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首发挑战赛#
也许是常年与耳聋的父亲说话的原因,母亲几乎不会和我们细声细语的说话,但母亲有一颗宽厚善良的心,宽于待人,严于律己。无论是家里家外,她从不议论家长理短。嫂子自20岁嫁入我家,几十年从未从她嘴里听到过嫂子的长短,婆媳之间和睦相处从未红过脸。受母亲影响,我们四姐妹也从未与嫂子有过不愉快。与街坊四邻相处,妈妈都是有求必应,热心帮助。小山沟里的村民,每来公社开会、办事、卖鸡蛋的,经常到我家吃住,虽然那时粮食金贵,母亲都是热情招待。我看到不认识的人也跟着来吃饭,不高兴的对母亲说:“咱家成饭店了,什么人都来蹭饭”。母亲说:“不就一顿饭嘛,做人要厚道,当年要不是小山沟里收留了我们,哪有我们今天哪。”
母亲天天上班赚钱,从不为自己着想,穿的都是旧衣服,旧鞋子,有什么时兴的衣服布料,母亲都是买来给我们穿。我们穿的好看,母亲就开心。白灰厂入冬发劳保棉鞋,母亲总是按我的鞋码领取,让我穿新的,她穿带补丁的。每个月开了工资,母亲都全部交给我,让我打理全家人的生活。我们姐妹看到母亲这样辛苦,每天放学后,都主动地家里家外多干活,晚上早早做好饭菜,等着母亲下班。放了暑假,我就主动拆洗被褥,学着把被褥都做好,叠的整整齐齐,母亲下班回来看到叠的整齐干净的被褥很是高兴。
每年秋天,母亲下班回来就为我们缝制棉衣,每天晚上都熬到深夜,全不顾自己手上开着很多血口子。刚入冬我们就能穿上棉衣,都是母亲的心血一针一线熬成。那时,我既心疼母亲,又觉得母亲是一个无所不能的人,是一个累不垮的人。
1975年下乡到集体户,紧接着是三妹1976年下乡。在乡下,我俩勉强能挣出口粮钱,其它的穿和用都是母亲给的。那5年,我心里特别煎熬,真想能早一日有个工作赚钱报答母亲。
1979年夏,我奶奶去世了,享年85岁。那年,父亲调到了市木器厂工作。父亲把三间草房卖了1000元,又添300元在城乡结合部买了三间旧瓦房。离开六道江,母亲不得已辞掉白灰厂的工作,随父进城。突然没有工作可干,身边没有了朝夕相处的工友,在家闲起来,母亲很失落,有些不适应。
秋天,我和三妹随知青返城大潮回到了市里。二轻系统成立知青综合厂安置职工子女,我和三妹在这个厂里的服装车间做了缝纫工,每个月工资25元,只够自己的开销,想报答母亲也无能为力,心里很是惭愧。
1981年元旦,我结婚成家,嫁的是我高中同学,后来下乡在一个集体户。1977年我们一起参加高考,我落榜,他考上了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教育部门工作。同年夏天,三妹也和集体户同学小张结了婚。
我和三妹在乡下四、五年,一家人分多聚少,总是互相牵挂。现在,总算是安顿下来了。虽然日子过得艰难,但毕竟是同在市里,经常见面。妈妈的心情也好了起来。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