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上了一点年纪的上海人都记得这四个字给人带来的威慑力:血吸虫病。
水网密集的江南长江流域,曾经是血吸虫病肆虐之处。不幸罹患血吸虫病的人,会全身不适、皮肤上发荨麻疹、会腹痛、腹泻、有的会肝脾肿大,鼓腹如怀胎十月。上海血吸虫病始于何时无考。1924年后,国内外学者陆续报道上海有血吸虫病流行。当时,美国学者法司脱(Faust)和曼莱尼(Meleney)在《日本血吸虫病研究》的调查报告中写道,血吸虫病播及上海当时辖十县中之九县。不少村庄房屋倒塌,田园荒芜,人烟萧疏,家破户绝,为全国血吸虫病严重流行地区之一。
视觉中国
1920、1934年,陈方之(1884年-1969年,曾任南京市鼓楼医院院长兼第一内科主任等职,为国内最早研究血吸虫病的流行病学家)、李赋京(1900年-1988年,寄生虫学家,曾任武汉医学院教授)相继报道上海地区血吸虫病流行的范围和程度。1937年、1938年,安德鲁斯(Andrews)、吴光(1904年-1977年,曾任全国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主任委员)先后报道上海地区发现家畜患有血吸虫病。1920-1949年,青浦县莲盛乡任屯村全村275户、960人,其中全家死绝的有121户,死剩1人的28户,幸存的461人中97.3%也患了血吸虫病;50多幢房屋倒塌,1300多亩良田荒芜。嘉定县安亭乡薛家村在1929年有11户、44人,到1949年时仅存5户、22人。上海县宝南乡北马村至1939年,有17户全户死亡,解放时大部分房屋倒塌,村前河沟瓦砾钉螺密布,全村仅存的28个男性青壮年中有22人患晚期血吸虫病。数以千计的青年男女,因为童年患血吸虫病,发育不全,成年后不能结婚。
江南人民世代依河而居,不论是乘舟往来,还是在水田里劳作、或者在河边淘米洗漱、浣洗衣服、捉鱼捕虾,乃至用河水清洁马桶、尿壶,利用水路运送粪便,日常起居的每一件事,几乎都离不开水。但水,也是血吸虫最喜欢的地方。血吸虫本身,其实全部靠寄生生活。寄生人体的6种血吸虫中,危害我国的仅有日本血吸虫,钉螺是其唯一的中间宿主。传染源的粪便进入水中,粪便中的虫卵在水中孵化出毛蚴,毛蚴会侵入钉螺,毛蚴在钉螺体内发育为尾蚴并且逸出,尾蚴会感染接触疫水的人、畜。农民、渔民一旦接触了被血吸虫污染的水或者引用了疫水,就可能得病。
《上海卫生志》资料显示:1949年上海解放后,上海高度重视血吸虫病防治工作,1950年,上海市市长陈毅为《血吸虫病防治手册》封面题签,在随后全面开展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上海市当时9个郊区中的吴淞、江湾、真如、龙华、新泾5区流行血吸虫病。1958年,上海市郊除崇明县外,其余9县的212个公社、镇中有159个公社(镇)、1558个生产大队有血吸虫病流行,分别占社、队的74.5%和81.4%。1956年到1958年调查的显示,各流行区3岁以上居民粪便检查平均阳性率为20.5%。青浦县最高为40.4%,金山县次之为32.2%。不仅人感染,连农村的牲畜也深受其苦。1956年至1960年,流行区内的调查发现,有27828头耕牛感染血吸虫病,粪检阳性率平均为14.9%。1956年到1958年,上海县南张血防试点区调查,家猫血吸虫病感染率为35.2%,沟鼠32.1%,野兔19.4%,田鼠、家鼠、犬、山羊、貉、野猫、獾等也有感染。
因为钉螺是血吸虫唯一的中间宿主。在1956年到1984年的调查中,发现上海市累计发现有螺面积16647.5万平方米,各县有螺面积以青浦县最大。1955年,在市和流行县、乡、镇建立血防领导小组,设置血防专业机构,坚持领导、群众和专业技术人员三结合,采取以消灭钉螺为主,同时查、治病人,辅以粪、水管理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全面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全市先后动员3500多个医务人员在流行地区普查了近60万人,对其中能够治疗的十万多病人,全部进行了治疗,并且还治疗了上海郊区全部的钩虫、丝虫和疟疾三种寄生虫病人。流行地区的粪便也全部管理起来,不再随意倾倒,这就控制了粪便中的血吸虫卵,不得再下水蜕化成为幼虫。
1957年,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在沪接见流行病学专家、教授苏德隆(1906年-1985年,曾任上海第一医学院副院长),询问血防情况。根据新华社1958年9月28日的报道显示,1958年的春、夏季,上海就组织了300万人(次),结合兴修水利、积肥,把5350条有螺河道,全部抽干河水,铲除两岸和河底的有螺泥土。其两岸长度达5674公里,连接起来等于上海到北京的距离的三倍多。截至发稿时,全市有43%的地区的钉螺已完全灭光。其余地区每条河道的钉螺分布密度已从原来每平方市尺15只到1300只,降低到0.05只以下。当年“为害上海市所属嘉定、上海、宝山、浦东四县人民近百年的血吸虫病,现在嘉定和上海两县已经基本消灭,宝山和浦东两县已彻底消灭。”
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报道了江西余江县消灭血吸虫病的消息。毛泽东得知这一消息后,写下《送瘟神二首》。这两首诗发表在是年10月3日《人民日报》上
诗词原文为:
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苈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随着农村居民能够喝上洁净饮用水、粪便得到妥善管理、以及对钉螺的扑杀,经过20多年的努力,至1975年,上海各县基本消灭血吸虫病。1979年至1985年,9个流行县经过多次自查、互查和市血防专业机构复查,报请中共上海市委血防领导小组考核验收合格,陆续宣布消灭血吸虫病。全市累计消灭钉螺面积16.6亿余平方米,治疗患者75.9万余人,治疗感染耕牛2.5万余头次。1985年8月29日,市委批准上海市消灭血吸虫病的报告。同年12月10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上海市消灭血吸虫病庆功表彰大会,宣布全市消灭血吸虫病。1986年,制订《上海市血防监测巩固工作“七五”规划》,对螺情、病情和新感染监测提出具体要求。经过5年监测,至1990年底,未发现感染性钉螺和新感染病例。
虽然受到控制,但并不意味着血吸虫就此被消灭,新世纪后,科学家们担忧疫情仍然有扩散蔓延或有卷土重来趋势。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防治科主任蔡黎在2006年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发出预警,“上海已经消灭了血吸虫病多年,因此生活在上海的每个人对血吸虫普遍易感。所以,一旦接触疫水,往往引起急性血吸虫病发生。最近10多年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已接到30多个病例,其中在流行区感染血吸虫病回沪发病的占40%。”一次亲密接触大自然的旅行、一次在江河湖海里游泳,都有可能触碰到大自然里另一种生命。
一份发表在《自然》上的科学家对日本血吸虫的基因组及其功能的研究显示:血吸虫虽然是低等的寄生动物,从基因层面看却拥有相对复杂的分子信号途径。它有原始的中枢神经系统,也能感觉到周围发出的声、光、机械振动等信号。它还能编码一些与生长、发育和成熟相关的内分泌激素受体,这些受体不仅对血吸虫自己合成的激素有反应,对宿主的激素也“照单全收”。这也是它能成功寄生的重要原因。血吸虫还能分泌“弹力蛋白酶”,可以轻而易举地破坏宿主的皮肤组织,为血吸虫进入体内扫清障碍。此外,血吸虫还会分泌一些炎症相关分子如前列腺素、聚糖、脂质等,这些都能诱导宿主的免疫反应,导致严重的血吸虫病,值得引起当代人的警惕。
栏目主编:沈轶伦 文字编辑:沈轶伦 题图来源:邵竞 制图 图片编辑:邵竞
来源:沈轶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