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装配网

「改善」为什么不写成「Improvement」,而要写成「KAIZEN」呢

 人阅读 | 作者xiaofeng | 时间:2024-03-09 16:41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在正宗丰田方式中究竟应该如何进行作业改善。还是设定一个情境,小李每生产一个产品用时60秒,能在正常上班时间内完成1天的工作任务,生产500个产品。有一天小李的班长观察了小李的工作后发现,小李的作业如果进行作业改善的话只需要50秒就能生产一个产品。

如果作为一个信奉正宗丰田方式信条的班长来说,首先需要做的是在现场进行工作的再分配。接着将事先准备好的10秒的工作内容再增加分配给小李。然后对小李说:「考虑到整个生产现场工作分配合理性,希望你能接受这10秒的工作。刚开始可能需要加个班才能做完,但我相信你能找到改善作业的方法。为了观察作业的进度我们会在旁边放置一个“生产管理板”,记录你每小时的产出量。你可以自由的变更零部件和工具的摆放位置。但涉及到质量相关的变更请事先向我报告」。小李也认可班长的话,开始了自我改善。

仅在必要时才着手改善

这里的关键是班长给了小李一个改善的必要性,换言之就是给了一个「课题」。也就是说有了这个必要性,才进行下一步的改善。

举个容易理解的例子,作为有钱人家的孩子从家里可以拿到花不完的钱,而且不会有人责备他乱花钱。这样,他的头脑中就不会有「乱花钱」的概念,因为无论花多少,花完了问家里要就行了。但如果是一个靠每月打工生活费生活的苦学生而言,可能连买一瓶饮料都会考虑这钱应不应该花,是不是回家喝水更好。也就是说人只有在感受到困难、困惑时,才会产生「浪费」的概念,才会催生改善的需求。

再举一个例子。大家在开会时通常中间会休息15分钟,好多人都喜欢利用这个时间去抽根烟然后再冲杯咖啡喝。休息时间长的话不会有人意识到有问题,这两件事都能完成。而当休息时间变短后同时完成这两件事就变得困难,因此大家就会思考该如何好好利用好这点时间。因此,马上就能发现「在咖啡机前等待咖啡制作这段时间」是浪费啊。因此,在咖啡机在自动制作咖啡的同时可以去抽根烟,回来后正好咖啡做好,就能喝了。这就是步骤的改善。因为产生了必要性、感到困惑了、才发现了浪费、从而自然而然的进行了改善。

作为管理者如果仅仅是大声喊道「去改善!」,这样做谁都不会着手去改善的。即使改善的话其成果也不过是增加了等待时间罢了。

回到小李的例子,按照班长的要求小李把每小时的产量都记录到了生产管理板上。刚开始的几天还是只能每小时完成50个。班长观察到这个现象后给了小李一些改善的提示,然后要求他接着思考继续挑战这个目标。小李半信半疑的试了一下班长提供的方法。居然一小时做了53个产品。小李也觉得很惊喜。确实工作变得更容易了,产出也提高了。小李也渐渐感受到了改善的乐趣。在改善效果的事实面前,小李一直以来觉得作业很难改进的想法也逐渐改变。小李继续针对工具的放置位置、作业顺序做了变更。结果从53个增加到了55个!小李逐渐感受到了改善的乐趣。有时每小时的产出又回到53个的时候会感到很懊恼,会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呢,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

就像练习打高尔夫的过程一样,改善也是有时成功、有时会失败,是一个逐渐提升的过程。刚开始时对于改善会存在一个障碍就是究竟「可能」还是「不可能」。通过不断的尝试,成功时的喜悦,失败时寻找原因,其实这就是一个「挑战自我」的过程。

和职业运动员、公司高层管理者、科学家会挑战自我一样,现场的员工即使1秒的改善也是挑战自我的过程。就像玩游戏一样赢了会开心,输了会不甘心。

经过数月的努力,小李终于达成了每小时生产60个的成绩。小李成为「挑战自我」的胜利者。通过这件事小李的自信心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小李通过这次的改善累积的经验、逐渐成长为改善专家、管理监督人员。相反,没有改善经验,换言之没有「挑战自我」经验的监督者是没有办法指导部下的。

培养人、解放人的灵魂是真正的「改善」。

正宗丰田方式中的改善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在受时间、空间约束的条件下持续反复的进行单调作业的员工心中植入运动员、艺术家、科学者才有的“挑战自我”的精神这种作为个人、企业成长的过程」。

在这种方式下教育出来的员工会成为自己主动在现场发现问题、主动思考对策、自主进行改善、自行确认改善成果的自律性人才。我们常说丰田的现场力很强,这就是由于像上述小李那样通过改善活动进行人才培养而得到的成果。

改善的目的不仅仅是在于人才培养。更深入考虑的话,这是对将员工从工作中身体上的劳累中、精神上单调作业中解放出来,说的极端一点是一种「灵魂的解放」)。

正是由于「改善」的概念与众不同,全世界还没有一个词能很好的描述它、因此现在普遍使用「KAIZEN」来描述。「KAIZEN」本身其实蕴含着很深的含义。

来源:IATF16949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