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立于世需要空间,信息亦是如此。随着4K视频和手机RAW格式图片的流行开来,昂贵的移动端存储空间已经显得捉襟见肘,急需一种廉价便捷的储存方式满足大家的日常生活娱乐。网盘自然是很不错的选择,然而商家苛刻的条款以及令人不安的SHEN CHA机制,着实令很多朋友,特别是黄色力爆棚的图影收藏大师们感到惶惶不可终日。大数据时代,人们的普遍需求总是很快的被商家捕捉,并迅速得到解决,那么NAS应运而生。
简单介绍一下,NAS,全称为Network Attached Storage,即便逐一单词查字典,也可以很好的理解这个物件的存在:Network——网络,Attached——附加,Storage——存储空间;也就是度娘给命名的网络附加存储(空间)。这个可以理解成一种私人的网盘,服务器由自己选址安置,通过自家的私人网络实现数据交互;也就是说,自己就是管理员,除了收电费和网费,不会再产生其他费用,更不会有某个孙子来He谐我的”存货“。
大道理不多说,何况我也讲不出什么大道理。目前已经有不少商家推出了品牌NAS,价格着实令人心寒,大几千块的价格,配置低下,还需要另购硬盘。至少对于玩装机多年的我来说,这些NAS产品着实难以撬开我的腰包。那么,为什么不尝试用拆机件自己组装一个NAS呢?
我很多年前曾经为了看电影方便,给客厅的电视专门配置了一台电脑,里面用超大的硬盘储存了近4T的电影收藏,并且将影片库通过局域网共享,实现了多平台访问——基本上家里所有带屏幕的设备都可以访问影片库。NAS的工作原理与之类似,只不过NAS更为省电、安全、专业而已。
I 硬件准备
罗列以下我搜刮到的拆机件:
CPU:intel i5-3330s Quad Core
内存:Kingston DDR3 4Gb x 2 (后来发现8G内存在传输大文件时比较吃力,因此更换了G-Skill 8GB x 2)
主板:国内无名厂商的MATX主板
电源:EVGA 500W 青铜电源 (家附近电脑商城能买到的最便宜的打折电源)
系统硬盘:日立2.5英寸500G HDD x 1 (是十年前笔记本的拆机件,当时第一时间更换了SSD,所以这块硬盘一直在吃灰)
储存硬盘:WD3.5英寸NAS专用红盘4T x 3 (由于NAS为了信息安全的纠错,一般需要组RAID,所以一步到位,选择了市面上性价比最高的4T容量HDD)
机箱:之前一个朋友留下的MATX机箱,战损级成色。

硬件准备

战损机箱
II OS准备
我采用的OS是TrueNAS,是一款基于BSD UNIX的免费NAS系统。去官网下载系统安装包,并使用rufus等软件制作USB安装镜像即可。

TrueNAS官网下载界面
III 硬件组装

使用拆机件的第一步永远是清灰

擦除CPU残留硅脂。取出CPU擦除干掉的硅脂,然后CPU上板,用酒精湿巾做精细清洁。

清晰露出CPU参数

CPU涂抹硅脂,安装散热器

安装内存条

安装背板和主板

开机跳线,如果没有主板说明书,可以自行百度,大同小异。

安装电源

安装硬盘。可以暂时只连接系统盘,待OS安装完毕后再连接储存盘,以减小操作失误的概率。

首次使用需要键盘和显示器
硬件组装完毕。值得注意的是,FreeNAS系统需要独占一块硬盘,因此完全可以选择小至64GB的小容量硬盘作为系统盘,以节约资源。
IV OS安装
下面开始安装TrueNAS的OS,需要使用我们之前准备好的系统镜像U盘,其流程和安装windows的流程基本一致。首先插入镜像U盘,然后点开机键

根据自己的主板品牌,选择相应按键进入BIOS,将系统镜像U盘设置为启动首选项

如果主板支持UEFI,最好设置为UEFI启动

魔性滚屏,进入安装界面

看到安装界面,选择第一个,安装/升级

选择OS安装路径。因为暂时只连接了准备当系统盘的日立2.5英寸盘,所以只有一个选项。无脑空格选定,然后OK

提示将会格式化硬盘,并且系统盘无法作为NAS储存空间。无脑YES

这里需要设置一个管理员密码,不一定复杂,但一定要熟记,之后也可以进系统更改。

选择开机方式,如果之前BIOS里设置为UEFI,那么这里就选boost via UEFI,反之则选择via BIOS

然后开始简陋的安装进程。等待直到提示即将重启,此时在重启前拔下镜像U盘,并连接网线。

重启后界面。
首先记下端口地址,如图是10.0.0.143。如果此时尚未连接储存盘,可以先输入指令11关机,连接好储存盘后,再开机。到现在为止,临时的显示器和键盘就可以继续封存吃灰了。
V NAS设置
下面我们来进行NAS的设置。这里需要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并与我们刚组建的NAS接入同一个网络(通俗来讲,就是连接同一个路由器)。打开电脑的浏览器,并在地址栏输入刚才记下的端口地址,比如10.0.0.143,然后敲击回车键,会得到如下管理员登录界面:

这里为NAS管理员登录界面
对于FreeNAS/TrueNAS而言,用户名永远是小写的root,密码则是我们在安装时设置的密码。如是键入,可以进入我们NAS的状态界面,这个界面感觉瞬间2021了有没有。

NAS的状态界面dashboard
这里可以依次看到我们的OS版本、i5的四颗核心的使用率和温度、内存的占用率、储存设备信息(初次使用时应该为空,因为尚未设置)、以及网络端口信息。这里大家留意到我有两个端口,这是因为准备的主板过于廉价,甚至不具备千兆网口,因此我买了一个PCIe千兆网卡。FreeNAS/TrueNAS支持绝大部分型号的有线网卡,可以去官网查询,但是目前仍不支持任何无线网卡。
对于中国用户,FreeNAS/TrueNAS原生支持中文,因此我们可以选择system-general来进入界面更改语言

在Localization中的Language处下拉箭头选择Simplified Chinese,然后点击save保存,即可切换为简体中文
首先我们创建一个用户,点击左侧帐户——用户,进入以下界面

创建用户
点击右上的添加,键入全名、用户名、密码、确认密码,然后提交即可

提交创建用户
下面我们来设置储存设备。首先点击左侧储存——磁盘,检查磁盘状态。

我们看到一块系统盘,以及三块储存盘都罗列于此,一切正常
点击左侧储存——池,组建储存池。

此时是空的,点击右上添加

选择创建新池,点击创建池

键入池名称,并从左可用磁盘列表中框选我们的三个储存盘,然后点击中间的箭头,挪到数据VDev列表
此处Raid-z后面的下拉箭头可以选择不同的硬盘列阵模式。本OS对于列阵非常友善,可以根据用户选取硬盘的数量自动甄选可用列阵方式。我们因为受SATA接口数量限制,只能准备三块储存盘,所以这里默认选择的是RAID5列阵,三块4T硬盘的有效存储空间为8T,其中一块为备份盘,容许一块硬盘的损毁;由于RAID的木桶原理,所以储存硬盘的选择推荐使用相同型号大小的硬件。当然出于经济性,也可以选择不组列阵,不过介于NAS未来可能经受的频繁读写与数据安全考量,依旧是推荐使用RAID的。如果不知道什么是RAID列阵,以及容量计算方法,可以自行百度一下。最后点击创建。

现在我们看到生成了一个叫database的池

点击右侧隐藏菜单,选择添加数据集

我们现在创建一个叫gaoshiqing的数据集

在我们创建的gaoshiqing数据集右侧隐藏菜单里选择编辑权限

用户和组群都选择我们刚才创立的用户gxx,并且勾选Apply User,下方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是否递归
下面我们来进行最后一步的设置,通过SMB将我们组建的数据集分享出去。点击左侧共享——windows共享

选择右上角添加

选择路径到我们刚才创建的gaoshiqing资料集,并提交
此时敲击Win+R,键入\\+我们的NAS端口,比如之前的10.0.0.173,此时由于更换网卡,我的端口已经变为10.0.0.75,点回车,会让我们输入用户名和密码,也就是刚才创立的用户gxx。然后就可以进入我们NAS进行存储操作了



VI 移动端设置
我们可以使用任何一款支持SMB的资源管理器APP都可以实现访问。比如IOS的自带的FILES
app。

打开Files

右上角选择connect to server

键入smb:// + 我们的NAS端口地址

这里输入用户名和密码

然后我们在共享一栏里就看到了我们的NAS服务器,然后就可以轻松交互信息了

在这推荐一款APP,nplayer,支持SMB,支持绝大多数的视频格式,并且有超强的解码能力,非常适合用手机连NAS看电影。
VII 花费总结
CPU+主板:我使用的处理器和主板是用自己吃灰的GTX750显卡跟朋友交换的,免费
机箱:朋友抛弃的旧机箱,免费
系统盘:旧笔记本上拆下来的,免费
内存:七年前第一次玩机的时候购买的DDR3内存条,已经吃灰多年,免费
电源:购买的的EVGA铜牌全新电源,价格是44加币,合人民币220元
网卡:意外的开支,英特尔的千兆网卡,价格50加币,合人民币250元
储存盘的选择主要取决于用户自己的需求,就不列入其中了。
总之本次尝试的预算是100加币,虽然遇到了网卡接口问题,但是还是略有结余的,相比动辄大几千(不含储存盘)的品牌NAS,无论是配置、性能还有经济性,自己动手变废为宝都是十分值得的。
感谢浏览长文,如果有问题,欢迎与作者互动交流,共同进步。不久硬件到齐之后,我将带来NAS接入外网的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