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初,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疫情将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国也决定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采取“乙类乙管”方式进行处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疫情就此消失了。
“二阳”对于年轻人和感染过新冠病毒的人来说,可能还是比较好应付的。但对于那些没有感染过新冠的老人和孩子来说,可能就不是很友好了。但现在“二阳”的人数越来越多,这些现象你注意到了吗?
一、“发热门诊”真的一去不复返了吗?
2022年12月国家宣布疫情全面解封,不到短短这一周时间,全国各地的各大医疗机构,都开始出现一床难求,一药难求的状况,医务人员也都处于连轴转的工作状态。
也正因如此,第一轮疫情过程中人们更注意保护自己,有的老人小孩为了躲避疫情甚至都足不出户。这就是为什么在第一轮疫情的猛烈攻击之下,有很多的老人和小孩顺利的躲过了病毒的侵袭。
年轻人也在第一波疫情的冲击之下,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强大的抗体,全国也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免疫网。这就使得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被疫情再次侵袭。大家也都开始放松了警惕,开始了“报复性”的旅行。口罩也渐渐的淡去了我们的视野,新冠疫情也不再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话柄。
二、为何“重症病房”仍是新冠病人的重灾区?
进入重症病房的大多数都是第一轮疫情没有感染过的,有基础病的老人和年龄比较小的免疫力比较弱的儿童。
这些人群由于在第一轮疫情中合理的防护才免遭感染,这也就导致了他们体内没能产生足够的新冠抗体,再加上免疫力的低下和各种基础疾病的影响,所以这些人才成为了第二波疫情重点进攻的对象。
虽然新冠病毒正在向着有利于人们的方向转变,但是钟南山院士在前不久的湾区科学论坛生物医药与健康分论坛上,也提出了六月底,七月初将爆发第二波疫情。
因为有了之前强大的免疫网的保护,相比第一波疫情,第二波的疫情似乎来的比较悄无声息,它并不像第一波疫情那样大规模大面积的进攻我们,而是开始转变策略对我们采取了“点对点”的方式进行进攻。
这也导致人民并不像第一波疫情来临时那样警惕,医院和药店也并没有像第一次疫情那样人满为患,一售而空。人们在被感染后也不再像之前那样选择去医院进行治疗,而大多是选择了自己消化。这就导致医院发热门诊的人数出现了断崖式下降,甚至有的一些比较小的基层医院都取消了发热门诊这个部门。
三、如何避免“二阳”偷袭我们的亲人?
从专业的角度来讲,还是要从传染病传播的“三要素”入手进行预防。
首先,第一要素是“传染源”。因为政策的改变以及人们心理方面的大放松,所以从传染源方面来控制已经不太可能。
其次是第二要素“传播途径”,虽然大家都摘下了口罩,各大商城、娱乐场所也取消了封控。但是作为易感人群的我们仍然要注意对自己的保护。我们要多关注新闻,多了解我们当地疫情的变化。
尽量不到人多的地方聚集,即便是要去,也要注意正确的佩戴好口罩做好防护。正值盛夏时节,天气也在一天天变得更热,可能戴口罩对于一些朋友来说好像是一种折磨。但是一旦被感染进入重症病房,那造成的伤害可能就是不可估量的。
再者就是要做好手卫生的管理,作为医务工作者来讲,手卫生是防止医院内感染的一种重要且实用的好手段。我们应该学会正确的七步洗手法,洗手时间不能少于20秒
最后一个要素就是“易感人群”,强大自己的免疫系统才是抵抗病毒入侵的根本。我们要明白哪些人群属于易感人群,刚出生儿童由于免疫系统还没有完善所以容易被各种病毒,细菌入侵。
再者就是患有慢性病的中老年人和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一些病人,这些人由于长期服用各种药物可能会造成免疫力低下,抵抗力下降的情况,所以这类人群也比较容易被各种病原微生物感染。
这些朋友在做好各种防护的同时,还要规律自己的作息时间和饮食习惯,每天必须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营养的摄入。加强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态。
再者就是能接种新冠疫苗,尽量接种,虽然国家放松了对新冠疫情的控制,但是对于新冠疫苗的研发却一直没有停止,疫苗也在随着病毒的变异,在不断进行着更新换代。
小结:
新冠病毒并不可怕,可怕是当它来临的时候我们不知道该如何预防。小编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冠病毒终究会成为过去式。但是在它还没有完全向人类束手就擒的时候,我们还是不能大意。为了我们亲人朋友的健康,把这篇文章转发给他们吧!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