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装配网

索尼FX6摄影机超详尽评测 (含对比佳能C70) - 上集

 人阅读 | 作者xiaofeng | 时间:2023-11-06 11:05

作者 | 马修.阿拉德 (Matthew Allard ACS)

因本文篇幅较长,分为上,中,下三集发出

FX6是索尼Cinema Line系列第三台露面的机型,这个专业摄影机系列目前由FX3、FX6、FX9和VENICE组成。

这篇评测来得晚了些,因为一直没拿到评测样机,不管怎样,姗姗来迟好过不见踪影。

本次评测中,我将详细对比索尼FX6和佳能C70,因为这两台机器定位及售价相近,免不了被拿来直接比对。

首先,让我们看一些关键指标:

• 4K 1020万像素全画幅

• UHD 120p

• 4K DCI 60p

• HD 180 fps

• 原生ISO 800(Cine EI S-Log3)

• 超过15档动态范围(官方数据)

• 高灵敏度模式12800 ISO

• 面部侦测和Eye-AF自动对焦

• 4K 4:2:2 10bit内录

• S-Cinetone色彩科学

• 通过Atomos Shogun7外录RAW

• 电动可变密度ND

• 4声道音频

• 12G/6G/3G SDI

• TC In/Out

• 支持用户加载LUT

https://youtu.be/l0asz2VuXIg

如果你有兴趣的话,通过上面的链接可观看当时的FX6产品在线发布会。

1. 产品定位

索尼大力推广的FX6是一台适合单人操作、轻量化、小型化、机动化的专业机型,它的外形与自重适合非上肩、纯手持的拍摄工作,灵动轻便,即拿即拍。

虽然被归入Cinema Line,FX6其实更像Cinema Line和α无反系列的混血儿。可以说FX6就是将一台α7S III装进了更适合视频工作的机身外壳中,我们最近看到的FX3更倾向于α机型,跟FX系列长得很不像。FX6确实更贵,不过论视频工作,它比FX3或α7S III称职得多。FX6有SDI、BNC时间码、电动可变ND,支持自定义LUT ,这些FX3或α7S III通通不具备。

索尼满足了许多人的期待,将α7S III的大像素颗粒影像传感器放进大一点的机身,XLR、SDI、电动可变ND和TC In/Out,一个都不少,能让我们抱怨的地方不多。

在FX6身上能看到很多FX9和α7S III的影子。纵观它的一系列功能特点,毫无疑问,FX6从FX9继承了更多。

2. 影像传感器

FX6使用一块大约1290万像素(有效像素1020万)Exmor-R 4K背照式全画幅CMOS影像传感器。是不是直接取自α7S III,我不确定,索尼官方的回应只是含糊的一句:“两个机型的影像传感器使用了同样的技术”。

图 | FX9

作为对比,FX9和VENICE的影像传感器尺寸和FX6一模一样,36.2 x 24.1mm。

如果FX6和FX9的影像传感器没有差异,那么索尼就必须在其它地方想办法,屏蔽一些帧率、去掉一些编码选项等等,否则FX6几乎等同于FX9,FX9还卖不卖了?当同系列不止一种机型落在某一特定的价位区间内,任何厂商都面临两难局面。作为用户肯定有怨言,可是站在商业角度,索尼的做法无可厚非。但希望出现一台小机身全功能FX9,价格还要打折,有点不现实。

上图是标准架构影像传感器(左)和背照式影像传感器(右)的示意图。背照技术将光电二极管的金属布线置于二极管下方而不是上方,灵敏度提升,同时噪点水平更低。

FX6使用的BIONX XR图像处理器正是来自α7S III。BIONX XR的读取速度据称是α7S II的3倍,大多数传统无反的2倍,FS5的4倍。

由于像素数量少,FX6影像传感器的读取速度超快,这意味着滚动快门果冻效应几乎不存在。理论上,FX6的滚动快门表现应与α7S III和FX3持平,肯定比FX9更好。

采用小像素影像传感器最大的缺点当然就是分辨率上不去,FX6的全画幅影像传感器最多也只能拍4K。如果切换到1.5x S35模式,最高只有FHD。千万不要轻视了这个问题,假如你的主要工作是拍摄纪录片或者现场活动,那么有很多镜头对你来说,可能都不够远,光这一点就足以让某些类型的摄影师转向 FX9。

不过也是因为利用小像素影像传感器,索尼能够让FX6做到UHD 120p,全像素读取,无像素合并。

FX6的影像传感器应该能够让你在大弱光环境中自在地拍摄而不用担心噪点,考虑到FX6的目标用户群,我想很多人肯定非常看重这一点。

索尼宣称FX6的动态范围超过了15档,但现在我只能保持一分怀疑。大多数厂商的动态范围指标都存在夸大的情况,而且如今大部分摄影机的动态范围表现都不错,如果你的摄影机连12档(或者再高点)都做不到,那么你的开发团队一定有问题。

索尼还热衷于强调Cinema Line的所有机型拥有相似的色彩科学,各种机型的色彩一致。既然FX6拥有索尼的S-Cinetone色彩科学,那么和FX9的匹配程度应该是不用担心的。

现在让我们看看FX6和C70影像传感器方面的差异点:

FX6的全画幅影像传感器对上C70的S35影像传感器。C70的影像传感器与C300 Mark III一模一样,同样的双增益输出技术(DGO)。DGO和双原生ISO可别混淆了,虽然都是异步读取的思路,但DGO的实现难度要高得多,ARRI和佳能摄影机每一帧都要读取两遍,处理双倍数据。

3. 没有双原生ISO

FX9拥有双原生ISO(低800,高4000),但FX6只有一个原生ISO 800(S-Log3),索尼提到的一个“高感光度模式”是12800 ISO。

为了避免误解,索尼马上补充说,尽管高感光度模式与双原生ISO有相似之处,但他们并不称其为“双原生ISO”。我问他们,高感光度模式是否会影响动态范围,对方回应说与ISO 800没多大差别,我们的实际评测结果见下文。

4. 4K天花板

2020年推出一台最多只能拍4K的摄影机,而你的一众竞争对手都在拼6K和8K,索尼似乎剑走偏锋。然而冷静下来一想,目前有多少人真的在做4K以上的内容呢?大众消费的内容,目前还以HD或UHD为主,短期内没有改变的迹象。但不可否认,前期高分辨率拍摄十分有利于后期重新构图或下采样获得品质更佳的4K图像,专业人士都认同这样的做法,但假如你是4K拍摄者,输出依然是HD(大部分人都这样),坦白讲,你用不到4K+。

佳能C70也只是一台4K DCI机型。

然而与FX9从6K影像传感器下采样到4K或5K不同,FX6的4K就真的是1:1输出了。我个人觉得FX9的画质表现肯定好于FX6,但并不是说FX6就差到哪里去。

我最常听到一种站不住脚的理论就是“保证我的素材符合未来需求”,难道过去用黑白底片、4:3画幅或SD清晰度记录的早期作品就只能送去销毁吗?“未来需求”是一个荒谬的理由,尤其是考虑到大部分人的工作只是制造快销品,不需要保留那么长时间,20年后还要拿出来回炉再加工。个人意见,没有什么“未来需求”可言,追求最高品质的录制技术没有任何不对,但别用“未来需求”催眠自己。

令人眼前一亮的参数规格,再加上索尼的市场号召力,尽管FX6只是一台4K机型,它仍然有许多值得我们仔细打量的地方。

5. 自动对焦

官方演示4K 120fps自动对焦:

https://youtu.be/mt17LFPFgyw

FX6跟上了FX9的步伐,采用新一代传感器,面部侦测和Eye-AF(眼睛自动对焦)的水准有了大幅进步。这套技术正是来自索尼α无反系列。

强化版的快速混合AF系统支持自定义调整AF对焦速度和灵敏度,利用相位侦测提高目标追踪的速度和准确度,再配合反差对焦点获得惊人的合焦精度。627个相位侦测AF对焦点大约覆盖了成像区域95%的宽度和94%的高度,索尼表示这套AF系统“即使面对浅景深、快速移动的物体也能稳定如一提供精准、灵敏的AF追踪表现。”

AF追踪速度菜单提供7级速度选项,从准确跟踪高速移动的目标到降低移焦速度,使得焦点移动不至于太过抢戏。

AF的目标灵敏度有5档选择,从完全锁定不变、忽视画面中其它移动的物体到在各个目标之间高速切换。

FX6的AF表现在所有分辨率、所有帧率模式下,包括UHD 120p和HD 240p,都没有打折扣。据说在弱光环境中,这套AF系统依然非常强悍。这些年来,索尼AF技术的进步有目共睹,对于FX6的目标用户来说,强到变态的索尼AF肯定是一个巨大的吸引力因素。

而佳能C70使用EOS iTR AF X自动对焦技术,iTR代表“智能追踪与识别”,也就是1DX Mark III的AF技术。通过深度学习算法,iTR能够以极高准确度追踪人物头部,无论他们是面对镜头或转过头去。

配合RF镜头,C70还有焦距提示,相关信息以数值和刻度尺方式显示在LCD上。

C70的多种AF模式,包括单次AF和连续AF,覆盖了画面80%水平和垂直区域,支持触控自动对焦。焦点跟踪功能可以追踪移动的对象。

两种面部侦测选项(脸部优先和仅对脸部对焦)可自动侦测和追踪事先选定的人物,或优先侦测事先指定的对焦点,但C70没有Eye-AF(自动侦测眼睛对焦)功能。

FX6的自动对焦能力如何,见下方的测试。

测试样片:https://youtu.be/Yja5dlK0EsY

FX6的脸部和眼睛侦测自动对焦表现非常好,绝大多数时候弹无虚发。尽管没有做到100%成功率,但静态访谈,或是镜头前没有太多干扰的人物跟拍工作完全可以信赖。不过,FX6不能识别后脑勺,跟在人物后面走需要留意焦点。我故意在背光环境中测试FX6的AF系统,因为在布光良好的室内测试没有意义。

脸部/眼睛AF,每次只能指定一张脸。摄影机记住的那个人,脸上出现双线框。

测试样片:https://youtu.be/W7NA0P_Orw0

上面是FX6和C70的AF对比。没有Eye-AF的C70认出了后脑勺,有Eye-AF的FX6认不出来。两台机器的AF性能总体上没有太大差异,但索尼识别脸部的速度,似乎比佳能快一点。

测试样片:https://youtu.be/qkogCllTrTc

在弱光环境下,AF的表现让我惊讶。在上面的测试中,我故意缩小光圈,即使IRE电平低了10档左右,AF还是能用。

测试样片:https://youtu.be/50fk1AVgwIs

假如将AF目标灵敏度设为1(锁定),那么镜头前有其它事物穿过,焦点也不会漂移。但也并不是说绝对不变,如果有哪个马虎鬼傻站在你的镜头前4秒钟,AF系统最终会反应过来。

测试样片:https://youtu.be/KBuN_V-qnAg

上面这段是FX6的触控对焦测试。

FX6与C70的AF系统有一个最大的区别是C70有目标追踪模式,指定追踪目标后,即使移动机身,焦点也始终锁定在目标上,而FX6只能追踪人这种目标。

在较短时间内,索尼的AF技术取得长足进步,佳能的AF曾经占据优势地位,如今已经被追上和赶超了。

在某些应用场合,AF显现巨大作用,但由于它天生的机械化特点,也不是什么时候都好用。知道什么时候用,什么时候最好不用,非常关键。

我对AF没有任何偏见,但很多E卡口镜头有非常明显的呼吸效应,以索尼35mm F1.4为例,假如任由摄影机自行判断焦点,画面缩放根本不受控制,这一点我不能接受。AF也无法判断摄影师的创作意图,所以我只会在受控环境中,在AF没有太多自由发挥空间的前提下使用自动跟焦。

6. 机身防抖(勉强算有)

α7S III内建5.5档的5轴SteadyShot图像稳定技术,补偿5种类型的机身抖动。FX6不具备任何IBIS,消除抖动只能借助索尼的特定软件完成。

索尼的做法是用机身内的陀螺仪将机身的抖动数据内嵌在素材里,然后利用索尼Catalyst Browse软件读取抖动参数,反向补偿,获得媲美稳定器的稳定画面。索尼正在积极接洽第三方非线软件厂商,希望在常用剪辑平台上直接集成这个功能。

通过这种先进的稳定技术,即便手持拍摄,最终画面的稳定度也相当出色。与常见的机身或镜头稳定方式不同,在素材中包含陀螺仪元数据意味着可在软件中自定义抖动补偿的程度,控制画面裁切比例。这种稳定技术来自摄影机本身的陀螺仪,对镜头没有任何要求,兼容所有E卡口镜头,Catalyst Browse软件的分析处理速度和水准也远高于传统非线平台的画面稳定算法。

佳能C70使用一种混合式IS技术,允许在RF卡口、RF镜头和机身电子IS之间协调控制。如果你使用EF镜头加转接环,那么EF镜头的光学防抖、C70机身的电子防抖依然管用,但它们各管各的,并没有协调共事。

C70开启普通IS模式之后,画面有1.1x裁切。选择增强IS模式,再裁一圈。

索尼FX6没有直接内建机身防抖,但并没给我带来太大麻烦,将机身紧贴身体营造出的平台还算稳定。假如FX6支持机身IS肯定更完美,既然没有,在这就不多讨论了。

7. Clear Image Zoom变焦模式

索尼FX6的Clear Image Zoom(清晰影像变焦)功能给予定焦镜头小幅度的变焦能力(画面缩放),变焦通过顶部手柄或机身侧面手柄的变焦杆实现。既然FX6在S35模式中不支持UHD或4K DCI录制,合理利用周边富余成像空间,Clear Image Zoom有时挺方便。

测试样片:https://youtu.be/ASmtndZDxrk

上面这段样片测试的是Clear Image Zoom功能的画质衰减。裁切4K DCI放大与Clear Image Zoom相比,我看不出有太明显的解析度下降,如果一定要分高下,Clear Image Zoom看起来确实更锐利一些。

测试样片:https://youtu.be/T8llwIY1ELI

需要注意,开启Clear Image Zoom变焦后某些功能无法用。如上面的测试演示,一旦我开启Clear Image Zoom,脸部/眼睛AF就被禁用了。

同时受影响的功能:

• S&Q模式(切换帧率)不可高于60fps

• 不支持RAW格式

• 切换镜头的SERVO/MANUAL开关会将Clear Image Zoom缩放比例复原为1x

• 使用Clear Image Zoom,AF对焦侦测区域默认设定为Wide

8. 机身外形

图 | FX6

图 | FS5

FX6的外形和FS5相去不远,很多方面看起来特别眼熟,一眼看上去最显著的差异可能是机身后端突出的EVF不见了。索尼表示,市调发现这个EVF的利用率很低,所以干脆拿掉。

我喜欢用EVF,不过就像FS5,某些机型的EVF安装在机身后侧,必须站在背面取景,很多时候并不方便。

去掉EVF,FX6的原机监看方式就只剩下这块3.5″大小、分辨率1280 x 720的LCD触控显示屏。虽然可以用,但效果并不好,它的尺寸一般,亮度也不够高,构图、对焦或判断曝光,我肯定不敢单凭这块LCD完成。

实际上,FX6的触控屏就来自FX9,通过手柄上不同的点位可固定在多个不同位置。第三方品牌的EVF,甚至是FX9的原装EVF,也能直接用在FX6上。

FX6的顶部手柄、麦克风支架以及LCD屏幕,看上去跟FS5的十分相似。所有这些组件都采用模块化设计,根据实际需求,能够轻松拆装。

模块化设计理念如今成为一种主流,几乎每家厂商都在朝着这个方向转变。

索尼FX6与佳能C70的外形对比

以上是两款机型单机身的多角度对比,佳能C70更宽更高,索尼FX6则是纵向布局。

一旦开始加装周边附件,FX6的体积就明显大于C70。

图 | FX6

图 | C70

这是因为佳能C70的模块化程度远低于索尼FX6,去掉顶部手柄就再也拆不下去了,而FX6的顶部手柄和侧手柄都能拆,LCD也是模块化的。

图 | 左:C70手柄;右:FX6顶部手柄

其实光手柄部分的差异就很明显,FX6的顶部手柄由于提供XLR输入端口、多个控制键以及安装LCD需要的牙盘,本身就比C70手柄大一圈。

图 | FX6顶部手柄

图 | C70手柄

此外,FX6的顶部手柄设计了多个便于加装附件的1/4"螺孔,而C70手柄完全没有,不知道佳能当时怎么想的。

图 | FX6顶部手柄

图 | C70手柄

FX6的顶部手柄通过两个螺栓固定在机身上,C70手柄只用一个螺栓。

在这里能够看到FX6的XLR输入端口。索尼犯下一个大错——忘记在FX6机身留一个3.5mm麦克风输入端口。所以要录得清晰的音轨,任何时候你都必须先装上这个手柄。在我看来,这是一个严重的设计疏失。由于离不开顶部手柄,为了录制好的音频,本来主打小巧的机身也变得臃肿。FX6机身上倒有个内置的小型麦克风,但除了录参考音,这个麦克风也没什么更多用途。

FX6的侧手柄可以拆,安装角度比较灵活。

佳能C70的手柄遍布控制键,与机身一体,不能拆。

图 | 机顶对比,左:C70;右:FX6

再来看看它们的底部:

图 | FX6

图 | C70

就安装方式而言,FX6的优势很明显,机身周边的安装点位多,底部的螺孔布局也更科学。C70底部的防偏转定位孔,轴线方向只给一个,意味着双螺孔快装板无法用。佳能为什么这样设计,令人费解。

除了顶部的冷靴,C70机身就再也没有其它安装位了。

9. 尺寸与重量

FX6单机身自重890克,只比FS5 Mark II(机身)重60克,比α7S III机身重276克。FX6机身长153mm(6.02″),高116mm(4.56″)。

图 | FX3

与同门小师弟FX3(单机身约640克)相比,其实没多大差距。

再看佳能C70,单机自重1170克,尺寸160 x 130 x 116 mm。乍看之下有点重,但考虑到C70除开手柄已经集成了一切,一旦FX6装上顶部手柄、LCD、侧手柄,它的轻量化优势不复存在。

下面是FX6与其它一些常见机型的重量对比。

如你所见,论单机身,FX6比上述其它机型都轻,但领先优势不大,同档位机型自重都差不多。FX6的实际重量很难说清,毕竟没有谁只抱着一个没有显示屏、没有电池、没有镜头的方盒子上阵。

10. 散热与做工质量

巨大的散热系统占据了FX6机内很多空间,气流出入口都在非掌镜摄影师这一侧。索尼公开表示FX6不会过热宕机。

C70的散热系统也和FX6一样,由散热风扇和冷却结构组成。C70的散热风道与电子系统分离,避免了潮气、沙尘对精密电子元件的影响。

FX6的内部骨架采用镁合金制造,机身做到了防尘防潮密封。

尽管内部骨架的坚固程度不容怀疑,机身外壳的质感却十分廉价。强度应该不成问题,但摸上去就是不舒服,似乎随时要裂开一样。特别说明,这是我个人的感觉。

FX6是在中国组装的,不是日本,整体做工并不差,但某些按钮的反馈应该做得更干脆一点。

LCD的支架应该会是最遭人诟病的部分,塑料感十足,做工比较粗糙。

轴承松动演示:

https://thumbs.gfycat.com/ShrillBountifulFinnishspitz-mobile.mp4

一旦装上选配的放大目镜,LCD支架的轴承完全撑不住,无论拧得再紧,它还是松的。

佳能C70的做工水准和FX6基本一致,但按键回弹更有力,其它部分的细节要比FX6好一点。

FX6的音频面板和卡槽的盖子松松垮垮的,在C70面前就更显得粗糙。并不是说它们一定会坏,但感觉很脆弱。

图 | FX6

图 | FX6

图 | C70

图 | FX6

I/O端口防尘盖这种小细节,C70做得比FX6好。FX6的盖子最终只能全部揭开,因为看不出里面是什么。虽然只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自己掏钱买的机器,每一个小细节都不能放过。实用度远比纸上的参数来得重要。

11. 普通E卡口

图 | FX9

图 | FX6

FX6没有沿用FS7 Mark II和FX9的锁环型E卡口(据称最大承重100kg),老实说这并不出人意料。虽然采用普通的E卡口,但完全兼容所有E卡口镜头和所有的电子功能。

没有使用锁环型E卡口意味着使用某些大型镜头时需要多加注意,镜头的附加支撑必不可少。锁环型E卡口有助于降低镜头法兰形变,同时兼容大部分S35镜头,比如利用相应转接环使用PL、EF、徕卡和尼康的镜头,搭配有些很重很长的电影变焦镜头时不需要额外增加镜头支撑装置。

佳能C70采用RF卡口,但加一个转接环几乎能兼容其它任何卡口的镜头。E卡口的FX6也一样。

佳能还为C70开发了一个EF-EOS R 0.71x Speedbooster转接环,充分挖掘佳能全画幅镜头的优势。这个EF-RF Speedbooster转接环广角变换系数0.71x,完全支持佳能EF镜头的AF与光学校正,同时传递光圈、焦段等元数据信息。

与普通减焦增光环一样,EF-EOS R 0.71x Speedbooster能加大一档光圈,比如把F4镜头变成F2.8。

EF-EOS R 0.71x Speedbooster的安装方式没什么好说的,跟其它转接环差不多。不过,假如你的镜头特别重,也可以用四颗螺丝将转接环更牢固地固定在C70上。假如你需要频繁交换使用RF和EF镜头,大概不会想用到这几颗螺丝。

佳能这个转接环目前最大的缺点是仅支持以下几支EF镜头:

• 佳能EF 16-35mm F2.8L III USM

• 佳能EF 24-70mm F2.8L II USM

• 佳能EF 24-105mm F4L IS II USM

不过也别担心,以上只是佳能官方给出的保守数据,任何全画幅EF镜头,照理应该都能用。

12. 按键布局

图 | FX9

图 | FX6

图 | FX6

FX6的机身操控和按键布局和大一号的FX9很像,但由于机身面积更小,如果仔细看,还是有很多不一样。

图 | FX9

图 | FX6

FX9的4声道音频有各自独立的控制钮,但FX6只能提供2声道的实体键控制。另外,切换机内麦克风、外置麦克风和MI多功能热靴音源的切换键也取消了,以上操作必须进入菜单调节。

C70提供13个实体功能键,大部分排列都很合理,但音频控制界面藏在LCD屏下面,翻开LCD才能使用。

-------- 上集完,请看中集 --------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