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近年来的一个新产业,一朝出山,即一路疾驰奔跑在前,一跳即摘下全球手机大王的桂冠,攀上顶峰,气吞山河般的气势再一次宣泄无遗,让业界再一次领略了世界制造业霸主的风采。
不过,与十几年来从连接器到机壳、从准系统到系统的电脑制造的一路攀升不同,富士康手机似乎是一夜成名的,这让富士康制造更加透露出神秘的魅力。
FIH上市惊动香港
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素来以高效率著称,居民生活节奏特别快,最显著的特点是行走在马路上的人们一个个都行色匆匆,脚步快得像一路小跑。但香港人晚睡晚起也是出了名的,这个城市的活动一般都在早晨8点以后才陆续开始,10点左右才进入活动的高潮。
但是,2005年1月17日这一天,许多香港市民却不得不破例早起,到证券公司的大门口去排队,在证券公司开门营业之前,门口等候的队伍已经排得很长了。
人们排队守候的是这天即将上市发行的富士康股票。
这次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的是富士康国际控股有限公司(FIH),实际上是富士康科技集团旗下的无线通讯产品事业群(WLBG)。
此前,富士康很少为人所知,在大陆和香港,知道富士康的人并不是太多,当然更不可能像汇丰、长江实业那样如雷贯耳。但是,高盛公司高调出任该股票首次公开募股的全球总协调人,能被高盛公司看中的股票,自然是非同一般。
无孔不入的香港财经记者挖来不少富士康的猛料,推波助澜。
有媒体报道:富士康的首次公开募股(IPO)面向散户发售的部分获得 36倍超额认购,定价会接近招股价上限。富士康的招股价介乎3.06~3.88元之间,以上限计算,集资额约34亿港元。面向机构投资者发售部分和面向散户部分的认购于昨天完成。IPO的价格预计将在今天确定。
由于散户认购踊跃,回补机制被触发。面向散户部分占全部发行股份的比例将从原来的10%提高至30%。富士康计划发行8.694亿股股票,占该公司扩大后股本的25%,并于2月3日在香港市场挂牌上市。另外,承销商还有超额配售权,可以额外发行全部发行股份15%的股票。瑞士银行和高盛是此次 IPO交易的全球协调人。
更有媒体报道,高盛公司等国际战略投资看好富士康FIH自有他们的道 理。因为他们了解富士康,了解它的掌舵人郭台铭。富士康一直以来在业界的表现,以及富士康掌舵人郭台铭傲视群雄的高度整合能力,令他们坚信, FIH一定能够虎口夺食,在手机制造市场上抢到属于自己的最大的一块蛋糕。
投资FIH对国际战略投资者而言,是目前这个充满风险的微利时代让资产增值的最好方法。
过去并不为外人所知的富士康手机代工此时也被高密度曝光:富士康正式进入手机代工市场是2000年。到2001年,富士康的手机代工业务仅有区区数百万美元,但如同富士康在进入其他市场时一样,郭台铭在这里也复制了他的“高度垂直整合”模式。首先从零部件开始,然后逐步进入整机组装。随着深圳龙华厂区、北京厂区、杭州厂区的陆续建成投产,富士康的手机生产能力已经初具规模。2003年8月,富士康收购了诺基亚在芬兰的主要机壳供应商EIMO集团,同年10月富士康又再次出手,收购了摩托罗拉位于墨西哥的一个工厂。在切入诺基亚和摩托罗拉的代工市场之后,富士康在全球手机代工市场迅速崛起。
FIH也的确不负众望,2005年2月3日,正式在香港主板挂牌上市,挂牌价港币3.88港元,首次公开募股募集约32.7亿港元。首日上市表现理想,在恒生指数小幅下跌的情况下,该股票依然受到投资者追捧,比开盘价 3.40港元上升11.03%,首日收盘价3.775港元。
到2005年底,短短10个月内,FIH股价攀升到11.6港元,涨幅高达3倍之多,勇夺2005年香港新上市股当中,涨幅最大的个股宝座。
收购奇美通讯惊动业界
2005年2月16日,也就是富士康FIH香港上市不到两个星期,台湾业界又传出消息,富士康正在就收购移动电话制造商奇美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的事宜进行谈判。
果然,3个月后的5月13日,富士康正式向外宣布,集团通过转投资的 Transworld Holdings Limited.,以每股29.5元人民币、合计24.99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正式买进奇美集团旗的下奇美通讯8 471.3万股股权,持股比率约56.48%。
富士康出手之快,再一次让业界惊叹不已。富士康为什么要收购奇美引发外界多种猜测。
一说,补研发短板。在台湾业界,奇美通讯一直享有“小而美”的赞誉。该公司成立于2001年4月,根据台湾有关方面的资料显示,实收资本额15亿元新台币,奇美实业为其最大的股东,持有近5成股权。2001年初,明基电通最核心的GPRS研发部门、通讯事业处副总经理池育阳与底下近40名工程师集体跳槽奇美通讯,从此开始领衔奇美通讯的手机研发,也正是得益于这批工程师的研发实力,奇美通讯很快在高端手机代工市场有所斩获。
一说,是为获得摩托罗拉的订单。从2003年底开始,奇美通讯正式接获摩托罗拉手机ODM订单,曾为摩托罗拉代工的手机型号包括V690、V878、 V872、A668等,还有采用微软操作系统的智能型手机Mpx200、Mpx220等。 2004年,奇美通讯开始获利,第四季度的每月出货量可达20万台左右。该公司估计2005年的全年出货量可达200万台。
“富士康是想借机从OEM转为ODM。”台湾业界人士评价,富士康长期为诺基亚、摩托罗拉公司提供机壳等零部件,同时也为这些公司代工组装手机多年,富士康一直希望提升设计能力,一举跨入 ODM领域。2005年手机 ODM全球订单量将增长56%,但全球OEM订单量将仅增长18%左右,富士康吃下奇美通讯对台湾其他手机代工业者来说可不是个好消息。若成功收购奇美,也就表示富士康将有能力与其他公司争夺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公司的 ODM订单,全球手机代工产业的竞争版图,不久后就可能重新洗牌。
一说,挑战伟创力。“加速并购使得富士康有能力去挑战伟创力。”这是台湾业界的另一种声音。虽然在整体营业额上,富士康在2004年已经取代伟创力坐上了全球电子代工制造老大的位置,但是在手机代工市场,富士康还不是伟创力的对手。
伟创力的资料显示,2004年公司营业额为145亿美元,不敌富士康。但是伟创力2003年的手机代工占全世界手机产量的16%。
跟PC等相比,手机代工的利润还是比较高的。由于手机的技术还在不断发展中,代工厂商可以依靠不断研发产新品而获利。面对这块利润丰厚的蛋糕,郭台铭显然不会让伟创力独享。
与富士康的咄咄逼人不同,伟创力近年的业务增长一直相当缓慢。早在 2001年,伟创力的销售额就达到了138亿美元,但到了2004年,营业额仅仅增长到145亿美元,比富士康的速度慢得多。特别是由于伟创力目前还是专 注于OEM,而富士康收购奇美通讯之后将极大增强其研发实力,无疑将增强在全球手机代工市场的抢单能力。
一年三大并购
富士康FIH在香港上市,也让富士康的手机战略意图开始在社会上曝光。这也是富士康快速收购奇美通讯的重要原因。既然已经将自己完全公开在竞争对手面前,就只有快速布局,加快扩张,增强竞争力。
通过收购进行扩张是富士康在手机领域迅速聚集能量的重要途径。2003年,富士康已经在国际上完成了三次并购。
第一次并购是在2003年8月,富士康收购全球第三大手机外壳制造厂芬兰艺模公司,这也是中国公司首度远征北欧的行动。
艺模原本是芬兰的上市公司,所有权主要集中在几个家族手中,也是诺基亚当初崛起时的主要供货商之一。诺基亚过去有一百多家供货商,但是随着诺基亚走向全球化竞争,面对世界级的对手,一百多家供货商并不是每一家都跟得上竞争的步调,诺基亚本身也认识到自己要管理这一百多家供货商并不容易。诺基亚每一季都推出十种以上的新产品,供应链弹性要越来越大,但这些供货商不是每一家都有能力承担。因此,诺基亚也希望能像戴尔或惠普一样,将主要供货商数目减少到原来的“1/10”,让这十多家主要供货商来负责零组件的供应,及其他零组件的整合。
富士康是诺基亚主要的合作伙伴之一。富士康在手机机壳方面早巳赢得诺基亚的信任,而富士康有快速开发及全球供应链能力的“超竞争平台”,不是其他机壳商可以企及的。
诺基亚这种对供货商的调整,对富士康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收购艺模不但增可以强竞争实力,也可以迎合诺基亚的重新布局,有仅能承接艺模的订单,而且近一步拉近与诺基亚的关系。不过郭台铭意识到:今天的景气来得快去得也快,重要的是景气来时,自己的竞争力在不在,能不能抓得住机会。郭台铭自信,富士康的法务、行政及财务人员,有能力在两个星期内完成所有收购行动的准备。
当时艺模的股价大约在1.1欧元左右,富士康可以选择在公开市场收购股票的方式来买入不同比例的股份。但专精于海外企业升购的专家就指出,在收购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如何—方面“过程公开透明”,一方面又维持一定的“保密程度”,否则要是有“有心人”在收购过程中加码,就会带来收购的困扰和成本的增加。更何况还有其他想做诺基亚生意的对手的虎视眈眈。
富士康的做法是买下艺模100%的持股,具体的策略是先让这家公司下市,然后整个收购。如果要保证艺模在并入之后还能正常运作,整个过程就必须越短越好,以免造成工厂生产线人员的疑虑。时间,是对富士康最大的挑战。
从决定收购、确定如何收购到执行收购,富士康再度展现了执行的战斗力:议定价格到开始第一轮谈判,总共花了四个月的时间,在这样的过程中,富士康和当地银行合作,所有法定程序都得到解决。最终,富士康以 6.14亿元人民币的将芬兰艺模收入囊中。
第二次收购是在北美。2003年10月15日,富士康宣布以3 0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摩托罗拉位于墨西哥的一个工厂,原地接收摩托罗拉的组装订单。这次收购共签署两项协议,收购协议签订的同时,还签署了一份长期生产合约,两份合约都规定在90天内完成。
2003年11月8日,富士康又宣布了第三次并购信息:富士康将收购泛宏□集团旗下的网络通信设备生产商国电的所有在外流通股份。两公司确定 2004年3月19日为收购日,收购以换股方式进行,富士康将以台湾鸿海0.672股股票交换1股国电股票,交易总金额约为367亿新台币,大约折合10.8亿美元。
2003年底,郭台铭骄傲地说:“我们是台湾第一家在一年内完成三大洲并购的公司。”
建成大陆三大基地
富士康FIH在上市报告中表明:此次上市计划集资所得,其中16亿港元用于扩大产能,亚洲及欧美各占半;约12亿港元用做偿还贷款,余额则用做一般营运资金及企业用途;16亿港元用于扩展现有深圳、北京、杭州和匈牙利、墨西哥及巴西厂房的现有产能,其中,70%用于购买机器,余下30%用于购买土地。
富士康手机的国际化布局蓝图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2005年1月29日,在FIH股票正式发售之后和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之前,“富士康FIH2004年经验分享暨新年运筹动员大会”在深圳、北京、杭州三地通过电视屏幕同时举行。这实际上是对集团通信产业的一次总结,也是对成功上市的一次庆祝。
各位主管在大会上的报告,让富士康手机的成长历程再一次展现出来。
20世纪90年代末,无线通讯产业狼烟四起。2000年,富士康戴丰树经理和甘克俭、吴高德两位副总受命组成一个小小的团队,开始进军手机产业。
深圳之外,富士康的第一个手机基地建在杭州。1999年,富士康投资组建宏讯电子工业(杭州)有限公司,2000年建成投产,主要业务是为UT斯达康代工小灵通手机。以后逐步发展,员工4 200余人,工程师800余人,产品跨越手机及零组件、模具、机壳、基站、电子软件等多个领域,客户均为各领域之知名企业。在此基础上,又建成现在位于西子湖畔、钱塘江边的富士康科技集团钱塘科技工业园,占地850亩,奠基于2002年3月,是富士康科技集团在全球的第六个生产制造基地。
关于北京基地,富士康的材料介绍:2001年动工、2002年初步建成投产的富士康(北京)科技工业园,是富士康集团全球无线通讯的事业总部,工业园将有效整合集团华南、华东地区的零组件制造能力,提供从关键零组件到系统组装的全方位制造与客户服务。
之所以要建北京基地,是因为从产业布局而言,诺基亚和摩托罗拉最初进入中国,主要布局在北京和天津,在北京建设基地能够最紧密地贴近这两个最大的客户。
但深圳是中国手机品牌和制造的大本营,活力四射,从设计研发到到制造和销售,这个小小城市已经是手机之都,不但占据国内的三分天下,而且在世界手机制造业中也举足轻重。这种产业的动力和基础,也为在深圳扎根的富士康提供了许多机会。因此,富士康的手机基地也是深圳最大。
为建设北京和深圳手机基地立下汗马功劳的是FIH副总甘克俭。
甘克俭1986年加入富士康,先后在台北、昆山、深圳、北京任职,担任过深圳PCE电脑机壳冲压厂厂长、集团工管系统主管和DT(III)产品事业处处长等职。2000年,甘克俭担任MPE产品事业处处长一职,成功地在华南深圳和华北北富厂组建了手机制造团队。同时掌管MPE深圳厂和北京厂的经营,拥有19年制造业从业经历的甘克俭依然显得游刃有余,总能十分出色地完成不断提升的经营目标。
到2002年底,富士康WLBG通讯产品事业群已经拥有MPE、MGE、 MSE、MHZ事业处和冲模厂,结构设计中心,北富、杭州、深圳等制造基地,员工达到万人。MPE做的是公司手机外设订单;MSE是为公司的手机市场开疆拓土;MGE是从笔记本电脑壳,逐步实现产品多元化;宏讯从SMT小灵通手机逐步扩展到无线通讯机构件的制造领域;MHZ则将战略目标放在国内大型手机制造商的代工,矢志成为全中国最大的手机机构件供应商,向客户提供全方位的软硬体工程服务。
布局正威精密
富士康手机产业的突飞猛进,似乎是一夜间崛起的。其实布局手机,富士康也用了十多年的时间,跟电脑一样,也是从小小的连接器开始做起的。在早期的手机事业中,郭台铭的弟弟郭台强是领军人物。1996年,郭台铭就指派郭台强成立正威精密公司,专攻手机连接器。
2001年,富士康收购华升、广宇两家上市电子公司的股份之后,正威精密也于下半年在台湾挂牌上市,富士康的手机产业意图也就被披露出来。
正威精密正式挂牌上市时的公司介绍称,以供应世界知名 3C产业大厂零组件为领导代工厂商。营业产品包括通讯、电脑及消费性电子领域,用于线缆、连接器、电池模组以及电源管理模组。台湾总公司位于土城工业区,负责集团的经营及资讯管理。生产基地设于大陆北中南三地,以天津、昆山、东莞为重心,发展垂直整合之核心技术,并致力于产品研发及创新,品质优良,深获苹果、摩托罗拉、微软、惠普等国际大厂的肯定。销售据点遍布欧美洛杉矶、硅谷、芝加哥、西雅图、芬兰、匈牙利及亚洲日本、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以坚强的行销团队,为客户完整的售后服务。
2001年的时候,通讯产业在台湾电子工业中还是最薄弱的一环,即使是明福、致福这两家号称能生产手机的公司,实际上也仍然停留在手机组装的阶段。不过,由于看好未来网络时代的到来,所有个人电脑均须通过无线传输连接网络,因此,不论是笔记本电脑大厂如致福、宏电,还是周边产品厂商如金宝等,都积极地无线通讯向领域投资。
不过,由于正威精密的深入布局,富士康显得更为自信。郭台铭当时宣 布,富士康早已具备了生产“大哥大”
手机连接器的能力,再加上开模生产手机机壳对拿手好戏是精密塑胶成型技术的富士康来说,也不是什么难事,再加上正威精密的各种模组技术和产品,对量产手机可以说是自信满满,并认为这是富士康在量产网络产品之后,进军通讯产业的新的里程碑。
那么,在富士康FIH迅速成长起来以后,郭台强领导的正威精密状况如何呢?
2002年,正威精密营业额已突破25亿元人民币,并且每年以30%的成长幅度持续成长。
正威精密在天津和昆山的工厂分别称做天津富港和昆山富港。 2005年6月,郭台强在东莞市的一次会议上称:“本人的企业在东莞地区已经有超过4年的投资。4年前从1 000人的规模到今天1.5万人的规模。我们从1 000万美金的投资开始,到现在已经超过3 000万美金的投资。”
2005年10月,正威精密的介绍称,公司员工达到25 000人。2006年底,富士康FIH拥有员工7万人,而正威的人员数量接近FIH的一半,其事业发展的庞大从中可见。
代工两大 手机巨头代工企业很重要的一条规矩是为外包方保密。不过,从富士康 FIH公布的上市公司资料中,人们却可以非常清晰地找到诺基亚和摩托罗拉两家全球排名第一、第二的手机国际巨头的身影。
富士康FIH上市之初,有媒体就分析称:“从富士康公布的数据来看, 2004年前三季度富士康的销售额大幅上升,达20亿美元,尽管销售额同比上升了两倍多,但是净利润率却从12.3%降至6.4%;此外,富士康还存在着过分依赖诺基亚和摩托罗拉两大手机巨头的手机代工业务的问题,2004年前三季度,富士康面向诺基亚和摩托罗拉的销售额占总营业额的89%。”
投行更进一步指出:富士康的两大主要客户为摩托罗拉与诺基亚,两者在全球手机市场占有率分别为15%及30%,两大品牌加上UT斯达康,2004年上半年便占了富士康FIH89%的营业收入。高盛证券在IPO报告中指出,预期摩托罗拉及诺基亚在2005年将分别外包15%及60%的手机生产给富士康。
2006年9月11日,富士康成为香港恒生指数成份股,而联想则被从恒生指数成份股中剔除。自2005年2月上市以来,富士康的市值增长了五倍,超过了联想等公司。
富士康于2005年2月3日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在近一年半的时间里,该公司市值已经由265亿港元增至1 600亿港元(约合206亿美元)。联想市值同期仅增长57%,达到247亿港元。为了削减成本和拉近与高增长市场的距离,诺基亚和摩托罗拉等手机巨头纷纷将生产业务转往亚洲,富士康从而成为它们最重要的供应商之一。与此同时,由于中国PC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联想一直在为提高利润而苦苦挣扎。
摩根大通分析师凯文·张在研究报告中称,到 2007年底,富士康FIH将获得诺基亚和摩托罗拉50%以上的代工订单。2005年,富士康FIH的销售额为63.6亿美元,比2001年的760万美元增长近800倍。2006年上半年,富士康的净利润为3.02亿美元,比2005年同期的1.469亿美元增长一倍。2006财年第一季度,联想的净利润为500万美元,同比下滑89%。
富士康进军手机市场,一开始就把目标锁定在诺基亚和摩托罗拉两大巨头身上。2001年12月1日,接到诺基亚第一个订单:BEETLE。经过半年的攻关努力,2001年5月18日,BEETLE首柜产品顺利出货。5月23日,诺基亚对产品逐一检验后传回消息:产品品质100%合格。从此,诺基亚的订单雪片般飞来。
2003年,富士康收购摩托罗拉的墨西哥工厂,据说签订的代工合同就是每年1 000万台。甚至有人预测,2006年,富士康FIH的销售额会超过100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来自诺基亚和摩托罗拉。
一般情况来说,诺基亚和摩托罗拉都是世界级的大手机公司,是直接的竞争对手,很难做到让两个冤家聚集到一个公司代工制造,因为不仅是竞争的需要,产品保密就是一个难题。但是富士康难能可贵地将两个巨头拉到了一起,都成为自己的代工客户。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成本和质量。从质量的角度来说,可能只有富士康能保证一流的质量;从成本的角度讲,富士康的产品最具竞争力,为了利润,为了竞争力,舍掉富士康是不可能的;还有就是技术,富士康已经不是OEM,也超越了ODM,能为客户提供系统的解决方案,并能帮助客户以最快的速度实现完善的解决方案。
近几年,中国市场明显感觉到诺基亚和摩托罗拉手机的新产品更新换代加快,新产品层出不穷,而且在高档机不断推出的同时,在中低档市场也开始与中国国产品牌拼抢市场,低价机的竞争力已经不弱于国产手机品牌,从而在中国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诺基亚和摩托罗拉的市场攻势依然强劲。这实际上是富士康代工制造带来的变化和竞争力。
揽到思科、华为订单
在通信领域,手机是消费者手中的终端产品,是显性产品,成千上万上亿的人天天接触到,放在包里,揣在兜里,须臾不得离身。还有一种产品是程控交换机等电讯设备,手机、电话等一系列产品产生的信息就是输送到通讯公司的机站进行处理和交换的。富士康在手机领域大肆扩张的同时,在程控交换机等通讯设备方面也大有所获。
在富士康的公司事业群中,我们可以找到CNSBG通讯网络产品事业群,在这个事业群下,有两个事业处:NSD产品事业处和NWE产品事业处。
NSD产品事业处的介绍说:位于深圳市龙华镇富士康科技园区,是全球最大的网络通讯产品制造公司之一。主要从事多模智慧型手机以及路由器、无线网络设备、VOIP电话、STB机顶盒、ADSL、Cable Modem.pWLAN等网络通讯产品的研发、制造与销售。公司以世界级手机及网络设备制造商为重要客户,并且成为客户重要的策略伙伴。公司客户涵盖全球一流网络通讯公司,公司在ADSL、V.90/Wireless Modem及计算机背光模块等ODM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世界第一,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通讯产品制造公司之一。公司走国际化路线,秉持“两地设计、三区制造、全球交货”的发展战略,分别在台湾、香港、深圳、中山、上海、杭州等地及美国与捷克设有研发及生产基地。公司目前拥有上千人的研发团队,专业从事各类网络、光纤、无线通讯产品的软件、硬件研发及测试工作,在多模智慧型手机、VOIP Access Gateway、IP/Cable 机顶盒、Wi-Fi Phone、多功能终端设备等新产品领域具有先进的研发能力。在塑模、成型、压铸技术与进阶供应链专业技术领域具有领先水平。
NWE产品事业处的介绍说:网络产品事业处是富士康企业集团网络系统产品事业群内专门从事网络产品交换机、各类 Server传统通讯与光电通讯交换机等结构件生产的公司。现有员工6 000人左右,主要分布在美国研发中心,中国深圳、杭州。产品主要外销思科、苹果、索尼、摩托罗拉等厂商,内销华为、中兴等厂商。NWE是全球最大的网络产品全方位制造与服务供货商。NWE具有强大的钣金模具开发与制造和金属样品制造的核心技术,拥有优秀的产品开发与工程服务团队、模具(钣金)开发及制造服务团队、自动化与资讯工程服务团队。未来NWE将涉足光电转换模块开发、设计、制造,逐步提升富士康在中国网络设备内销市场的份额及量产能力。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富士康虽然没有产品品牌,但是在网络和通讯设备领域的制造能力不可小视。国际上主要的网络通讯设备商都是它的代工客户。
思科和华为也列在它的客户名单之中,就说明这种强大制造能力的诱惑力。
在通讯产品领域,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饱受“七国八制之乱”,市场几乎被国外巨头垄断分割,制式不同、标准不一、市场混乱,并且价格昂贵。
华为、中兴、巨龙、大唐等中国民族品牌的兴起,逐步逼退国外品牌,而在“巨大中华”的较量中,深圳的华为、中兴又成为国产品牌的中坚品牌。近几年,华为、中兴更是到国际市场上竞争,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再一次与思科、朗讯等国际巨头在国际市场展开正面冲突。思科与华为的专利官司,就是这种竞争的一个表象。
在通讯市场的这种竞争中,科研和新产品开发是非常重要的。华为就是国内最著名的高科技公司,每年都投入数十亿元用于研发。但是在市场竞争中,品质好、性能稳定、价格低廉的产品显得非常关键,而这方面富士康的地位别人无可企及,所以华为、中兴、思科等公司都主动找上门来。
华为与富士康只有一路之隔,站在彼此的厂区,就能看到对方的厂房和办公楼,可谓捷足先登。
思科是在中国市场成长比较快的国际公司,深耕中国市场多年,自然也与富士康相熟,富士康就曾经使用过思科的系统产品,1999年10月,双方就签署了互联网商务应用结盟合作备忘录。多年来双方建立起了非常牢固的关系,富士康制造成为思科世界竞争的利器。
2006年,思科把印度确定为其全球开发路由器、软件及网络管理业务的中心,将在印度南部城市请奈兴建一座制造工厂,并已与富士康建立了生产合作伙伴关系。实际上,思科的所谓工厂,就是富士康的工厂。
郭台铭也许是从隔壁的华为看到了网络通讯设备的巨大市场前景,决定进入这个领域。2003年,富士康在芬兰收购艺模,在墨西哥收购摩托罗拉的工厂,其中也收购了台湾宏□的国电。国电实际上是做网络通讯设备产品的,这次收购就是富士康在这一领域的布局。
2000年,郭台铭制定了一个“凤凰计划”,决定大力投资“光”领域。这一年,富士康在捷克设厂成立光通讯事业单位,开始迈入网络通信。
无论是想要从制造业涉入利润更大的网通领域,还是为了稳定现有客户的订单,富士康都深知自己必须在提高研发能力、开拓产品开发市场方面下足工夫,而最快、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收购一家在这方面具有相当优势的企业。宏□旗下的国以其研发能力强、利润高、产品质量好的特点吸引了郭台铭。早在2002年8月分郭台铭就主动找上宏□,要谈收购国电的事,但是由于在收购价格上分歧严重而最终作罢。然而郭台铭并没有放弃其收购计划:2003年富士康在收购芬兰艺模和墨西哥摩托罗拉工厂的同时,又和宏□又回到了谈判桌上,重新商议收购国电,而这次双方终于达成了通过换股方式、溢价11.88%收购国电的协议。
作为德国戴姆勒奔驰旗下的MBB公司和宏□公司的合资企业,国电成立于1991年,并于1998年从宏基集团中剥离出来,单独在台交所上市。从1998年开始开发ADSL数据机以来,国电一直在通讯产品生产方面有不错的成果,如今已经成为台湾无线通讯的龙头企业。其主要产品包括笔记本电脑相关产品和无线通讯数据机模组等,特别是缆线数据机,在2001~2002年全球市场份额为12%左右,列世界第三位。
富士康收购国电之后,获得了国电出众的研发技术以及成熟的市场和客户资源,大大增强了网络通讯领域的实力。
12亿美元河北廊坊建基地
2005年2月,富士康FIH香港上市以后,富士康在手机领域的攻势势如破竹,冲锋的势头没有丝毫减缓,反而更为猛烈。
2005年6月,外界传出富士康将收购摩托罗拉设在中国天津的手机生产厂。天津工厂是摩托罗拉在亚洲主要的手机生产基地,若此次收购成功,富士康精密可望从摩托罗拉获得更多手机订单。这项收购最后并没有达成,但是富士康旗下的正威精密却收购了摩托罗拉在天津的手机电池厂Neosonic。
据一些机构投资者称,Neosonic天津公司的年销售额近20亿元人民币,如果富士康的移动电话生产量达到5 000万部,预计Neosonic的年销售额将新增25亿人民币。
2006年2月24日,富士康FIH在上市一周年之际,再一次扩大IPO规模到50亿港元,融资额比以前增加25%。高盛和瑞士银行仍然是富士康上市的保荐人,而中国信托综合证券、台湾证券以及中国石化证券等三家台湾投资银行成为富士康上市的联合承销商。
2006年11月21日,一则刊载在香港《明报》上的消息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富士康投资93亿港币在廊坊建立手机及其配件生产基地。”富士康公关部门面对记者的提问表示不愿透露详情,但记者从廊坊招商局得到了确认。“廊坊开发区与富士康科技集团已经签署投资协议书,富士康计划斥资12亿美元在河北廊坊开发一处约为3.6万亩的科技工业园,发展手机及手机配件产业,2007年即可投产。”
中国手机制造有三个产业圈:一是京津圈,是以诺基亚、摩托罗拉、爱立信等国外公司为主的制造圈,发展比较早;二是浙沪圈,部分国内品牌和台湾企业支撑起此地的手机制造;三是深圳圈,集中了国内手机主要品牌,研发、制造、销售配套强劲,近年来吸引三星、飞利浦、诺基亚等国外公司纷纷南下。富士康在深圳产业圈已经建立了强大的基础,河北建厂是要强化在京津圈的地位。特别是,廊坊基地是以手机零组件为主,不但在地理位置上靠近天津和北京的国外手机大公司,而且在产业配套上也弥补了这个产业圈的不足,补上零组件这块短板,强化京津手机圈的竞争力。
全球手机市场代工的趋势越发明显,手机销售价格的不断下滑,导致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公司不断将生产外包,以降低成本。许多企业都看好代工市场。国内大多数手机生产商和设计商都要依赖代工,尤其是二线手机品牌,自己的品牌影响力不足,代工的生产成本往往受制于代工企业。上海等地已经有手机生产企业和设计企业通过富士康进行代工。
中国市场手机品牌格局的改变,使代工企业的地位发生了此消彼长的变化。Strategy Analytics提供的研究报告显示,全球市场上手机的平均售价一直在下跌,2005年进一步下滑到每台138.7美元。就在此时,老对手伟创力和旭电近年的业务增长一直相当缓慢。伟创力、旭电此时正面临着因爱立信、阿尔卡特等老客户的流失而带来的订单流失。摩托罗拉计划将25%的制造订单交给台湾,设计也交给台湾厂商;日本企业习惯用台湾代工;本来少有外包的韩国企业也开始选择代工,2006年下半年LG为了降低成本,把代工交 给了华冠等企业。市场已然打开了一扇窗,如何争夺这扇窗正是对速度的考验。
“不停地赚钱,不停地再投入”正是郭台铭的一贯作风。根据富士康国际的公告,2006年仅富士康在内地新投资总额就达14.2亿美元,在8座城市新建了7家公司,增资了8家公司,不少项目的新增资金远远超过以前的投资总和。近百亿的廊坊基地的建成投产,可能会导致整个手机代工行业的重新洗牌。
手机就像吗啡
富士康在手机领域迅猛扩张,似乎没有停止的一刻。
手机市场有没有如此大的市场空间和产业支撑力?特别是在中国手机市场趋于平稳,国产手机连年不景气的情况下,这种疑问就显得非常必要。
显然,中国市场是近些年手机市场增长最快的国家,几年内,中国手机就普及到家家户户,从城市到农村,特别是年轻人,手机都已经成为必备品。
2006年初,日本有人发表文章称,中国手机普及率超过日本。据中国信息产业部的调查,中国有4.5亿台手机和中国版PHS机在使用。另外,每100人中就有28人在使用手机。虽然这个数字还没有达到中国总人口的1/3,但是已经是很惊人的数字了。
中国是个收入差距比较大的国家,有个说在城市的街道上,100米以内肯定可以找出收入相差100倍的两个人。在这个平均月收入800元人民币的国家,最低也要 800元的手机和最低也要300元的PHS机,对于普通日本人来说,感觉就像要花上30万日元去购买一台手机;即使这样还能有这样的普及率,真是令人惊讶。看来说中国人对手机的依赖在日本人之上似乎是没有错的。
对于中国城市中的年轻一代来说,因为要跟朋友进行交流,因此手机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一点上和日本很相似。而且因为独生子女政策,家庭很难对备受溺爱的孩子提出的这个要求提出反对,因此即使是价格高昂的手机也能够销售得很好,不过这对于月收入在200元左右的农村家庭来说就有点不可思议。
商务人士,因为工作的需要都会购买手机,经济比较宽裕、利用手机结合PC上网的用户也是比较多的。在中国著名的搜索引擎“百度”上,按照关键字搜索的排名中,手机排在MP3播放器、数码相机、PC等产品之前居第一位。看来中国网民最感兴趣的数码产品,就是手机了。
目前的中国约有1亿左右的网民,这个数字虽然已经十分巨大,但是如果你听到中国手机用户已经达到3.5亿的数字会更吃惊。虽然可能有一个人登记复数号码的情况,但是也会超出前者数字一半以上,这些人中,包括40岁以上对于PC和网络兴趣不大的用户,以及把手机视为珍贵财物的低收入阶层。
日本人甚至在中国城市的墙壁上发现了中国手机成长的秘密既然很多人收入那么低,为什么还非要用手机呢?这个问题能在很多城市的墙壁上所书写的电话号码中找到解答。无论在内陆地区还是在沿海地区,在城市中工作总会比在农村工作能挣到钱。从农村出来的很多人,既没有学历,也没有人际关系,来到非自己户口所在地的城市生存,他们不容易找到工作,很多出来打工的劳动者所能利用的最大武器就是体力。接受附近人的委托用自行车运送货物、在建筑工地劳动、自己做小生意、伪造各种证件(身份证、学生证、工作证、户口等所有能见到的证件),为了能生存,很多种职业都有人在从事。为了得到工作就必须让附近的人们能够找到自己,因此在很多墙壁上,劳动者用很大的字体写上自己的手机号码。如果没有这唯一的联络方式就无法得到工作,自然也就无法生存。因此为了生存下去,竭尽全力也要购买手机也就可以理解了。
当然,专家的眼光更深入一步。中国13亿人口是一个庞大的市场。通讯对内地特别重要,主要原因在于内地幅员辽阔,最快速而且效率最明显的基础建设不是公路,而是基地台。“通讯是覆盖率增长最快的工程,特别是在山多、水深、气候复杂的内地更是如此。”这是花旗美邦银行首席分析师杨可由的观点。
目前内地手机市场其实还在发展阶段,一个是硬件发展,另一个是服务。所谓服务,是指目前内地的电话费还很贵,而且是双向收费,主要是盖基地台大量投入了资本,用户却没有迅速增长,但如果基本建设逐步完成,未来电话费会大幅降低。基本建设完成后,海外电信公司及卫星系统相继建立,会进入“单向收费”时代,未来手机“换机率”还会更高,有的外资分析机构甚至估计,中国交换机市场将占全球市场的40%。
郭台铭对手机市场显得更有信心。他说:“今天大家说手机不再成长, 数量不再成长,我认为这是一个暂时的现象。因为,现在中国大陆还有很多人没有手机。将来,手机就像吗啡一样,用上了就不能没有。所以手机的发展还处在青年时期,还没到壮年时期,更别说步入了老年的衰退期。
手机没有成长,是因为内容不够。现在因为整个3G内容没有成长,所以厂商回过头来促销低价手机。低价手机是量的成长,但3G是质的成长。现在是两个并行线,分头成长,但总有一天会合并。所以,不管看任何问题,你都要观察细微,洞穿未来。假如观察不够细微,你就不能洞察未来。”
跨过喜马拉雅山
在中国市场之外,富士康在印度找到了新的疆域,喜马拉雅山雪山之南的神秘国度,再一次让郭台铭跃跃欲试。
2005年下半年,郭台铭两次来到印度。客户告诉他,印度市场已经迎来大发展的机遇,机会不能错过。第一次,郭台铭试水考察投资环境,第二次就开始为设厂选址了。
清奈,就这样被郭台铭划入了富士康的版图。
清奈,对大多数富士康员工,甚至国人来说都是十分陌生的名字。清奈是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首府,是印度第四大城市,也是印度南部的港口城市。它还是印度第二大资讯科技城市,仅次于位居首位的班加罗尔。清奈拥有四通八达的航空和通往印度各地的高速公路网络,并且拥有众多英语良好的熟练工人。这些因素使国际投资者十分看好清奈的发展潜力,纷纷投资汽车、电讯和资讯科技业。
被郭台铭看中派往印度的先遣军就是戴丰树领导的FIH产品事业群。作为集团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事业体,FIH拥有在欧洲的匈牙利、美洲的巴西、墨西哥投资设厂的成熟经验。接到命令后,FIH上下紧锣密鼓地展开行动,派出以张高郎经理为首的团队进驻印度,进行前期筹备工作,FIH龙华厂各生产单位遴选管理和技术的精兵强将派驻印度支援。周边事业单位在设备安装调试、人事、训练、招募规章制度和程序文件的修订翻译等方面也成立专案小组,专责应对印度设厂的需求。
到2006年6月,FIH印度厂承租了两层厂房,使用面积约1万平方米,安装调试了一条成型生产线、10条组装线,已完全具备了生产能力。接下来就是通过客户的稽核,下半年已经开工生产。
为什么要以FIH事业群的人作为进军印度的先头部队?因为郭台铭认为,印度手机市场预计会超越中国大陆。
郭台铭第一次考察后就说,所有电子产品中,手机无疑是注目的焦点。印度是全球各主要移动通信市场中成长最快的国家,每月新增用户达 250万户。随着印度国营电信将触角伸向乡村地区,手机用户的增长将会节节高升。
根据IN-STAT的统计调查,印度手机用户2005年接近1亿人;另一家知名市场调查公司Gartner也说,印度消费者对于40美元以下的手机接受度颇高。 2005年印度售出了约3 400万部手机,比2004年增长62%,到2009年,印度手机的销售量预计将正式超越中国大陆,达到 1.39亿部。由于印度手机市场需求旺盛,Gartner认为,在印度政府政策鼓励、手机资费不断下降,以及无线网络快速普及的情况下,印度手机产业将迎来高速成长期。
为了争夺印度的手机市场,全球几大知名的手机企业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继诺基亚、三星电子等手机大厂纷纷将印度列为研发、生产中心之后,摩托罗拉、索尼爱立信、阿尔卡特也都表示,印度已成为下一波企业投资的重点。可以预料的是,随着全球几大手机巨头纷至沓来,印度已成为手机大厂的兵家必争之地。
当然,富士康布局印度,除手机产业之外,其他产业也将大举征伐。印度出色的IC设计工业和软件业,都被国际公司看中。而富士康看中的还有印度蓄势待发的IT制造业。
与中国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电子产业已经形成产业集群的情况不同,印度工厂制造业仍然显得零落分散,远未形成气候。但印度引而未发的爆发力却让人不敢对其小觑。就像十几年前的中国一样,谁会料到今天会生产全球 1/3以上的电脑产品呢?
印度电脑制造商协会分析指出,强大的内需潜力将促进印度制造业的发展,PC、手机市场将达到一定的规模。印度官方对制造业的扶持不遗余力。印度国家制造业竞争力委员会在2005年发布了《印度制造业国家策略白皮书》,其中明确提到印度“欲与中国竞争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地位”,具体措施包括把制成品的税率从30%降至15%,以刺激消费,此外,还削减进口关税、改善交通状况。在制造业上市公司方面,也逐步让此类公司“完全拥有管理 和商业的自主权”,并表示在未来5~10年内,将努力使制造业出口增长至 1 500亿~2 000亿美元的规模。
在印度近几年逐渐崛起成为中国之外的另一个世界性制造基地时,这个位于南亚次大陆的国家似乎有意识地将核心竞争力和中国区别开来。尽管劳动力资源几乎和中国一样丰富,劳动力价格和原材料成本几乎和中国一样便宜——印度有1亿多的劳动力人口,在软件外包业、钢铁行业、汽车零配件行业等领域中,人员成本只相当于美国的25%左右,中国也在20%~30%之间——但是无论跨国公司,还是本土企业,更加看中印度制造业强调服务、突出科技含量、定制化生产的特点。不同于中国制造,服务在印度制造业发展中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
因此,郭台铭认为,尽管印度在IT产业发展上还存在许多不和谐之处,但“大象开始跳舞”已是不争的事实,富士康应该踏着经济持续多年以8%的速度增长的欢快节奏,与这头大象的IT舞步一起蹁跹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