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
【绝活看点】
新布制袼褙、制鞋帮、制底、绱鞋……手工制作一双千层底布鞋,要用到近40种工具,历经90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关乎成品质量。
从业17年来,任晨阳既坚守传统工艺,又注重研发新产品,让传统布鞋赢得了更多人喜爱。
走进任晨阳(见图,本报记者施芳摄)的工作室,一张斑驳的小木桌上摆放着弯锥、针锥、鸭嘴钳、老虎钳、锤子等各式工具。
坐在小板凳上,任晨阳低头弯腰,两膝顶着高约90厘米的夹板,劈线、穿针,用弯锥在鞋帮底部扎出一个小圆眼,左右两根弯针从圆眼里交叉穿过,将麻线在针头处绕圈、盘扣,拽线、提帮、勒紧、锤平……
“这是反绱的技法,关键在于递针。”任晨阳一边操作一边介绍,将针扎在麻线中间,拽着线顺势就把针带过来了。这个两三秒钟就能完成的步骤,起初他可是吃足了苦头:第一针用了近20分钟也没找准位置,尖锐的弯针倒是一次次扎到了手。
那是2005年,任晨阳大学毕业,应聘到内联升当了一名学徒,后来成为“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何凯英的弟子。“祖父母一直穿内联升布鞋,我也喜欢做手工,就想沉下心来学一门手艺。”任晨阳说。
“特别难,既要坐得住,还要有悟性。”回忆做学徒的日子,任晨阳非常感慨。缝鞋讲究一气呵成,尤其缝到拐弯处绝对不能起身休息,否则力度就不均匀,影响成品质量。任晨阳身高1米83,坐在低矮的小板凳上绱鞋,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下班后腰酸腿疼,手指发麻。
“工必为之纯,品必为之精,业必为之勤,行必为之恭,信必为之诚。”何凯英经常把内联升的师训挂在嘴边。耳濡目染之下,任晨阳手艺日渐精进,兴趣愈发浓厚。
内联升创办于1853年,百余年来,内联升布鞋一直沿用传统工艺:手工纳制的千层底、手工绱鞋以及使用纯天然材料,就连粘鞋底的糨糊都是高筋面粉调制的。2008年,“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布制袼褙、制鞋帮、制底、绱鞋……千层底布鞋工艺总计90多道工序,要用到近40种工具。“如果一个人制鞋,一双千层底布鞋至少得7天。”任晨阳说。
每一道工序都有门道。譬如说制底,包括切底、包签、圈边、纳底、锤底5道工序。将制好的袼褙按照不同的尺码、款式切成底样,用纯棉长白布条包边,按照男鞋35层、女鞋31层的规格,用麻线沿着千层底的边缘约1.5毫米处纳上一圈。接着每平方寸用麻线纳81针,“一字底”要纳2100针,“十字底”就是4200针。不管横看、竖看、斜看,针脚都是一条直线。纳好的鞋底用水闷湿,使麻线吸足水,然后用锤子垂直锤打约100下。“鞋底偏大就倾斜45度向里捶,鞋底偏小向外捶,以达到鞋底平整、鞋码一致的效果。”任晨阳说,“麻线经过浸湿和捶打后变成一个个坚实的麻钉,千层底磨损后不易脱裂。”锤好的鞋底放到阴凉通风处阴干,舒适耐穿的千层底就制作完成了。
内联升布鞋有正绱、反绱、明绱3种技法。其中正绱最难,主要用于制作内联升经典产品——大云棉鞋。“帮面正面朝上和鞋底进行缝制,但在正面丝毫看不到缝制的痕迹。缝制时看不见针,全凭手的感觉。”任晨阳说,“目前只有4个人掌握这种技法。”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上,看到任晨阳熟练演示的翻鞋工序,一位老人很激动:“这可是咱北京的老手艺,千万别失传了。小伙子,好好干!”
“一定要把老手艺传承好!”除了担任产品质量主管,任晨阳还组建了非遗工作室,带领团队平均每年研发15个新产品。从黑灰蓝三色为主的男士鞋,到覆盖全年龄层3000多个品种,甚至可以量脚订制,内联升布鞋正赢得更多人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