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装配网

Edge 浏览器越来越臃肿怎么办?教你一步步设置变清爽

 人阅读 | 作者yiyi | 时间:2023-09-15 23:31

编注:

自「换芯」上线以来,Edge 浏览器除了加入诸多让 Chrome 用户羡慕不已的实用特性外,也塞进了不少对国内用户而言并不适用的周边功能,根据 The Verge 的报道,这些功能甚至还因为设计缺陷带来了浏览隐私泄露的风险。

如何让你的 Edge 浏览体验更加纯粹?我们对本文进行了更新,加入了「关注创建者的建议」的关闭说明,并附上了 macOS 用户也可以参考的配置方法。

因为一次「换芯」,微软 Edge 浏览器从「Chrome 下载器」绝地翻身,不仅顺利接过了 Internet Explorer 的衣钵,还在相对而言更加成熟的 Chromium 基础上,引入了不少让 Chrome 用户眼馋甚至直接「反哺 Chrome」的特色功能。

今年 4 月,Edge 在桌面端浏览器中的市场占有率终于迈过了 10% 的大关,它一方面用垂直标签页、集锦、大声朗读、现代化外观设计、弹出式工具栏下载菜单、更好的字体渲染效果等优势吸引了不少 Windows 用户,另一方面也加入了不少对国内用户而言有些臃肿、甚至影响实际体验的花边功能。

如果你也喜欢 Edge 或想要尝试迁移,本文介绍一些能够让 Edge 浏览器体验更加干净、纯粹的设置技巧。

洗白新标签页

Edge 的新标签页提供了多种页面设置方案,在没有安装第三方新标签页扩展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在默认新标签页右上角的齿轮设置中进行自定义。

新标签页的页面设置面板

这里 Edge 默认提供的三种页面版式:聚焦、启示和信息,本质上来说都是控制信息流在新标签页面中的呈现比例。比如聚焦版式下信息流仅露出资讯分类标题栏,启示版式开始则会为新标签页加上来自必应的每日一图/视频,信息版式则会将资讯流完整呈现在新标签页当中。

如果我们将所有设置打开,Edge 浏览器的新标签页会变成下图这样:

「这是我的终极形态」

并不是说在浏览器主页推送资讯的做法不好,毕竟 Chrome 目前在移动端也是这么做的。但这种模式的实际体验很大程度上受资讯来源网站本身的质量影响——而 Edge 这边给到的国内中文资讯源不仅质量一般,而且仅支持大资讯类目的关注与屏蔽,并不支持手动设置对特定网站资讯流的关注,因此实用程度不高,配合最近越来越多的广告,Edge 新标签页信息流的实际效果也越来越不能看了。

对于追求简洁体验的用户,新标签页这部分个人的推荐设置如下:

版式选择自定义。手动调整页面设置中的任何一项都会导致版式变成「自定义」,所以这里没必要纠结。快速链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即可,记得顺手关闭「显示推广链接」。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你不是喜欢固定收藏夹栏的用户,也可以顺便选择将快速链接的位置放在顶部,作为收藏夹栏的替代功能使用。

顶部快速链接的使用效果

背景视个人喜好决定,毕竟必应的每日一图质量还挺过关的;视频则不建议在低配置、低数据流量以及笔记本设备上开启。关闭显示问候语,问候语就是默认状态上左上角的天气提醒。关闭 Office 边栏,除非你是网页版 Office 用户。关闭新标签页提示,偶尔会弹出一些新标签页布局自定义功能推荐和指引,没必要。如果语言和内容这里选择的是「简体中文」,推荐同步关掉下方的内容展示。

设置后的效果

这样设置完成后,你的新标签页应该就会干净许多了。

关闭无用功能

相比 Chrome,Edge 浏览器近两年的更新一直以功能性见长。不过除了大家喜闻乐见的那些特性,Edge 在过去这段时间也加入了一些对国内用户而言并不实用的「花瓶」功能。

首先是购物。

在某次版本更新后,Edge 引入了自动获取当前购物网站可用优惠等购物辅助功能,访问电商网站时,浏览器会自动搜索可用的优惠兑换码并弹出提示。

Edge 购物功能的示意图

不过这个功能目前为止并未针对淘宝、京东等国内主流电商网站进行优化,偶尔弹出的优惠提示也是国际站而非国内站可用的,因此建议国内用户直接将其关闭:打开 Edge 浏览器设置页面、点击左侧导航目录中的「隐私、搜索和服务」,然后拉到页面底部找到并关闭「在 Microsoft Edge 中购物,节省时间和金钱」选项即可。

购物功能的关闭位置

其次是 Edge 栏。

同样一个资讯来源,在微软生态内却可以反反复复出现在不同产品中,并且彼此独立、能够共存。造成这种奇观的除了上面提到的新标签页信息流、大家熟悉的 Windows 11 内置小组件面板,就是这里将要介绍的 Edge 栏了。

左边画个龙(Windows 11 小组件面板),右边画彩虹(Edge 栏)

Edge 栏完整开启后的效果如上图。除了这种能够与 Windows 11 小组件面板一左一右分庭抗礼的「垂直布局」,Edge 栏还支持边缘停靠自动隐藏和外观类似 PowerToys Run 的搜索布局,占用空间小一点,但对国内用户而言,说到底除了低质量资讯就是自家必应搜索服务入口。

另外,Edge 栏、Edge 新标签页和 Windows 11 小组件面板的资讯虽然有着相同的质量,但个性化定制结果互相独立,在其中一个产品中跟踪的话题和新闻分类无法同步到其它两个产品,也是挺有趣的了。

如果你不是超宽屏用户并且不喜欢浪费宝贵的屏幕显示空间,可以在浏览器设置左侧导航窗口中找到「Edge 栏」设置,然后取消勾选「计算机启动时自动打开 Edge 栏」选项。

Edge 栏设置

当然,只是避免 Edge 栏开机启动并不「治本」,使用 Edge 浏览器时如果不小心按出了快捷键 Win+Shift+F 还是会把这家伙叫出来。更加「治本」的方式是利用注册表:

开始菜单搜索 注册表编辑器 并运行找到目录 计算机\HKEY_LOCAL_MACHINE\SOFTWARE\Policies\Microsoft,在其下方新建项,命名为 Edge在 Edge 项中,新建一个 DWORD (32 位) 值,命名为 WebWidgetAllowed因为新建值的默认数值数据为 0x00000000,直接重启 Edge 即可生效

新建项

注意别选错了

经过上述操作,Edge 栏这一设置便从设置中被彻底禁用了。注册表修改这种路径可谓干净彻底,缺点是浏览器会多出几个「浏览器已托管」的提示。

注册表修改后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关注创建者建议」功能的设计缺陷,除了部分通过白名单过滤放行的站点外,最新版 Edge 浏览器还会将用户浏览过的大部分 URL 链接发送至必应的 API 站点。

微软目前已回应称正在调查相关问题,在此之前,我们也建议你前往「设置 > 隐私、搜索和服务 > 服务」中先关闭这一功能,避免不必要的数据泄露。

最后,如果你的浏览器主要为非学术用途,数学求解器也是可以用类似方法进行关闭的。具体关闭方法请参考评论区置顶评论,正文不再赘述。

控制隐私数据

一方面在隐私数据保护功能上推陈出新,另一方面则收集用户使用数据为自己所用,然后向用户提供各种繁复的隐私数据控制选项……这是大公司们目前在隐私数据上的主要玩法,微软 Edge 浏览器也不例外。

除了通过微软提供的隐私仪表板查看、管理所有微软服务中所收集的使用数据,Edge 浏览器自身也提供了不少隐私数据控制功能,你可以在浏览器设置中的「隐私、搜索和服务」中找到。

建议根据需要进行管理的隐私数据项目

其中,「用于产品改进的搜索结果数据」和「个性化你的 Web 体验」两项设置均可以直接关闭。前者主要收集我们使用 Windows 开始菜单中搜索服务以及必应搜索服务时的搜索结果,具体收集了哪些信息,你可以在上面提到的隐私仪表板中进行查看和统一管理;后者主要服务于个性化广告、搜索、新闻和其它微软服务,你可以理解为将 Edge 作为微软「大数据」自己的入口。

隐私仪表板保留的搜索历史记录

至于「必需诊断数据」和「可选诊断数据」,这两项数据主要用于遥测,无法直接在 Edge 浏览器设置中进行修改。在 Windows 11 的「系统设置 > 隐私和安全性 > 诊断和反馈」中可以找到并关闭「发送可选诊断数据」,必需诊断数据则没有直接关闭的入口。

如果你对隐私数据收集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在这个问题上可以考虑采用更为激进的方式:组策略编辑器。配置方法如下:

开始菜单搜索 编辑组策略 并运行定位至「计算机配置 > 管理模板 > Windows 组件 > 数据收集和预览版本」路径找到 允许诊断数据 策略并双击打开,选择 已启用,然后在下方选项中选择「诊断数据关闭」重启系统

组策略编辑方法

重启进入系统后,系统设置中的必需诊断数据和可选诊断数据就都完全关闭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做法会导致 Windows 预览体验计划不再提供系统更新,鉴于微软并不提供独立于系统之外的 Edge 遥测数据关闭方式,对隐私控而言这也算是一个不得不做的选择了。

禁用后的 Windows 诊断和反馈设置

最后,如果你是 Mac 版用户,微软也提供了通过属性清单(property list)来为 Edge 设定特定配置策略的方法。你可以根据微软提供的操作步骤手动编写 plist 文件或在 Edge 商业版下载页面中获取模板进行编辑。生成可用的 plist 文件后,在 macOS 中我们还需要用到 Microsoft Intune 来进行部署,操作流程相对繁琐。感兴趣的朋友请参考我们的另一篇文章。

从 Edge 商业版页面中获取的模板

以上便是本文的所有内容。除了获得更干净、纯粹的浏览器体验,我们其实也能通过文中提到的组策略编辑方法对 Edge 浏览器的实际功能进行更加深度、更为个性化的全面控制,如果大家感兴趣或是有相关经验分享,欢迎在评论区进行留言。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