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装配网

中国制造十年进化论|深圳:“工业第一城”如何腾笼换鸟

 人阅读 | 作者lilintao | 时间:2023-06-29 11:46

42岁,对一座城市来说,正生机勃勃。

用42年诠释一座城市发展奇迹的深圳在焕发更大的张力,刻在这座城市的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基因”被赋予更大期待,如今的深圳又一次喊出“工业立市、制造强市”的口号。

这不是空的口号,截至2021年,深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连续3年居全国城市首位,其工业第一支柱产业——电子信息制造业,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近六成,产业规模约占全国五分之一。

一些企业已经嗅出机遇。落户深圳的联想南方智能制造基地已于2022年开始投产,未来将把广东以及国内部分地区的制造进行全面整合升级;2021年,中国电子集团总部正式迁驻深圳,深度融入大湾区的建设发展……数据显示,2021年,深圳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69家。

从建设中国大陆第一个科技园区、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工业园区到成为“中国工业第一城”,深圳如何与制造业互相成就?近十多年的产业转型给深圳带来了什么?未来,深圳将如何续写“神话”?

深圳科技园联想大厦 本文图均为 视觉中国 资料图

从依托“三来一补”,到锚定高新技术产业

深圳的发展史就是一个制造业从“小而散”到门类齐全、传统到先进的进化样本。

1979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将宝安县改为深圳市,1980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正式诞生。

创建伊始,深圳凭借特区政策优惠,借助香港的资金和产业转移,与后者形成“前店后厂”模式,依托“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为主的劳动密集型轻工业的发展。深圳完成从农业经济走向工业化和贸易化。彼时,“华强北打一个喷嚏,可以让全国电子产品市场感冒。”

到了上世纪90年代,面对产业结构低端、模式单一且能耗大,发展开始变缓,深圳主动求变,放弃路径依赖,提出“以高新技术企业为先导、先进工业为基础、第三产业为支柱”的产业政策,此后,以电子和计算机为龙头的高科技企业及配套产业集群在这座城市迅速发展起来。

敢为人先的深圳创造了很多“第一”,工业上也不例外,上世纪70年代末,招商局在深圳创办蛇口工业区,这是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工业园区;1985年,由深圳市政府和中国科学院共同创办的深圳科技工业园,是我国大陆第一个科技园区……

深圳逐渐在全国城市中崭露头角。1990年,深圳GDP攀升全国第15位;1991年,跻身全国前十;再后来,一线城市里开始出现“深圳”,“北上广深”被人们谈起。

高新技术产业本身不断迭代,深圳的产业结构布局也没有停下转型升级的脚步。2010年出台的《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明确城市产业结构“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要求“逐步置换低端产业,为高端产业释放空间”,并强调了高新技术的重要性——“用高新技术提升先进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优势产业,强化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培育,推动产业升级”。

与此同时,在国家推进产业转移升级的大背景下,深圳结合自身发展需求,开启了漫长的产业迁移之路。

大疆创新公司的航拍无人机

产业转移,提高竞争力

“引导一些发展技术比较弱、低附加值的产业有序迁移,引进一些电子信息的高端企业、研发企业,还有一部分‘存量’企业引导他们进行转型升级,这三条路径深圳同步在推进。”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区域发展规划研究所所长刘祥向澎湃新闻记者这样形容近年来深圳制造业的变迁。

迁移分为深圳市内迁移和市外迁移,刘祥表示,市外迁移的产业有的对空间需求比较大,而受到土地制约,企业想在深圳扩产比较难,就被迫外迁,也有一些企业生产的产品相对附加值较低,利润不足以支持在深圳的高成本,也选择外迁。

“外迁形式分为几类。”刘祥说,一是整体搬迁,这种多是相对比较落后的产业,二是部分搬迁,把一些研发环节仍留在深圳,“这是比较主流的方式。”三是基于扩产的需求,在其他地方另设新厂扩产投资,深圳则继续保留原有产能或做适当减产。

“地理上,企业外迁首选广东省内,也会去省外,但基本都会考虑保持与深圳的内在联系。”中山大学先进制造学院副院长吴嘉宁对记者表示。

吴嘉宁指出,产业转移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结果,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存在。刘祥则强调,深圳的产业转移是“循序渐进”的,“有序引导部分企业和部分环节外迁,当有些产业不再适合深圳的产业结构,外迁之后相当于释放了一部分产业空间,深圳把这些产业空间回收,通过更新改造,来吸引更有竞争力的产业。从这点来说,其实提高了深圳的产业竞争力。”

一些研究也证明了这点。深圳赛迪方略咨询顾问有限公司编制的《深圳市制造业迁移全景报告》指出,一方面,企业迁移助推了深圳市内传统工业大区产业结构升级,比如,南山区已成为科产教深度融合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形成数字软件、通信、创意设计等支柱产业。宝安区产业由生产制造逐步转向“创新+制造”,激光、机器人、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逐渐构成经济新增长点。另一方面,企业迁移减轻了部分城区土地、环境压力。

与此同时,在吸收外溢产能的基础上,深圳一些“新区”制造业基础得到强化。比如,2010-2018年,累计迁入大鹏新区的制造业企业数量占2018年大鹏新区制造业法人单位数近6成。“新区”工业也得以快速发展,如坪山区近7年工业增加值增速平均水平达10.4%,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

从区域来看,吴嘉宁认为,制造业转移让区域内不同地方的功能更明确,促成集群最优化,“每个地方做一块,通过现有的政策和产业布局去实现高效的流通和沟通,进而提升整个制造水平。”

先进制造业“走进来”

与“转出去”相对应,近年来,一些企业正在“走进来”。

联想正是如此,虽然已扎根深圳20余年,但其在深圳的制造业布局还在继续。已经开始投产、总投资约20亿元、占地5.9万平方米的南方智能制造基地便是其一,其主要产品除个人电脑、服务器等联想传统业务,还将承载孵化各类智能产品,如智能模块、智能终端、智能穿戴设备、智能家电等新兴业务。值得注意的是,该基地的生产线自动化率达70%。联想曾表示,南方智能制造基地将作为联想“数字化制造”和“全球化4.0”的典范。

另一家行业巨头的迁入也引起关注。2021年,中国电子集团总部迁驻深圳,围绕企业转型升级、产业格局变化的讨论常见诸报端。深圳市政府官方公众号撰文指出,中国电子到来的意义,绝不仅仅是给深圳增加了一家世界500强,而是实力骨干央企与信息产业重镇要强强联手,为国家创造更大价值。

其实,早在2018年两会期间,时任中国电子党组书记、董事长芮晓武就曾表示,中国电子当时已经在重组,将把旗下90%资产等划到深圳组建的平台公司,一个重大的任务就是发展智能制造。

发展智能制造是许多在深圳谋划新布局企业的发展重点之一。今年11月,“世界500强”魏桥创业集团在宝安中心区举行深圳总部项目奠基仪式,据介绍,深圳总部项目将重点聚焦智能网联汽车、数字创意与现代时尚产业、智能终端与智能传感器、新能源与新材料等领域布局相关产业,计划在未来几年内打造千亿产值、百亿税收、带动万人就业的产业体系。

“迁入深圳的企业,首先定位上多是高端制造业、智能制造业,而且是智能制造业中的新兴产业、潜能产业,这种转移表面上看是高端制造业替代了原来相对落后的制造业,但实际上是新型的高端制造产业在深圳的布局。”吴嘉宁说,另一方面,迁到深圳的企业一般规模都比较大,而且这些企业前期已经在相关领域取得一定成就,“但也要看到,这些企业也面临着转型的压力,他们意识到智能制造的重要性,因此需要在自己比较强大的经济实力基础上,寻求一个更合适的地方发展。”

在刘祥看来,迁入深圳的企业一部分是“总部类”,这得益于政府的优惠政策和支持力度,2021年出台的《深圳市鼓励总部企业高质量发展实施办法》明确,在深设立的总部企业,符合一定条件,即可享落户奖、贡献奖、租房与购房补助等多项支持;另一部分是高端研发类,“这些研发的企业是看好深圳的城市营商环境和人才集聚度。”

此外,今年深圳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打造一批灯塔工厂”,也让数字化转型成为深圳制造业企业的关注点。

深圳富士康是先行者之一,2019年,因其自动化程度高、“关灯也能正常运转”,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和麦肯锡咨询公司认定为“灯塔工厂”。

其他制造业企业也在加速推进数字化。全球最大的集装箱制造商中集集团曾公开透露,2017年开启“数字中集”行动以来,2021年生产效率提升了125%,生产一个40英尺的箱,所需时间由120秒缩短至78秒;服装企业赢领智尚通过工业互联网,对生产线进行改造,将传统成衣周期从20-30天缩短到7天,做到女装个性化定制。

不过,刘祥也指出,深圳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目前还处于前期发展阶段,一方面,数字化转型的成本比较高,另一方面,相关产学研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政府也有出台一些支持办法,鼓励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包括提供一些资金引导企业做这些尝试。”

航拍比亚迪汽车总部

“头雁”领飞,“众雁”共舞

有迁出、有迁入、有升级,如今的深圳制造业逐步踏入位于价值链顶端的产品设计、技术研发领域,形成龙头企业“头雁”领飞,众多“小巨人”企业“众雁”共舞的局面。

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一路高歌猛进,市场占用率不断攀升;全球半导体显示龙头之一的TCL华星是行业内唯一一家一直保持经营性盈利的企业;工业富联“熄灯工厂”数字化改造提升生产效率、节约人力成本;同时,吉阳智能、创世纪等“小巨人”企业为工业经济注入“活水”。

“政府比较注重产业梯队的发展。”刘祥说,“政府也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考虑不同规模企业的需求,比如大企业可能对土地需求比较大,中小企业的需求可能在融资方面。”

从大企业来看,深圳有多个千亿级龙头企业。今年,深圳10家企业上榜《财富》世界500强,33家企业上榜《财富》中国500强,新晋世界500强的比亚迪近年来成绩斐然,今年上半年,比亚迪累计销售新能源汽车达641350辆,同比增长314.9%,超过特斯拉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一。

与此同时,深圳也是全国创业密度最大的城市,中小微企业最活跃的城市,2019年工信部启动专精特新“小巨人”培育计划,截至目前,深圳拥有国家级“小巨人”企业445家,范围多集中在制造业。

宏观数据也能一窥深圳产业结构的优化。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数据显示,2021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1.2万亿,占GDP比重提升至39.6%,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67.6%、63.3%。

“工业立市”,规划未来

今年深圳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制造业单独成章,提出“坚持制造业立市之本,增强现代产业体系竞争力”;6月,“工业经济30条”(《关于进一步促进深圳工业经济稳增长提质量若干措施》)、打造“20+8”产业集群等政策规划出台。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继2005年之后,深圳再一次喊出“工业立市、制造强市”的口号,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重新回到深圳城市发展的首位。

吴嘉宁认为,深圳再次强调制造业,一是因为推动制造业发展符合我国大的产业布局;二是制造业是综合性的行业,需要产业集群支撑、智力团队推动以及政策支持,“这些方面深圳都做的不错,比如深圳在制造业方面的施政能力,从各方面的补贴、奖励,对人才相应的生活和日常保障,做得都比较丰富和完善”;三是近年来第二产业增加值的下降带来了一些问题,需要去改变。

记者注意到,“20+8”产业集群的规划来自《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下称《意见》),《意见》明确提出深圳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前瞻布局8大未来产业。

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包括网络与通信、半导体与集成电路、超高清视频显示等;8大未来产业则有合成生物、脑科学与类脑智能、量子信息等。

《意见》提到,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过1.5万亿元,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培育一批具有产业生态主导力的优质龙头企业,推动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打造一批现代化先进制造业园区和世界级“灯塔工厂”,形成一批引领型新兴产业集群,网络与通信、软件与信息服务、智能终端、超高清视频显示、新能源、海洋产业等增加值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展优势更加凸显,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工业母机等产业短板加快补齐,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高端医疗器械、生物医药、数字创意、现代时尚等产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合成生物、区块链等未来产业逐步发展成为新增长点。

“‘20’是深圳的主导产业,是制造业的核心发展方向,8个未来产业是N的概念,是我们认为深圳当前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但它也是开放式命题。”刘祥说。

深圳,这座用数十年完成“小渔村”到大都市转变的城市,从来不乏生机,在新的“工业立市”背景下,一个新的发展脚本正在绘就。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