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装配网

从“卖手机”到“造手机”,看小屏幕的“非”速发展丨先行故事汇

 人阅读 | 作者lilintao | 时间:2023-11-10 02:46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10年来,深圳企业勇闯丝路,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贡献深圳力量。

深圳卫视《先行》栏目推出特别策划《丝路老友记》系列报道,通过回访2016年深圳卫视纪录片《共赢海上丝路》中的“老朋友们”,讲述深圳企业这些年的“出海”变化。

第二期节目走进东非,看深圳创业者如何凭借过硬的专业实力,在非洲这片“投资热土”上“掘金”,用“小屏幕”带动当地的“大发展”。

视频加载中...

深圳创业者非洲“拓荒”

乌干达建厂招工忙

拥有原始自然风貌的非洲土地,对人们而言既是“希望的大陆”,也是“投资的热土”。

乌干达是东非高原的一个内陆国家。清晨,在东部边境城市姆巴莱的中乌姆巴莱工业园门口,一场招工正在进行。

面试官陈莉娟,是一个拥有15年海外手机销售经验的深圳人。她曾先后闯荡印度、阿联酋,将中国品牌的手机卖向远方。2022年,她离开经营了十多年的迪拜,来到乌干达,投资开办了这个国家的第一家手机制造厂。

从“卖手机”到“造手机”,陈莉娟在海外的生意越做越大。考虑到当地工人的技术基础,今年2月,这家工厂从最基础的功能机开始做起。而这一次招工,她要为下一步智能手机的生产,物色几位业务骨干。

因为英文沟通流畅,21岁的女孩席温达成为这次招聘中第一个被选中的应聘者。“我需要一份能提升我能力的工作,我很需要这样的工作机会。自从中国企业来这里设厂,找工作变得容易了。”席温达表示。

超过陈莉娟预期的是,这场招聘在持续一个半小时后就招满了人。最终,席温达和其他15位当地人通过了面试。很快他们就将和陈莉娟一起,开始乌干达制造史上第一款智能手机的生产。

搭上丝路东风

中国创业者逐梦非洲

今年36岁的陈莉娟,老家在江西瑞金。作为当年村子里唯一的大学生,她当过半年的中学英语老师,之后便只身来到深圳闯荡,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手机行业。因为业务过硬,她入行不到一年就被公司派往海外。

木须巴扎大街,迪拜最大的手机交易市场,这里是陈莉娟梦想开始的地方。在到乌干达设厂之前,她在此做了十多年的手机贸易。

对陈莉娟而言,外国市场很“简单”。“你只要认认真真做产品,好好地打好这个渠道,你就成功了。”她说道。

2015年,陈莉娟在迪拜手机市场的一家店铺开始了创业。“对我们常年在海外做生意经商的人来说,国家告诉我们你应该往哪走,你往这个方向走它就是对的。”陈莉娟表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新机遇为当年的自己坚定了“出海”的底气。

站在“一带一路”的风口上,陈莉娟从当年一个小档口的销售,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创业者。如今,她在深圳、迪拜、姆巴莱等地积极布局,将公司的业务拓展到手机研发、生产、销售全链条。

在陈莉娟看来,去乌干达“拓荒”是一个理性而成熟的决定。“我知道非洲的市场还有非洲用户他真正需要什么。”她表示,“之前我是以贸易的方式,把我们中国好的产品、好的品牌带到非洲、带到中东。但实际上,它更需要我们把中国已经形成的非常成熟的供应链资源带到非洲去。”

深圳创业者“披荆斩棘”

助力乌干达工业发展

乌干达是全球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工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所需的机械设备、高新技术等全部依赖进口,对发展制造业有着迫切的需求。在这里造手机,面临的“荆棘”不少。

浓度达99.9%的工业酒精是智能机生产中必不可少的耗材。而本地生产的酒精纯度多为99.8%,在擦拭后会留下水渍。在综合运输周期、物流费用、托运安全等多方面因素后,陈莉娟放弃进口,选择用高于中国5倍的价格,向本地企业定制这种高浓度酒精。

“目前乌干达手机供应链是0,但是我相信整个供应链的完善度会逐渐增加,未来3-5年,甚至是10年后,非洲的产业链也会快速地完善起来。”谈及对未来当地行业发展的期待,陈莉娟满怀信心。

自从“扎进”了乌干达的“土壤”中,当地的工业发展之“根”与陈莉娟的个人梦想之“叶”息息相通。未来,手机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将越来越多来自于本地企业,这是陈莉娟的商业选择,也是当地培育制造业的内在动力。

在乌干达,初级产线工人一天的工资约合人民币12元。通过在工厂新建两条面向未来智能机的产线,陈莉娟开始培养生产智能机的第一批技术工人。上线智能机之后,工人们不仅可以掌握更多技能,还可以获得更高的薪资,提升目前的生活条件。

乌干达首都坎帕拉的威廉姆街,是当地消费电子产品集聚地,陈莉娟在这里有22个代理商。通过代理商,陈莉娟了解到当地消费者在用颜色区别手机型号方面存在一定需求。

诸如此类来自市场一线的用户反馈,将被送到远在中国深圳的研发实验室,用于进行后续产品的改进与研发,从而更符合当地市场的需求。打造“真正属于非洲人民或者乌干达人喜欢的智能手机”,这就是陈莉娟创业的“靶心”。

“小屏幕”带动“大产业”

续写“繁荣之路”的更多故事

今年10月,陈莉娟所在工厂的第一批智能机试产成功。功能机产线也在今年2月份投产不久便实现盈利。在同事们看来,陈莉娟是个能拼的好老板,是团队的“定心针”。

从离家2300多公里的阿联酋迪拜,辗转到8300多公里之外的乌干达姆巴莱;从管理十余人的“小领队”,到统筹几百人的创业者,陈莉娟的足迹更远了,但却离经济全球化的繁荣之路更近了。

在陈莉娟看来,给非洲人民带来更好的生活,不仅仅是在口头上,而是在行动上:“我们增加了他们的就业岗位,然后通过增加产能,给他们把工资提起来。”

1962年,乌干达建国仅9天后便与中国建交。而今,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超过600家中资企业在这里投资兴业,共谋发展。“我们看到了中国的技术转移,所有这些都改善了我们的工业基础,有助于我国政府实施进口替代和出口促进战略。”乌干达贸工部工业国务部长大卫·巴哈蒂表示。

从“早期支援”带来的第一批国内出海者,到中资企业出海潮流带来的“非洲热”,再到许多出海创业人“跳出”大平台在当地完成事业蜕变,非洲真正意义上是一片长期被忽略的“梦想大陆”。

以丝路为媒,中国梦携手非洲梦,越来越多中国创业者的故事正在非洲的土地上精彩进行中。

记者 / 缪孟晴 靳阳懿 于一应 谭俊玑 温国赞 刘璐瑶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