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毛子标志性的SSCH-40钢盔成熟列装的二战前,苏军试验性地研发过多种钢盔。在不断地引进、研仿和创新的过程中逐步走出了自己的路。这篇的话是知乎大佬守夜人撰写,狗子我授权转发,守夜人详细的描述了从一战到二战期间毛子的钢盔发展节点。
1916年型钢盔(亚德里安M1915型钢盔)
一战爆发后,沙俄派遣部分军队前往西线支援法军,这些部队的不少装备是法军提供,1916年4月,法军开始大量配发亚德里安M1915型钢盔,援法俄军得到的亚德里安头盔上面带有俄罗斯帝国徽章。
受此影响,当年沙俄向法国订购了220万顶钢盔,但到16年底只有34万顶交付。这些“俄国化”的亚德里安钢盔在俄罗斯被称为“1916年型钢盔”。由于钢盔紧缺,沙俄军队同时也装备了缴获的同盟国钢盔。
到了俄国内战时期,亚德里安钢盔被各路军队使用并贴上了各自的徽章。内战基本结束的1924年,苏俄将国内遗留的法制、德制钢盔重新收容使用,并统一了自己的标志样式,差不多一直用到二战结束。
1917年型钢盔
亚德里安头盔被订购的同时,沙俄立即筹划国内以亚德里安钢盔为蓝本的研仿工作。这种钢盔在1917年初前基本定型,被后世称为“1917年型钢盔”。因为此时沙俄已经引进了先进的制造机器,且处于优化成本和工时的考虑,1917钢盔采取一体化结构,顶部的通气结构由长脊改为小突起,类似日军的01式“樱花”钢盔。头盔是用铬镍钢制造的,这种钢是在塞尔金斯克-乌法利亚山地工厂熔化的,由于缺乏,钢被用来制造山地工具(铲子)。1917钢盔有6种头围尺寸,油漆颜色设计为干草黄。重量在800-850克之间 ,钢材为1.2毫米的铬镍钢。
1916年底到1917年中前期,沙俄以及后来的俄国临时政府,向国内多个厂家订购了1917钢盔的订单,并在俄国以及芬兰的一些厂家内得到生产。由于战乱,再加上十月革命后苏俄政权在1917年12月决议停止1917钢盔生产等原因,1917钢盔的生产和使用情况没有难以考证。芬兰使用过1917钢盔,并在1918年独立后自行改进出了新式钢盔。1917钢盔同样卷入了俄国内战,苏军在二战前一直有少量使用。在后来苏联拍摄的张鼓峰冲突电影中,1917钢盔被用来客串日军的01式“樱花”钢盔。
图为日军01式“樱花”钢盔
M29型试验钢盔
1929年苏军在博布鲁伊斯克进行的一次演习中,出现了一种新式的钢盔,被后世称为M29型实验钢盔。
新钢盔基本沿袭了1917钢盔的基本结构,但是头盔外形参考了波兰31型钢盔的式样。
波兰Wz.31式钢盔
M29试验盔重量约为1.25千克,厚1.1毫米。因为是试验盔,只生产了几千顶,相关资料也比较少。不过值得一提的是,M29采用了新式的悬挂设计,由六片填充棉材料的皮垫子组成,这也是后世SSCH-40盔的悬挂设计原型,这种设计比较费时,但是更舒适稳定。
M30型试验钢盔
1930年,苏军中尉亚历山大·阿布拉莫维奇·施瓦茨发起了一个钢盔项目即M30型试验钢盔,后世认为施瓦茨可能受到了当时苏德合作的影响,其钢盔明显受到了一战德国、奥地利的一些影响。但也有不同,比如说没有通气孔。M30试验钢盔有三种尺寸,重量约为1.3千克,厚1.1毫米。总共生产了70顶。
可能是由于时局原因,这种德味十足的钢盔未能列装,后来施瓦茨还推出了改进的第二版,但不了了之。俄国内战刚结束时,苏军也长期使用各种一战德式钢盔,但在30年代中前期就先于亚德里安钢盔淘汰了。
图为1936年拍摄的第二版M30试验钢盔
图为1920年代末期苏军装备的德制钢盔
图为1929年苏军刊物上出现的佩戴德式钢盔的炮兵部队
SSCH-36钢盔
1930年代中前期开始,为应对欧洲日益紧张的局势。苏军开展了军队现代化。同时依靠五年计划的成功,国内形成了一批成熟的冶金工业。1934年苏军启动了新钢盔的研发项目,1935年列宁格列金属工厂(以下简称LMZ厂)生产了一批新式钢盔,这种新式钢盔被称为SSCH-36钢盔。苏俄学者认为这是苏联第一款大规模列装的原创钢盔。
SSCH-36钢盔有三种尺寸,厚度为1.1毫米,重量在1.2-1.3千克之间。使用过至少三种悬挂。分别为西班牙悬挂、一代悬挂和二代悬挂。西班牙悬挂是1936-1939年间少量援助给西班牙共和军的SSCH-36钢盔使用的悬挂,其结构和亚德里安1915钢盔使用的悬挂基本一致。相关内容请看B站UP主“缅因茨基”的视频。一代和二代悬挂是1917钢盔就开始使用的悬挂,在此前的M30试验盔上也有采用。因为一代悬挂效果不好,所以又改为二代悬挂。
图为一代悬挂
图为二代悬挂
图为二代悬挂结构
SSCH-36钢盔采用油漆红星。国内共有早期胖红星、后期瘦红星和无红星三种。最初苏军采用胖红星的版本。到37年的时候因为赶上特殊时期而遭到指控,后来从38年开始改为窄红星。期间因为审核人员为叶戈罗夫的原因,一批涉事设计人员不幸被枪决。
早期胖红星
后期瘦红星
SSCH-36钢盔也是苏军最早使用迷彩盔布的钢盔,不过等苏军下一次使用迷彩盔布,要到80年代末期了
SSCH-36钢盔结束了此前苏军钢盔万国牌的局面,并广泛参与了苏德战争前的一系列冲突,在实战中暴露了大量问题。例如防弹效果不好、重心不稳、舒适度不足、外形设计容易引发风帆效应影响运动等问题。苏军很快又开始了新钢盔的研究,其最终成果便是著名的SSCH-40钢盔。
M38型防空头盔“封锁盔”
30年代中后期,苏军为民防人员和防空部队研发过一种“防空头盔”,这种头盔在英军布罗迪Mk.2钢盔基础上研发,因其最早是LMZ厂在1938年生产的,因此也被非正式的称为M38钢盔。M38钢盔厚度为1.8毫米,外檐宽度比英国盔略短为35毫米。悬挂设计比较简陋。苏德战争时期,M38钢盔只在列宁格勒围困时期生产过,因此也被称为“封锁盔”,但实际上列宁格勒围困时期生产的钢盔种类很多。1943年M38型钢盔停产,具体产量不详。
我说这是在英国你信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