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装配网

中国智能手机2022年度盘点:寒冬中,求生、求变还是求稳?

 人阅读 | 作者xiaolin | 时间:2023-12-18 03:58

回顾即将过去的2022年,智能手机行业虽不能说“波澜壮阔”,但也足够精彩。在这一年里,头部手机厂商之间的“旗舰斗法”依然层出不穷,而在另一关键赛道“折叠屏”上,主流厂商轮番出招,推动着产品以极快的速度进行更新迭代,短时间内将折叠屏手机的普及进度向前推动了一大步。

此外,面临不确定性因素增强的竞争环境,主流手机厂商并没有局限在自己的舒适区内,而是积极寻找新的突破点。这其中,小米的造车大计有了新进展,OPPO也确立了“三大核心技术”的发展路线,vivo、荣耀进一步完善周边智能生态,打造体验软实力……借科技、生态为跳板,手机厂商们向行业和消费者展示了跳出智能手机局限的全新思路。

综合而言,2022年的智能手机行业无论是产品层面还是企业动态层面都出现了不少可能会影响未来市场格局的新变化,按照蝴蝶效应的思路,或许未来几年的座次变化,就在今年已经埋下了种子。

在市场大环境方面,2022年的手机市场无疑是令人感到失望的。多个关键数据表明,智能手机行业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寒冬,哪怕是苹果这样的顶级企业,也很难不被时代洪流影响。但对应的,在任何逆境中总有人可以逆流而上,而头部手机厂商们显然不会放弃成为“那个人”的机会,想方设法地进行调整、优化,以适应时代变迁。

因此,大环境虽差但也不乏亮眼表现,比如小米的全球战略、vivo的高端成绩,都足以成为2022年一道耀眼的注脚。

消极的市场大环境:有人欢喜有人愁

用“有人欢喜有人愁”来形容2022年的手机市场,在我看来可以说再贴切不过了。根据市场调查机构Canalys发布的智能手机出货量统计分析数据,自2016年Q4出现1.3亿台的高峰后,尽管数据存在波动,但随后的每个季度手机出货量都呈现总体下跌的趋势。到2022年Q3,中国大陆市场智能手机出货量已跌至约7000万台,同比增长率只有-10%。

如果说单一数据来源可靠性不佳,那由中国信通院发布的统计数据相信可以作为佐证:10月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总计约2436万台,同比下降27.5%,其中新上市机型多达33款,同比增长了26.9%。据悉,今年1-10月份智能手机总出货量仅为2.2亿部,同比下降了21.9%。其中5G手机在今年的1-10月份中,总计出货量1.73亿部,同比下降17.7%,虽然“跑赢了大环境”,但总体情况不容乐观。

对于今年出货量“再创新低”的情况,可能有人会把问题归咎于疫情下经济不景气、消费者消费意愿低等老生常谈的原因。但从近几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即使我们刨去“被耽误”的这几年,不难发现智能手机货量变化的两个重要转折点其实早多年前就已经已经出现:2016年Q3,中国大陆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率出现下降;2017年Q2,同比增长率跌破0%。

也就是说,尽管疫情因素的确对国内手机出货量带来了影响,但其中真正的“决定性因素”其实另有其人。想要找出真正的原因,我们还得看回到手机品牌身上,看看哪些品牌可以在整体下行的大环境中逆流而上,哪些品牌则被大环境“淹没”。

如果从出货量的角度来看,vivo绝对是今年国内智能手机市场中极为亮眼的表现:2022年Q3 vivo出货量约1410万台,市场份额约20%。尽管这一数字较去年同期下降了约430万台和3%,但出货量上的差距依旧可以弥补这一遗憾。而且如果我们考虑细分类目,不难发现vivo的手机出货量组成,其实已经发生了变化。

Counterpoint数据显示,vivo在2022年上半年的重磅产品X80系列,帮助该品牌在第二季度获得了国内高端智能手机市场市占率从6%至13%的增长,领先于其他品牌而仅次于苹果。换句话说,尽管出货量整体下跌,但由于vivo想办法卖出了更多的高端手机,而在销量相同的前提下,高端手机占比越高意味着手机的客单价也更高;而更高的客单价其实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弥补手机出货量降低的短板。很显然,vivo是高端战略实施后回报最可观的手机厂商,销量、客单价和份额都做到了逆势增长。

图片来源:vivo

其实从vivo的品牌发展来说,高端化的发展方向从未改变:自2020年发布采用微云台技术的X50以来,vivo积累影像技术,将影像风格与能力作为品牌名片冲击高端的做法就一直延续至今。而影像专精的特点也允许vivo在传统高端手机堆叠核心配置的竞争中释放出来,让高端手机不再因为“采用了旗舰芯片而成为旗舰”,而是用真实的产品能力打动消费者。

如果说vivo用高端机“锚定”了自己的市场份额,那小米的做法则更为激进:既然国内市场不景气,那为什么不向全球市场进发,寻找更广阔的手机市场呢?

2022年5月23日上午,小米官方宣布已与国际知名相机品牌徕卡达成了移动影像战略合作。在小雷看来,这一合作不仅仅意味着小米要发力改善相机表现,同时也蕴含着小米希望借助徕卡的国际影响力,向全球市场进发的决心。

与相机品牌合作,的确为手机厂商们带来了极高的关注度,无论是华为、vivo还是OPPO,其所联名推出的手机产品,无疑都获得了出色的市场成绩和关注度。以华为为例,与徕卡合作研发的华为P9在不到一年内就在全球卖出了1200万台,相比上一代手机销量增长了152%,这个成绩哪怕放到当下也是非常恐怖的。有华为这样成功的先例,小米和徕卡的合作势必也能提高小米在海外的知名度,以及最重要的“品牌调性”。

由于海外布局起步早,小米在海外市场的知名度一直都不低,虽在北美市场销量不佳,但在欧洲、亚洲市场中小米的表现并不逊色。只不过,由于小米进入海外市场的方式往往是“低端入门手机先行”,比如各款以Android Go为卖点的轻量化中低配智能手机,小米一直以来都无法在海外市场实现自己的高端化进程,这一点其实和小米前几年在国内市场的表现有些类似。时至今日,国内依旧有不少消费者认为“小米不配卖4999”,而在海外市场,消费者则根本不会在高端手机的预选范围内考虑小米手机。

针对这种情况,小米国际战略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借助徕卡的全球影响力,小米成功在全球高端市场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形象,站稳了高端手机的脚步。而在以印度市场为主的亚洲市场,小米也成功复制了其在国内市场刚刚起步的发展方式:第一阶段用低价与高性价比手机进入智能手机普及率不高的印度市场。而在品牌知名度建立起来后,小米在印度市场的运营也迅速转变至“第二阶段”。

图片来源:小米

所谓的“第二阶段”说到底其实非常简单,只有三个重点:精简产品、高度本地化以及最重要的社区运营。精简产品很好理解:由于智能手机普及率确实不高,小米不需要面对国内智能手机高度内卷的竞争,与其将所有产品打包到印度增加管理成本,倒不如因地制宜,选择各产品线的标志性产品进入印度市场。

高度本地化则是小米在印度市场的另一个特点:由于印度语言过于混乱,全印度共有29种使用人口超过100万人的语言,其中以官方语言印地语作为母语的人口数才3亿人出头,这直接导致苹果、三星等品牌的手机无法对印度市场实现有效覆盖。但如果大家对MIUI的早期发展有印象,应该知道多语言适配其实是MIUI的拿手好戏。

而用户社区运营则更是小米的“品牌核心”,在印度市场,小米几乎完全照搬了国内“米粉”社区,这对于印度这样智能手机发展缓慢的市场来说无异于降维打击。凭借这样因地制宜的海外战略,小米成功在欧、亚市场站住脚步,并以此发散到更大的市场中去。而作为国内市场的“备份”,当国内市场整体形势不理想时,小米“走出去”的国际战略也能让小米保留实力,为下一次冲击高端做准备。

而作为“反面例子”,近几年三星的销量表现就有些“说不过去”了。自从Galaxy Note 7“点燃”了三星的全球市场份额后,三星在国内的表现就只能用“其他”一词来形容。尽管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中能与苹果为之抗衡的或许只有三星这一个品牌,尽管从销量上看,三星依然是全球第一,但苹果却坚守住高端智能手机市场,让三星电子显得十分尴尬。

事实上,在近几年里,三星一直是“利字当头”,自Galaxy S21系列开始,三星就在基础款机型上增加盈利点,例如Galaxy S21换上了塑料背板与1080P分辨率显示屏,内存也从上一代的12GB降至8GB,售价却与上代保持不变。同样的招数依然沿用到了今年年初发布的Galaxy S22系列上,但显然消费者们已经对这样的策略感到十分失望了,毕竟作为一台起售价近5000元的机型,没有任何突出性的优势,几乎无法吸引到来自消费者们的关注。

图片来源:三星

当然,iPhone 14系列也遇到了类似三星的情况,较上代没有明显变化的iPhone 14及iPhone 14 Plus首销就坐上了冷板凳。但与三星不同的是,即使基础款销量一般,苹果依然有高端款撑住销量,三星却无法做到这一点。市场研究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发布的第三季度报告中提及,苹果占高端市场份额达57%,而三星只有19%。根据最新的预测,苹果或许会在第四季度中夺下全球智能手机销量冠军,即便三星的A系列低端机型拥有不俗的人气,也无法与进入促销期的iPhone相比。

不得不说,三星现在才考虑重拾高端市场份额,确实是“亡羊补牢”了。从中国手机市场来看,智能手机厂商们已经不再是单纯堆硬件、拼性能的时代了,自研芯片、计算摄影、游戏优化,这些部分的表现确实已经比三星要好不少,三星要想赶上“潮流”,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另一方面,三星Galaxy S系列的口碑已经被前两代机型彻底玩坏,普通消费者还会坚定地选择三星吗?作为一位自我认同不是三星粉丝但又有多年“先行者”经验的三星老用户,我认为不太可能。

求变成为行业常态:有新玩家,也有新变化

正当手机厂商纷纷调整战线寻求稳妥度过漫漫长冬的同一时刻,从低谷走出来不久的新能源汽车企业蔚来,成为久违的智能手机市场新角色。蔚来造手机态度相当认真,已在深圳上海建立超300人研发团队,大量手机行业老兵加盟,前美图移动高级副总裁易炜任软件部门负责人。

(图源:蔚来)

就如这家公司一直以来塑造的“宠粉”形象,蔚来CEO李斌率先在用户交流中透露了做手机一事的大量细节:出发点是想给用户车机互联体验最好的手机,大量车主使用iPhone但苹果并不充分开放互联接口,使蔚来做体验整合很被动,因此亲自下场做手机似乎是改善体验最佳做法。

蔚来涉足手机业务来为高端车驾乘体验锦上添花,看起来跟围绕用户做体验和价值的品牌核心价值相当契合,然而这并不为外界普遍看好。多个行业人士一致认为,打造能与iPhone匹敌的智能手机绝非易事,甚至需要造车同等规模的投入才能做好手机,难以短时间交出漂亮答卷。

2022年12月29日,工商信息显示珠海市魅族科技有限公司股东从黄秀章和多机构共同组成,变为仅武汉星纪魅族科技有限公司,被外界视作魅族受创始人控制时代正式结束。近半年前的7月4日,吉利旗下星纪时代宣布持有魅族科技股权并取得控制,后者作为独立品牌持续运营。

(图源:魅族)

这家曾在不同层面给中国手机行业留下深刻印记的厂商,在市场环境收缩时期没能进行足够有效的转型,一度大量收缩业务线出现产品迭代空窗期。舆论认为吉利的动作给魅族一线生机,使得魅族有充足的资金继续研发推出旗舰智能手机产品,为吉利汽车智能座舱提供技术支持。

吉利在中国汽车行业飞速发展和电动化、智能化转型过程中动作积极,领克、极氪等新创子品牌都有可圈可点表现,然而智能车机和延伸出来的座舱体验暂未取得明显优势。在外界看来,魅族的操作系统设计和人机交互体验,将为下一代智能座舱赋能,帮助吉利集团补齐短板。

关于欧加集团如何协调子品牌和相关产品线一事,在2022年末有了新进展:将正式开启双品牌时代。一加定位更明确,官方描述是OPPO旗下主打性能的先锋品牌,代表OPPO线上产品线,除硬件综合净利润率可以为零、入驻OPPO全国门店和售后,将单独为一加投入百亿资金。

调整的细节已经在OPPO和一加近一年内的新品中有所体现。从一加10 Pro到国内新增的Ace产品线,一加营销和体验都切换到了围绕性能展开,另一侧OPPO高端和旗舰纷纷搭载自研马里亚纳X影像芯片,并开始共享同哈苏的品牌合作,打出与小米、vivo、华为对应的影像牌。

(图源:OPPO)

OPPO在12月的INNO DAY上正式确定了三大核心技术,即马里亚纳芯片计划(硬件)、潘塔纳尔计划(软件)和安第斯计划(基础服务),能感受到这家公司正小步快跑调整路线。用超越手机本身的软硬件技术改善现有的移动互联网体验,也在为健康、VR/AR、元宇宙等未来方向打下基础。

中国广电的5G网络在2022年年中启动试运营,这意味着人们迎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第四大通信运营商”,有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之外的又一选择。普通用户可以在广电相关渠道申请使用移动通信服务,并在自己的手机上使用192号段的广电5G网络访问互联网。

在外界看来,广电5G当前最大的优势是其他几家运营商多年来求而不得的700MHz频段,能够以更大的覆盖范围向用户提供5G移动通信服务。5G网络自商用以来一直面临着建设运营成本远高于4G的问题,而700MHz频段虽然速率上限受影响,但信号覆盖方面的优势不可小觑。

站在当下的时间点,中国广电作为商业通信运营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暂时还没有在通信资费或套餐搭配上较其他运营商有太多亮点,更多的是以相似的价格提供相似的服务内容,广电5G如何与各地广电宽带、节目内容等相结合,也需要这家新兴的运营商持续发掘创新。

(图源:中国广电)

欧盟在2022年正式批准法案,两年后也就是2024年起,于欧盟各国销售的智能手机、平板、相机、耳机等电子设备都将统一使用USB-C接口,笔记本电脑也将做出改变。苹果将受到不小影响,届时iPhone会应要求放弃Lightning接口,换成其他品牌手机早已搭载的USB-C接口。

从iPod到iPhone,苹果都会在自家的电子设备上推行自有标准的接口和线缆,目前iPhone上已经使用了Lightning接口超过十年。除了用户无法跟其他设备共用线缆,这套自有连接生态还创造庞大的商业链条,为苹果每年贡献超50亿美元相关营收,因此一直对欧盟法案持反对意见。

其他品牌智能手机和电子设备上广泛使用的USB-C接口,凭借着统一的形制和不分正反的体验获得不少正面评价,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接口和线缆就此一劳永逸。无论是具体的针脚定义还是快速充电,仍存在着各家厂商规范不一、成本居高不下等问题,还将在同一形态下继续分化。

(图源:Apple)

苹果与中国代工厂之间的合作一度被视作美谈,评论认为苹果通过此举分散资产布局,并间接带动中国消费电子设计生产水准实现更快进步。俗话说天下有不散的宴席,苹果产品代工正悄然发生变化,AirPods 3转到越南制造后,2022年底更爆出iPhone生产线也在往其他国家转移。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市场的重要程度已不同往日,也并不代表苹果是一夜之间就做出决定——在新的全球合作形势政策变化,以及代工费用、进出口关税等成本因素影响下,中国不再是最有性价比(或者说最廉价)的生产地,因此苹果和不少企业一样选择了在其他地方进行生产。

对于原本的中国代工企业来说,苹果和其他品牌做出的改变既是危机也是机遇。已经有相当一部分玩家因退出苹果供应链而被资本看冷,也有多家企业在这之前就积极投入转型,与中国科技品牌合作应用技术创新。这几年能看到的手机等设备“弯道超车”,恰是有这些改变在推动。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