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声明,本人伪果粉兼伪索粉一枚,喜欢苹果的操作系统,也喜欢索尼的音频产品。众所周知,索尼是CD标准的制定者之一,也是SACD的发明者之一,可以说是音频从模拟(黑胶时代)到数字(CD时代)的先驱者。如今数字音乐大多数都是用虚拟的数据文件存储,玩实物CD、SACD碟的已经越来越少。本人虽然家里堆着100来张碟,不过已经很少拿出来听,毕竟正襟危坐放碟听碟远没有掏出手机点两下就能听歌来的方便。
售价超600美金的顶级播放软件Amarra,从5M的MP3格式到300M的DFF格式均兼容
快餐时代的产物——“有损音乐”(代表格式:MP3、AAC)
5M一首歌,说的大多便是MP3或者AAC格式,当然还有WMV、OGG等格式,这些音频格式的共同点便是——基于无损的一种音频压缩格式。“压缩”的即是体积、也是音质,所以有损格式的优缺点十分明显:体积小、不占存储空间、大多数播放器或者播放软件都能听,然而音质相比无损有不同程度的缩水。
旧版QQ音乐播放界面,HQ(高品质)格式选项即为320kbps MP3,理论上码率越高音质越好
以最常听的mp3举例,利用MPEG Audio Layer 3技术,压缩率约在1:10,以MP3格式存储。压缩的是什么呢?主要是高频,因为人耳对高频声音信号不敏感(人耳听力范围在20Hz-20KHz),大部分人从18KHz往上就无法聆听到。所以mp3对高频加大压缩比(甚至在20KHz以上直接一刀切)、对相对较低的频段使用小压缩比,相对保证音乐信号不失真。
码率为128bps的某首mp3歌曲,从频谱图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从15KHz就出现了“一刀切”
相比MP3格式的简单粗暴,AAC的压缩方法就要高明的多,更高级的压缩算法、更先进的运算规则、更高的采样率和比特率,都是其优势所在。第一次接触AAC是在苹果iPod上知道的,所以一直以为是苹果发明的,后来查了资料才知道是由杜比、AT&T、索尼等公司共同开发,目的是取代MP3的格式。当时AAC普及率并不高,惊喜的是自用的诺基亚5320XM手机居然可以兼容!同样码率下,实际听起来总觉得AAC音质比MP3更好,怪不得苹果有底气把256Kbps码率的iTunes正版AAC标上0.99美金/首的高价。更小的体积、更好的音质,对我来说,AAC无疑是最佳有损格式。
被称为“MP3取代者”的AAC(中文名:高级音频编码)格式,1997年推出
不妥协的高享受——“标准无损”(代表格式:WAV、FLAC)
说到无损,就不得不提“最接近无损”的WAV格式,其实在很多人眼里WAV就是无损的代名词。这种格式由微软发明,编码规范以PCM为主,是最广泛的多媒体音频格式,以三个参数表示声音:采样位数、采样频率和声道数。一般以PCM编码的WAV文件采样位数是16bit,采样频率是44.1KHz,立体声为双声道,所以一段1分钟的WAV音乐,占用的数据量是16*44100*2*60/8(字节=8bit)=10584KB=10.584MB,所以一首4分钟的歌大概就有40MB。
无损虽然体积很大,但音质明显好于无损,从频谱图可看出,高频一直延伸到20KHz
对于容量不大的播放器,比如10年前主流的1GB内存播放器而言,如果都装WAV格式的话只能装25首,这时“无损压缩”就是相对兼顾音质和体积的最佳选择了,典型的无损压缩格式包括FLAC和APE,限于篇幅,我就只谈下更为主流的FLAC。
FLAC是专门专门针对PCM音频的特点设计的压缩方式,全免费,最新的iPhone 8和X已经公开表示支持FLAC格式,几年前的索尼播放器也敞开胸襟“拥抱”FLAC,相比小众的TTA、TAK,苹果自家的AIFF、ALAC,以及非开源格式的APE,FLAC的兼容性要好得多,虽然压缩率略低于APE,不过相比臃肿的WAV也能瘦身25%-45%。而音质上几乎毫无差异。目前FLAC的音源并不难找,通过购买正版CD抓轨直接通过Foobar2000等软件转换成.flac文件即可。
一首5分钟的FLAC歌曲,采样率为785KHz,相比WAV压缩了近一半,音质却无缩水
向模拟时代致敬——“超级无损”(代表格式:DFF、DSF)
为何胶片就是好看?为啥黑胶就是好听?原因很简单:因为都是模拟呗!理论上模拟就是最接近真实的,也是最贴近自然的。其中的关键便是:细节!为何厂家和消费者都在追求高像素?追求更多的细节呗!人眼大约有5.76亿像素,所以看到的世界才如此真实,对于音乐来说,人耳听到的永远比通过耳机或音箱回放的要真实,黑胶唱片也永远比CD唱片更真实——黑胶采用模拟记录方式,和模拟录音母带记录内容完全一致,但CD是用二进制数字记录方式,与模拟录音母带相比多了一部转换,有转换,就必然有丢失。
为了尽可能接近模拟录音的真实感,在CD的基础上,飞利浦和索尼联手,推出了SACD格式,经由DSD系统录制,单一碟片容量为4.7GB,是CD(0.7GB)的六倍以上,采样率高达2.8224MHz,是CD(44.1Khz)的64倍。并把原始录音的模拟信号量化为1bit数字音频信号,还原出的波形与真实波形极为接近,远比CD(44.1KHz/16bit)的波形更加完整。另外SACD的信噪比更高,在20Hz-20Khz频率范围内动态范围高达120dB,CD仅为96dB,从理论上看,SACD清晰度无疑更高、包含的细节也更加丰富。目前不少播放器和软件都已经陆续支持DSD编码的音频文件,比如本人自用的索尼录音笔PCM-D100,就配备了AK4480解码芯片,可实现DSD硬解,而一般的播放软件通过安装插件也能实现DSD软解。
从上图可以明显看出,采样率越高,波形就越接近模拟,声音也就越HiFi(高保真)
而从实际听感上,300MB一首的DSD编码无损歌曲,细节表现惊人,有种把高频段细节填满的感觉,所以高频段的乐器泛音也更为自然,目前SACD的正版碟绝大多数都是古典唱片,更自然的高频泛音,使器乐听感更为自然,同时可以营造出更为真实的空间感,闭上眼睛能感受到更规整、更宏大的声场(人对声场的判断基于不同时间不同方位听到的声音,因此泛音表现对声场营造尤为重要)。相信说到这里,各位应该对5M的音乐和300M的音乐之间的区别有了较为清楚的了解了。打完收工~~~
SACD碟片市场鱼龙混杂,为保证质量,只建议到官方正规渠道购买唱片
作者:林实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