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装配网

银行真的能兑换“π币”?别再上当!

 人阅读 | 作者pangding | 时间:2023-11-07 00:26

#法律热点解读##媒体人周刊#“虚拟货币”(Cryptocurrency)在很多宣传中被定位为“货币”或者“金融投资产品”,但不论每个人如何认知,可以肯定的是,在金融范畴内,“虚拟货币”并非“货币”。

案例回顾

近日,一则关于银行可以兑换“π币”的消息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开来,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和讨论。

“π币”是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虚拟货币,采用独特的挖矿方式和集中化网络架构,是英文Pi Network的简称。据了解,有人发视频声称,在某银行职员的指引下,可以将“π币”的虚拟货币兑换成现实货币。也有不少网友反应,该视频发布者声称,“π币”可以兑换人民币了。这是真的吗?

经核实,该视频发布者把某地为民服务中心开设的“π型审批师”集成办窗口,曲解为银行物理网点的柜面窗口。其实,“π型审批师”与网传的“π币”没有任何关系。

“π型审批师”是指至少拥有两个领域专业审批知识,并能将多门知识融会贯通的高级复合型审批人才。当地为落实“一件事一次办”,在市场准入准营领域试点此类人才培养计划,开设综合服务窗口,旨在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审批服务。而“π币”则不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一款虚拟货币,与人民币不存在兑换关系。

律师点评

律师表示,我国已禁止投资者参与类似比特币、“π币”等虚拟货币的交易,这类交易容易为洗钱、诈骗等提供土壤,这些非法金融活动不受法律保护。“宣传‘π币’、比特币等虚拟货币交易,甚至用‘推荐返利’等方式引诱用户发展下线,是典型的传销模式,一旦参与,风险很大。

律师提示,我国没有专门针对“虚拟货币”立法,但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于2017年9月4日发布的《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中规定,所谓的虚拟货币不由货币当局发行,不具有法偿性与强制性等货币属性,不具有与货币同等的法律地位,也不能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投资者要高度警惕免费挖矿的虚拟货币投资陷阱,认清其真实本质和后果,增强防范意识。建议做好3个方面工作:

一、加强监管,明确监管职责和完善虚拟货币管理规范,严厉打击炒作虚拟货币行为;

二、禁止互联网平台为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提供网络经营场所、商业展示、营销宣传、付费导流等服务,对诱导“π币”、比特币等虚拟货币投资的信息内容和账号予以查处;

三、强化对投资者金融知识宣传普及和引导,提高公众对非法活动的辨识能力,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银行兑换“π币”事件再次提醒我们,要警惕虚假信息和欺诈行为,只有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会理性投资和对待信息,才能避免财产损失和个人隐私泄露。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