B与B-52轰炸机,也迫于歼-20威慑,不敢轻易接近第一岛链空域。
更重要的是,航程大、速度快的歼-20能够在己方战区进行更有效的巡逻,大幅度压缩B-21的活动空域,为地面的东风-21D与东风-26清理出安全空域。
B-21目前才刚刚首飞,等到其量产到100架的时候,歼-20的服役数量将相当可观,足够在中国沿海构建严密的空中防御网,并有余力在西太平洋地区逼退美军的“空中力量倍增器”。
而东风-21D以及东风-26在得到歼-20的掩护后,又能将美军航母舰队逐出第一岛链,没有了美海航战机的骚扰,歼-20的作战压力也会大幅降低,所以反舰弹道导弹与歼-20的配合,能够产生1+1>2的效果。
当然,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今后美军肯定也会针对歼-20研发针对性的战术与武器,解放军也要继续研究克制B-21的战术,不能将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一个篮子里。B-21的出现,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威胁,但还远未到末日的地步,相较于B-2刚服役时中美悬殊到令人绝望的军事差距,如今的中国至少已经有了正面博弈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