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装配网

2020款iPad Pro开箱测评:下一个十年,打开AR新世界的大门

 人阅读 | 作者pangding | 时间:2023-07-10 05:46

这,就是全新的 2020 款 iPad ……

不好意思刚才拿错了,这才是全新的 2020 款 iPad Pro。带触摸板的“妙控键盘”究竟好不好用?后置激光雷达到底是个什么原理?AR游戏是真香还是噱头?

如你所见,今年这款 iPadPro ,跟 18 款相比外观几乎没变。11 吋、12.9 吋两种大小可选,边框厚度和三围尺寸都没变。背面还是摄像头和键盘触点,不过镜头单摄变为双摄,还塞进了一颗激光雷达,凸起部分自然也变得更大了。

给上一代 Pro 做的贴膜应该还能用,保护套的话就不行了。

这里顺便提一下,18 款跟 20 款的 iPad Pro ,都能同时兼容“智能键盘双面夹”,跟新推出的“妙控键盘”两款键盘套。而镜头和更完善的触摸板支持,也是 2020 款 iPad Pro ,最值得说的两个新变化。

键盘+鼠标!这是最像电脑的iPad

苹果给 iPad Pro 整的这个妙控键盘,让它越来越像笔记本了。

这个键盘改动还挺大。按键同步换成了剪刀脚结构,下面的触摸板则支持手势操作。苹果做触摸板手势那是有口皆碑,相信这个体验也不会差。

背面转轴部分多了一个充电接口,自身还可以随意悬停。调节屏幕角度之余,还能让 iPad 腾空一段距离。不管打字还是上网课,这回终于不用趴着看了。

至于为什么说了半天也没拿实物出来……因为这个键盘 5 月才上市,如果你实在想看的话,欢迎点个关注, 5 月份再回来找我

别慌,体验不了高配,咱还可以演示一下这中配和低配。

键盘这块自不必说,iPad 早已有了很好的支持。不管是系统自带的 Pages、 Numbers ,还是商店里可以下载到的 Office 三件套,都有完善的快捷键体验。

新系统还改变了光标的外观,从傻大黑粗的巨形圆圈,变成了这个灰色小圆点。单击确认,右键对应长按菜单。

不得不说苹果在交互设计上还是业界顶尖,你看这光标吸附到每个图标时候的特效,既能提示你“哪个区域是可以点的”,整个过渡效果又特别自然。只不过这个光标移动速度似乎是带惯性的,用惯了 PC 上速度恒定的鼠标,这个还真得适应适应。

光标设计只是一方面,更香的还是苹果祖传的触摸板手势支持。

跟 mac 电脑一样,桌面双指下拉可以召唤搜索栏。在妙控板上三指横划,可以在应用之间来回切换。三指上滑返回桌面,如果稍作停顿,则可以进入多任务界面,基本相当于Home键的操作。

触摸板/鼠标加入之后,在 iPad 上编辑文字终于可以全程手不离开桌面了。之前 iPad 配上键盘套也能简单打字,但稍微复杂点的编辑就需要你频繁抬手去戳屏幕。有了触摸板/鼠标的加入,或许极果君这次出门,真的可以把笔记本电脑仍在办公室了。

果酱还测试了妙控鼠标,也可以。毕竟是苹果自家人,手势操作也都支持。另外说个小细节:随航打开的状况下,iPad连接的键盘套可以在mac上输入文字,但触摸板却不会被共享过去。如果你习惯这种拓展屏幕的用法,那这就要注意了。

低配的话,通过蓝牙甚至 Type-C 的转接头,普通键鼠也能配合 iPad OS 13.4 一起使用。漂亮的动画效果还在,但苹果官方产品支持的那些手势就不见踪影。

可以归可以,但是没内味儿。

给平板电脑接键鼠这事儿并不新鲜,Windows 自不必说,安卓也早就支持了。但苹果这次交出的这份交互作业,不管是视觉效果还是操作体验,都足以让另外两位老兄,特别是安卓平板汗颜。

加入键盘、分屏模式、iPad OS 的界面优化……如今又加入了超级完善的键鼠支持。苹果距离自己的“TNT”,可能只差一个 iPad Pro 的外接显示器优化了。

激光雷达看不懂?最强解析来了!

iPad 变成 TNT 都是小意思,苹果首次亮相的这颗激光雷达,才是改变世界的新东西。苹果这个激光雷达,或者说……后置 ToF 摄像头(这么说显然很没意思,所以我们后面还是叫它激光雷达),跟别人家的到底哪儿不一样?

这确实就是颗ToF ,但这颗直接测量法的 dToF 传感器,原理跟安卓机上常见的间接测量法 iToF 大不相同。这俩的区别呢……

别慌,小学知识就能看懂。

首先,我们假设你养了一条狗。

你在丢出一颗球的瞬间按下了秒表,同时你的狗也冲了出去。已知狗的速度是每秒1.5米,它把球叼回来用了4秒钟,请问这颗球扔了多远出去?

把狗的速度和运动时间和速度乘起来再除2,答案是3米。不要问我为什么狗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而且可以瞬间掉头,这是一只真空中的球形狗。

苹果 dToF 干的事儿非常类似。只不过我们放的是狗,dToF 则是红外激光脉冲。从光线离开的瞬间开始计时,上面的传感器记录下各个像素接收到回波的时间,乘以光速再除 2 ,就得到了画面中各个点跟传感器之间的距离。它咔咔咔咔一直闪,你就能举着 iPad 扫描整个房间了。

但是,这种简单易懂的“放狗测距法”有很多问题。首先就是光速太快了,负责“掐表”的计时部分也必须非常精准。不然失之毫厘,测量结果就会谬以千里;同样道理,红外激光闪烁也要非常快,反射回来的信号又很微弱,接收器要很灵敏,还不能被明亮的日光给晃瞎……

总之这个技术呢,搞成了就很牛逼。但在这之前,dToF 都是用在工业机器人、扫地机器人这种大家伙身上。把它塞进平板电脑里边,苹果还是第一个。

直接测量法塞不下,怎么办?这时候间接测量法 iToF 登场了。

现在狗没了,但你手里的球变了。这回,它是一个会匀速自转,而且自带渐变色的闪耀灯球。

别问为什么,问就是老舅送的。

你把它扔了出去,但现在没有狗,也没有秒表了。好在灯球的弹性非常好,它撞到一堵墙之后弹了回来。你知道这个球的自转速度,同时记住了扔出去和弹回来时球的颜色——换句话说,知道球在这段时间里转过了多少角度。

这样不用秒表,也知道这颗球在空中飞了多久。再乘以灯球恒定不变的飞行速度,除2,就得到了那堵墙跟你之间的距离。

真正的 iToF 原理还要再复杂一些。好比扔出一大堆旋转的球,它打出来的是亮度正弦变化的激光。就像我们记住球的颜色,上方传感器会算出反射光的“相位差”,换算成激光的飞行时间,也能得到距离。

这样做的好处是省钱,体积小,不需要有人专门“掐表”, 传感器也可以做的相对没那么灵敏。而且这种方法测量相对静止的近处物体,比 dToF 更容易做到精确。

但 iToF 的坏处是,准确度跟测量范围不能兼得。还是以扔球举例,如果球在空中转了好几圈才回来,那得到的时间就会不准。为了测量更远的地方,就必须让球转的尽可能慢。但球转的越慢,测量近处时转过的角度越小,颜色变化也越来越无法分辨。

而且它一动起来就容易看不清。iToF 很多会用 3-4 帧画面来解算出一帧深度信息,你动的太快它就瞎了。这种技术更适合小东西建模,不适合 AR 游戏这种要动起来的大房间定位。

两相比较,苹果这个“激光雷达”还是很牛的。首先反应速度快,官网给的规格是纳秒级,起码能分辨出分米级别的物体。再靠近的部分,可能就通过算法补偿,或者干脆用之前的 ARKit 补齐。iOS 12 已经能做到单摄厘米级别,iPad这次双摄加上雷达,精度应该还会进步。

而且这一堆东西,只占用了一个普通摄像头的开孔大小。

官网刚上线那会儿,好多人猜测这款 iPad Pro 是不是可以直接扫描实物生成模型。但极果君这么计算下来,这个激光雷达更主打的功能还是房间定位,在AR游戏和APP里会有非常好的体验。

扯完了技术,咱再来看看实际的效果:

果酱这里试玩用的是《恐龙世界 AR》。注意旧款 iPad 在画面里出现一只手的时候轻轻抖了一下。两相对比,新 iPad Pro 的 AR 物体定位,明显准确、稳定很多。

如果未来苹果进一步推出牛逼的技术,把 dToF 工作时间压缩到以皮秒为单位,那测量精度就能上升到毫米级别,小物体扫描问题也能跟着一起解决。

难道说这个 iPad Pro ,是苹果 AR 眼镜的探路斥候?

几个小升级,不一定常用但好用

首先是苹果新加的这个超广角镜头。相信会买 iPad 的朋友,大部分都不会拿它来拍照。如果你一定要看的话……好吧,这是样张:

这东西最大用处是估计是微信扫码,顶多再加一个扫描文件。但据果酱观察,旅游景点倒是经常能看有大爷大妈们举着 iPad 拍拍拍。看来除了 AR 定位用,这 iPad Pro 买给爱旅游的家长们也合适。

新 iPad Pro 的音频部分也有升级。侧边还是熟悉的4扬声器,外放质量相当有保证。配合 Apple Music ,四舍五入也能顶半个 HomePod 。

另外,录音部分今年升级到了“录音棚级”的5麦克风配置。正好果酱最近新买了罗德的mic来收音,上边视频里我们顺手录了一下对比。差距还是有,但对一般用户来说,拿来唱K或者录个播客,都足够了。

提配减价,这代Pro还挺值

这一代iPad Pro定价还是挺良心的,入门款硬盘扩大到128G,价格下探到6229(之前是6499)。如果教育优惠的话,起步价还能进一步下跌到 5829 起。加上激光雷达和多出来的超广角镜头,可以说是加量不加价。

带触摸板的妙控键盘,也让 iPad Pro 的生产力大幅飙升。对极果君这种文字工作者来说,我的下一台电脑,可能真不一定是电脑。

至于说到激光雷达,它看起来或许是个奇怪的升级。毕竟AR游戏远未到普及的程度,给iPad加一颗激光雷达,似乎有些小题大做。但加上了这颗雷达,新 iPad Pro 上的 AR 体验好的前所未有。它就像一片有魔法的镜子,照出现实世界里不存在的东西。

谁知道呢?也许 AR 真的是未来。等街上的人群都戴上 AR 眼镜的那天,他们会说这台有雷达的 iPad Pro ,是一个新时代的起点。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