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装配网

简简单单的经典手机怀旧系列,看看有你用过的手机吗?

 人阅读 | 作者xiaofeng | 时间:2023-06-23 23:57

你有多久没更换过手机了?自从手机进入全面屏时代,还有什么功能是可以激发你购买欲望的?你是否觉得千篇一律的手机让人审美疲劳?

相信至少95年之前生人的朋友们记忆中,手机绝不仅是如今外在差别只能体现在挖孔的位置、摄像头的布局和后盖材质与颜色上的样子,而应该是下面这样:

这三台手机都来自iPhone诞生前一年的2006年,分别是诺基亚的N73,摩托罗拉的K3和索尼爱立信的w850,具备各具特点的形态和色彩是前智能时代手机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

现在是2022年七月,距离1987年十一月中国大陆第一台大哥大入网已经过去近35年,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持续地推动着“移动通信设备”不断攻城略地,在一路消灭了固定电话、Mp3/4、便携数码相机,侵占了电视、电脑、游戏机的大片领土,终于成为统一霸主的今天,手机却突然变得无聊无趣了。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本文暂时不表,今天只想简单和大家回顾一下,如今高度同质化的手机,在其精彩纷呈的“进化”过程中经历过哪些精彩的时刻。

前言稍多,让我们赶紧进入正题,就从大哥大开始。(防杠声明,本文仅以作者个人认知列举手机发展过程中的部分部分标志性时刻、品牌和型号,欢迎补充讨论)。

【第一部分】 开天辟地的80、90年代,摩托罗拉的峥嵘岁月

首先,手机进化史的第一篇章一定是属于摩托罗拉的,前文提到的1987年十一月入网的第一台设备就是摩托罗拉的大哥大。从大哥大到二哥大,再加上此前的传呼机,摩托罗拉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就是移动通信的代名词。

在90年代,大哥大造就了不少影视作品中的经典画面,原因之一应该就是这玩意儿的块头确实是藏不住,几乎只能握在手上。而后来逐渐小巧的二哥大在代替了大哥大的地位之后,出镜率就明显变低了。在一样的配色、一样的“设计语言“,一样简单的显示方式(你甚至不能称它为一块屏幕)之外,我们还是能看到手机迅速小型化和轻量化的趋势的,而这一趋势也将始终贯穿之后近二十年的发展始终,直到iPhone和安卓问世之后而终止,再到三星note系列引领到反向的趋势,后文再表。

因为当时的网络是模拟信号,通信质量极差,所以即便身形庞大,但还是需要对着送话器扯嗓子以确保对方可以听清。对当时的大佬来说,大声讲话除了让整条街知道自己有一台大哥大的作用之外,也可能真的是因为电话对面听不清楚。

就大哥大而言型号其实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不管是功能还是外观,不同型号之间的差异微乎其微,这里就举一个比较好记的型号:8800x,它是1988年上市。对应一个同样好记的二哥大型号9900x,是在1993年上市,这两位大佬的体重分别达到了:531.4克和242.3克,名副其实的居家防身利器。

可以说摩托罗拉大哥大和二哥大的形象贯穿了几乎整个90年代,直到1999年一位挑战者诞生:诺基亚3210。当然在3210上市之前的一年诺基亚就已经凭借5110及其搭载的贪吃蛇小游戏初步奠定了江湖地位,但相比之下,显然是在此后爆卖1.5亿台的3210更具有标志性意义,它的诞生宣告了第二位武林盟主的时代正式开启。

有趣的是同样在1999年,摩托罗拉也有一台非常有代表性的手机问世,308c,中文昵称掌中宝。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来,相比它的两位大哥,308c无论是体积还是重量都有了更长足的进步,确实可达到“尽在掌握”的程度。在今天看来,308c的电池安装方式非常有趣,它竟然是安装在手机前盖上的。同时308c也继承了大哥大时代电池也需要承担一部分机壳的设计思路。

虽然机身体积重量甚至使用方式都有很大的差别,但是从8800x,9900x到302c我们都能看出来风格的延续,比如标志性的黑色塑料机身,小小的屏幕,尽可能保证听筒靠近耳朵、送话器靠近嘴巴的机身形态设计,无不透露着作为那个时代行业标杆对于手机的理解——用来打电话,要能听得清楚,要能让对方听得清楚,这是一种追求,同样也是一种偏执。而故事后续的发展我们也知道了,诺基亚率先为手机带来了娱乐属性,凭借产品理解的领先,一举替代了摩托罗拉的地位。而在十年之后诺基亚又因为偏执丧失了发展的机遇,当然这就是后话了。

不管怎么说,1999年两台代表性的手机基本定义了下一个10年手机形态三大流派中的两个——即直板和翻盖,而第三大流派滑盖的现代鼻祖西门子SL1088同样是在该年问世,甚至它还是第一款量产的彩屏手机,不得不说,世纪末的1999真是个神奇的年份。

【第二部分】 新神降临,诺基亚称霸的世纪初大战

进入新千年,手机迎来了第一次爆发式的繁荣,国际品牌如诺基亚、摩托罗拉、索尼爱立信、飞利浦、阿尔卡特、三星、LG、松下等,国内品牌如波导、TCL、夏新、海尔、康佳等,要么雄踞市场一方长盛不衰,要么你方唱罢我登场,给市场带来了无尽的活力。

不管各家厂商如何创新,但在市场霸主诺基亚的引领下,有一个主题是永远不会不会变的,那就是结实,结实,还是TMD结实,诺基亚在2000年推出的3310和3210一起,长期作为各种恶搞诺基亚结实的素材而广为流传,它两加起来累计卖出了近3亿部,可见当时的市场和用户对诺基亚的产品理解是绝对认同的。

在此基础上诺基亚乘胜追击,接连推出数款搭载S40和S60 GUI的经典机型,并逐渐在系统工具预装、音视频格式支持、数码拍摄、网络访问等应用方面迅速完善起来,短短数年,手机就已经具备了成为全能移动平台的各项条件。这一时期诺基亚的经典机型数量太过于爆炸,属于开创性、口碑、销量三开花,为了不让文章看起来像诺基亚辉煌简史这里就只列举两个极具代表性的:7610和1110。

2004年3月,诺基亚7610在德国发布,此时距离2000年旗舰机型3310发布仅过去三年半,诺基亚就带着自家手机从基本只能电话短信砸核桃的“石器时代”,大踏步来到了多媒体时代。7610配备了65536色分辨率176×208的TFT彩色显示屏,一颗100万像素摄像头,并支持WAV和MP3等格式铃声,同时搭载的塞班7.0 S60系统使其具备良好的应用扩展性。当然如此豪华的配置并不是7610在国人心中占据一席之地的核心因素,因为即时有了摄像头,能听音乐,甚至还能上网,但手机在大多数人手中的作用仍然是电话短信砸核桃。而让7610成为经典的毫无疑问是成龙和新警察故事。

7610独特的非对称柳叶造型,镜面雕花的背壳,红白拼色的机身纹路,令其辨识度爆表,在影片中的表现就好像异世界科技一样耀眼,就算只用它来砸核桃。。。那也一定是科技感的核桃。总之7610就这么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第一代街机机皇。诺基亚7610到底有多经典,即使在进入2020年代的今天,还有人在通过为它招魂来骗流量。这个YY出来的7610 5G,你觉得怎么样?

诺基亚7610在大陆上市的市场定价高达5400元,要知道那可是200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区区五千七,相当于购买一部手机需要花掉一年的收入,而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51万,iPhone 13 Pro Max的中间配置约1万元,对中国人来说7610相当于比iPhone 13 Pro Max贵3.5倍左右,那个时代的中国人在买“大件”方面总是能表现出惊人的购买力。

同样就像苹果已经靠高端机赚麻了,但还是不忘推出平价机型来服(赚)务(取)更(穷)多(鬼)用(的)户(钱)。诺基亚在2004年3月推出全能机皇7610的情况下,一年后的2005年6月又推出了1100这种单色屏“返祖”机。不过与苹果不同的是,对诺基亚来说7610可能更像是秀肌肉,而1100才是初心,对于更广大用来说来说,多花数倍的钱获得一堆并不怎么会用到的功能和科技感还是太奢侈了些。毕竟最核心的功能还是电话短信砸核桃嘛。诺基亚1100也成为了历史上唯一单一销量超过2亿部的手机,说它为移动通信人口的普及做了巨大贡献也毫不为过。

在诺基亚疯狂开疆拓土的00年代头几年,曾经的一哥摩托罗拉还在热衷于给掌中宝系列做各种小幅的优化升级———就像他们曾经在大哥大和二哥大身上做的事情一样。一直到连诺基亚的尾灯都看不见,MOTO才终于大梦初醒,在2004年9月推出了自我的颠覆之作V3。

凭借剑走偏锋的超薄翻盖设计,MOTO总算在即将要掉队的时候杀出了一跳血路,拉丝金属外壳,超薄机身,尽管30万的摄像头在当时都已经不够看了,但是利用上盖副屏自拍却成为了它的独门绝技,可以说V3展示的就是MOTO创新的气质的魄力,也是V3自我颠覆的成功让MOTO跟上了时代,没有像10年后的诺基亚一样被掩埋在时代的尘埃中。这样的气质似乎也伴随了MOTO许多年,在每个时代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口碑和销量还不错的产品推出,每次你以为它掉队了,它会用产品告诉你:爷还在。

在国际厂商如同武林高手般内修真气、外练招式的同时,国内也涌现出一众品牌争夺市场,但彼时因为技术实力差距太大,国内品牌只能像少林寺的小和尚一样简单学学腿脚,下山靠自吹自擂混口饭吃,所谓“贸工技”对当时的中国企业而言确实是更普遍的选择。而说这其中的佼佼者(自然不是指技术,而是营销)你会想到谁,我想多半会是波导。在2000年春节前后,忽如一夜春风的“手机中的战斗机”响遍全国大街小巷,甚至直到2007年还能成为春晚小品中全国人民都能听懂的一个“爆梗”,传播度有多惊人就自不必多说了。

但营销和产品力严重不匹配的尴尬就体现在,你知道有一个品牌叫波导,但是你能想起它某一款型号的手机吗,好像是很难的,在波导所推出林林总总的产品中,相对知名度较高的应该是2002年上市的s2000和2003年推出的女人星F1。没有核心技术,只能靠外观设计和低价策略寻找错位竞争的空间,国产手机经历了相当长时间艰难求生的阶段。

时间来到2004年,在经历了新世纪前几年的飞速发展之后,手机作为一个便携设备已经初步具备了与现在相匹配的地位:首先它可以砸开核桃之后还能照常使用,其次它通话清晰、打字顺畅,除此之外它可以听音乐、拍照片,可装电子词典,可以玩游戏甚至可选择的Java游戏还不少,可以上网甚至可以聊QQ。当每家手机厂商具备的基础能力差不多的时候,便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垂直发展,就是突出手机的某一特质,主打细分人群。于是手机纷纷冠上了各种定语,如音乐手机、拍照手机、游戏手机、商务手机等。

【第三部分】 音乐、拍照、游戏手机各领风骚

说起音乐和拍照,终于可以轮到索尼爱立信发言了。2001年索尼和爱立信分别出资50%成立了索尼爱立信,这一组合可以说是相当地取长补短。看上去行业在很早就相信手机终将成为一个综合多媒体平台,因此索尼和爱立信才分别拿出自己在通信和多媒体方面的看家本事,合资成立了索爱。在经历了数年不温不火的发展之后,索爱终于乘着手机娱乐化进阶的东风腾空而起了。2005年,索爱推出了W800和K750两款手机,分别代表了音乐和拍照两个核心需求。

从软硬件来看二者其实是同一款手机,同样是200万像素摄像头配备虚按快门对焦,只不过主打拍照的K750后盖设计更接近数码相机,支持同样的音乐格式,只不过W800带Walkman播放器并标配入耳式耳机和500MB记忆棒。凭借“清晰”的定位和索尼在年轻人群中的品牌影响力,这两款手机同时受到了广泛的市场认可和不俗的销量。在同一时期其他厂商普遍也有主打拍照或音乐的手机问世,但毕竟不及索尼Walkman和Cybershot的积累。

不过说起来有趣,索爱大大方方在W800身上用了Walkman的品牌,却没有给K750配备Cybershot的名头,而是在1年后K800达到320万像素的时候才第一次在手机上使用。可能索尼当年觉得手机的音乐播放已经很能打了,但是拍照相比数码相机还是有“亿点点”的差距。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在那之后的几年间,MP3和MP4就基本上被手机消灭了,而拍照到底是用手机好还是用相机好的争论则一直持续到了现在,当然这里说的“好”并不单指成像效果,也包括便携性和易用性等方面。

提到手机功能垂直细分的代表机型,有一个名字是一定不得不提的,依然来自于诺基亚,N-Gage QD。2004年是掌上游戏机历史上最热闹的一年,没有之一。在Game Boy家族掌机驰骋市场15年之后,任天堂终于在2004年推出了其第三代掌机平台NDS,而同年在家用机市场杀疯了的索尼也携PS之威名推出了自己的掌机PSP,这也是掌机史上唯一有可能挑战任天堂霸主地位的产品,在随后的数年间二者激烈的竞争最终以PSP虽败犹荣收官。这是另外一个故事,但因这个故事受伤的却是另一个名字,就是刚才提到的N-Gage QD。

如果不是遇到两个神仙打架,作为挑战者的QD大概率是能获得更大成就的。QD上市于2004年的3月,当时掌上游戏机市场还处于GBA统治之下,显然GBA对于N-gage的设计是存在一定指导意义的,这一点仅看二者的机身对比便能略窥一二。尴尬的是N-Gage QD实际是在对标着二代掌机做产品,但在推出之后却要和三代掌机打擂台,面对NDS丰富的玩法和PSP强悍的性能,其结果自然可想而知了。当然绝不能因此就否定N-gage QD的价值,甚至称之为失败,这是非常有创建型的尝试,是诺基亚作为市场霸主仍然在不断探索边界的体现。但N-gage QD终究是生不逢时,多年后当我们提起它,还是一个能玩很多游戏的手机而不是一台游戏掌机,这显然不是诺基亚想要的结果。

尽管当时手机在游戏方向的尝试算不上成功,但是音乐和拍照绝对是闯出了一片天的,在2010年代中期到末期的几年中,拍照手机和音乐手机都已经卷飞了。拍照手机这边传感器像素不断提升,镜头模组越来越大,外观越来越像数码相机甚至DV,有数码相机产品线的厂商纷纷在手机上用上了自家的影像品牌,没有影响品牌的则是找来老牌光学厂做认证背书,内卷程度丝毫不亚于今天的安卓阵营。

其中的佼佼者包括:文章开头提到的N93,320万像素蔡司认证镜头,双向翻盖可以手持当DV使用;刚才提到的K800,320万像素,Cyber-shot软件支持,机械镜头盖开盖即拍;三星D908,这是本文第一次出现的三星手机,300万像素;还有当年绝对的拍照王者但是未在中国大陆上市发售的夏普V903,搭载320万像素CCD传感器和2倍光学变焦,对焦速度和成像素质都远超当时的竞品,只不过当时在国内比较少有人可以用到。

音乐手机这边,因为当时绝大部分消费者对音质并不敏感(可能现在也是如此),除了索爱坐拥Walkman品牌得天独厚的优势之外,大部分厂商主要在卷存储、外观设计和营销,如诺基亚n91是截至目前仍是唯一搭载机械硬盘的手机,有4G和8G两个版本;摩托罗拉E2不仅找来周杰伦代言,甚至还推出“杰伦橙”配色作为市场卖点;索爱把音乐手机概念贯彻到智能系统的机型W950。

【第四部分】 为男性设计的商务机,为女性设计的颜值机

做垂直和细分,娱乐是一个方向,那商务和效率自然也是一个方向,进一步又可以划分为强调外观、设计和定价的气质流和配备全键盘、触控笔、办公软件的效率流。二者互相渗透补充,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的商务手机领域。前者的极端个例当然是威图Vertu,但作为奢侈品的它显然没有什么代表性,就不重点介绍了。

除此之外在大众消费品牌中称得上奢华手机一定有MOTO的AURA R1的一席之地,这款手机在2008年上市,定价高达惊人的1.6万。但从产品层面来看这个价格其实并不离谱,它拥有当时独一无二的圆形屏幕,外屏为蓝宝石材质,机身大量使用带有精美化学刻蚀花纹的不锈钢,钢材都能用出花,小米看了直呼内行。虽然MOTO自己给AURA R1定义为时尚手机,但是端庄大气且个性十足的外观设计,以及高昂的定价使其备受商务人士的推崇。

相比于气质流,效率流则更加百花齐放一些。但尽管各大主流厂商都有布局,有影响力的手机型号却并不算多,如上文提到索爱W950的兄弟型号M608,诺基亚E71,摩托罗拉Q,这个赛道不太成功的原因归结起来无非两点,一是当时的国人并没有很强的线上办公需求,二是受限于网络、硬件性能、软件易用性,这些所谓的商务手机并不能真正帮助用户解决什么问题,所以相应的产品在市场遇冷也就不难理解了。

这里既然聊到商务商务手机了,那么有两个名字一定是绕不过去的:windows mobile,以及多普达/HTC,在00年代末到10年代初的风云际会中,这两个名字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稍后再详细展开。

最后在这个时代不得不提的一个名词是“女性手机”,在研发能力和核心技术不占优的情况下,国产手机不约而同地打起外观设计的牌,目标用户也就自然而然定位到了都市女性身上。把这一概念用到极致是朵唯,甚至可能是唯一把“女性”二字写到品牌名中的厂商(未具体考证,这里不深究),但朵唯成立的时间是2009年,首发三款手机上市的时间都已经来到了2009年6月,算是侏罗纪晚期的恐龙了,赶了一个功能手机时代的大晚集,最终尽管营销做得轰轰烈烈,但实在没留下什么经典的产品让人追忆。

相比之下,深挖外观设计和目标用户营销,同时具有不错产品力的LG KG90才算是这个方向的集大成者,它上市于2006年4月,不仅“I chocolate you”的广告语极其深入人心,同时运用电容式触控达到的“一碰你就脸红”的效果让它看起来有超过同时期产品的科技美感。KG90的成功奠定了LG在今后多年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并且始终秉持着为产品引入创新点的习惯,直到手机业务正式关停之前还是如此,偏执,但很有趣。

另外我认为这里有必要提一下夏普的SH9020,它上市于2008年,华丽的大翻盖加鲨鱼屏,这在当时的国内市场基本是外星来客般的存在。但最让SH9020火出圈的时刻还是2010年春节联欢晚会,被第一代带货女王——“郭嫂”牛莉完全带火,成为唯一可以被称为“女性手机“机皇的经典。

其实在功能机发展十年中,日系手机经历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发展路径,就像澳洲大陆经历的生物进化一样另类,这其中的故事也是尤为精彩,且完全是另一种风格,但是限于今日的篇幅和主题,就只能来日再表啦。

功能机在经历了近10年的蓬勃发展之后,终于在2007年苹果春季发布会之后快速走向了历史舞台的边缘。

【第五部分】 点燃智能时代的烽火,iPhone开启的群雄逐鹿

其实在iPhone问世前的很长时间里,功能机和智能机的边界都非常模糊,比如诺基亚大部分机型搭载的塞班S60平台在当时普遍被称为智能平台,但从结果来看它们只是硬件架构“智能“了,使用上却完全没有智能。

尽管当时市场上的几乎所有主流玩家都在布局所谓的智能机,仿佛冥冥中听到了来自智能时代的呼唤一般,但又几乎全都像诺基亚一样不得要领,塞班、linux、黑莓等传统移动平台始终被旧的系统逻辑和交互方式所局限,踌躇满志的windows则是甩不掉桌面端的惯性思维,所以在此之前所谓的智能手机始终不成气候,其中诺基亚的N系列,摩托罗拉的A1200,索爱的M600,黑莓8700,多普达838等等,经典机型不少,但最终没有人能够引领时代。

iPhone的iOS系统凭借领先的用户理解率先打破了智能手机发展的桎梏,引领整个行业大踏步走进智能时代,众多传统手机厂商在两到三年之后才缓缓睁开眼睛,而时代的列车早已经疾驰而过了,幸运者如HTC和三星识时务地搭上了安卓的快车率先起飞,平庸者如MOTO和索爱搭上末班车得以续命,而功能机时代的霸主诺基亚则因为早期的傲慢、中期的徘徊、末期又遭队友背刺而最终被时代抛弃。

乔布斯为手机行业推开一扇窗,智能时代的光才照了进来,于是就有了众多的追光者。首当其冲的当然是安卓了,安卓手机的设计初衷是为了建立一个开放的平台联盟,所以自然并没有过多从用户的角度去考虑交互变革带来的应用性提升,现在众多的迹象和证据可以表明安卓早期做了一个极其原始的系统版本,相比WindowsMoblie和塞班几乎没有太明显的体验优势,而在看到iOS之后才如梦初醒般推翻了原来的交互层设计,终于在iPhone推出一年半之后的2018年10月才和HTC合作推出第一款安卓机G1 DREAM,格局打开了,梦就开始了。

另一位追光者的名字叫微软,(说起来有趣,这位在桌面平台开天辟地呼风唤雨的大佬,在智能手机行业却始终像牙牙学语的幼童),从2000年到2010年,微软做了10年windows mobile系统,版本号都已经来到了6.5,却没能在行业激起太多波澜。微软直到2010年才彻底放弃windows mobile系统,推出了完全基于触屏交互的新系统WindowsPhone7,开创性地metro界面使其展示布局、点击、查找的效率甚至要超过iOS和安卓的图标式界面,加上封闭系统换来的流畅性也足以秒杀安卓。诺基亚顺势推出的Lumia800可以说是WP7系统最经典的机型了。

WM6.5和WP7系统最具代表性的设备首推HTC HD2,它推出的时间是在2009年,是HTC为WM6.5系统推出的机皇定位堆料王,按照正常的逻辑,出生一年之后WM系统停止营运,这娃虽然出身尊贵但是很快就变得有妈没爹,按说应该长不大了。但谁能想到它竟然能凭借自身天赋异禀和民间大神的努力逆天改命,HD2在今后的几年间先后支持了刷到WP7、WP8、安卓4.1和4.2、Firefox OS等系统,更离谱的是它还可以运行win95、乌班图、win8RT等桌面系统,既然爹没了,那就“人尽可爹”,整个可以说是手机界的小吕布。硬件堆料、软件兼容性无敌,一代神机无疑。

在智能手机市场初期争霸中诺基亚其实也不能算是完全被动挨打没有还手之力,毕竟在塞班系统有多年的积累,而且诺基亚的偏见源于iPhone不够结实而非不认可iOS的触控交互。尽管姗姗来迟,诺基亚还是在2010年和2011年分别推出了搭载Symbian^3的N8和搭载MeeGo的N9,也取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响。

但时间毕竟已经来到了2011年,诺基亚需要面对的竞争对手已经是iPhone4和HTC G11 Incredible S这样的产品了,此时的N9显然是没有最够竞争力的,如果诺基亚能早两年到三年推出N9和MeeGo的组合,现在的市场或许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之后诺基亚因为某些原因全面转投WP8阵营,但最终的结果竟然是阵营一起消失了,实在是令人唏嘘。

除此之外,黑莓和Palm这两家老牌移动智能设备厂商也象征性地参与了一下新智能时代的角逐,黑莓2010年推出的9780搭载了最新的BlackBerry OS 6,产品外观、硬件配置、系统易用性都不错,且水货价格实在,在国内有非常多的拥趸。

Palms则是在2009年推出了自家的触屏+滑盖全键盘设备Palm Pre,搭载全新设计的Palm Web OS,尽管Palm Pre系列在国内的影响力甚微,但是它的一些超前意识的设计对行业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最具标志性的是被称为“点金石”的磁吸充电和系统的手势交互,磁吸充电再多年后被苹果拾起,而手势交互的设计思路日后在魅族的Flyme系统上继续发扬光大,成为了魅族的一个标志,但是Palm的WebOS却在经历了短短四五年之后就从历史的舞台上消失了。

2010年前后这段时间的智能手机市场,讲起故事来是很热闹,但不管是当做春秋战国还是三足鼎立来看,其实都没有能够持续太久,在2013年的第四季度,安卓和iOS就已经联手拿下了全球智能机市场的95.7%。至少在这一个世代,将不再有其他厂商的机会。

【第六部分】 iPhone和安卓,各自精彩

尽管系统进入了恒久的南北朝并立,但是设备厂商间的竞争却异常刺激,其后十年间的故事和经典的机型太过于丰富多彩,限于篇幅这里肯定要做大量的精简,只选出作者认为最具有标志性的一些设备,且同一品牌不会出现太多机型,如果有兴趣可以关注我,后续会针对不同时期和不同类型的手机做更详尽的考古和介绍。

在作者看来,苹果最具代表性的手机是四款,分别是2007年的初代iPhone,2011年的iPhone4,2014年的iPhon6,2017年的iPhoneX,初代iPhone自不必说,iPhone4算是封神之作,也是iPhone在国内的普及之作,更是乔老爷第N次和最后一次封神。从iPhone6开始,库克带领的苹果开始变得平庸,但是也开始更加贴近用户和市场,开始倾听来自“凡间”的声音,iPhoneX则是iPhone在失去乔布斯之后最后一次引领行业潮流,其基础设计语言一直延续到现在,时隔五年,不知今年苹果是不是还能够为行业和用户带来一次惊喜。

而安卓这边可聊的就太多了,光是品牌就能说出10个以上值得介绍的:HTC,三星,摩托罗拉,索爱(又是这两兄弟)以及后续的索尼,LG,小米,魅族,华为,VIVO,OPPO等等。

HTC在安卓阵营早期攻城略地的过程中可谓是首功之臣,从2008年开山之作G1,到2011年的G22,HTC像下崽一样3年推出了22款风格各异的设备。早期的G1到G3,HTC利用平衡球小游戏,把陀螺仪这样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内置硬件让用户通过交互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也算是给后续安卓设备卷I/O和传感器配置立了一个基调。

另外标志性的日历和天气小组件构成了用户对安卓手机视觉上的第一印象。在中间的G10,HTC进一步优化了自家的Sence UI,在G16的时候尝试推直板全键盘,到了G18的时候HTC和beats合作开始尝试主推音乐场景。可以说这期间HTC的产品力和审美情趣都是在线的,但不知道是因为这一时期的高产耗尽了HTC的创造力,还是太过于迷信前期抢跑的优势,在2012年推出one x(也是事实上的G23)之后就肉眼可见地走向了下坡路,随着三星和国产手机的快速崛起,纵使是安卓阵营的排头兵,HTC最终也只能黯然退场。

摩托罗拉也和HTC一样,在安卓早期的势头很猛但随着竞争加剧又很快掉队了。MOTO第一台标志性的安卓机是大陆行货型号为XT702的里程碑,它采用了侧滑全键盘的设计,滑轨的机械感很强,机身多处金属用料使其整体看上去华丽又硬朗,具有极其鲜明的商务风格,推出之后在全世界范围备受好评。而既被冠以Milestone之名,可见对它寄予厚望的同时,MOTO对于已经到来的新时代与新挑战一定是踌躇满志的。

携里程碑大获成功的胜利之势,MOTO在2010年底推出了另外一款有代表性意义的手机,被国内用户称为戴妃的ME525 Defy。ME525最突出的特性和卖点是“三防”,虽然MOTO没说,但毫无疑问ME525是当时最好的三防智能手机,凭借IP67级别的防水防尘,以及康宁大猩猩玻璃外屏(没错,在那个时候大猩猩玻璃还不是标配)以及原生支持安卓2.1让MOTO走在了时代的最前沿。但是,不知是否是为了照顾三防性能和缩小体积,ME525的外观设计和用料相比XT702明显不够在线,没有了一眼惊艳的效果。

2011年,MOTO祭出了功能机时代最成功的代表Razr刀锋品牌,使用在XT910 DROID Razr身上,同样以纤薄的机身作为核心卖点,使用凯夫拉作为机身后盖材质,主打轻薄与坚固并存的概念,同样这也是本文介绍的第一台镜头模组厚于机身其他部分的安卓手机,谁能想到这会成为十年后的今年行业的普遍现象呢。

另外XT910身上还有一项特技领先和行业近十年,就是可变身桌面系统,MOTO在同年发布的MB860是,推出了一套TV dock和一套PC dock,可以使手机变成多媒体终端或者Linux桌面平台。这一想法和现在大部分手机系统原生的桌面模式并无二致,只可惜以当时手机的性能,其实并不能很好地胜任多媒体终端和生产力的工作,使得对应的功能也只成为了少数爱好者的大玩具而已。自此之后,MOTO逐渐再无力参与到日渐血腥的市场竞争,直至卖身联想,再到现在也只是偶有新品出来刷个脸证明自己还存在。

相比之下三星的步伐就稳健得多了,在2009年推出首部安卓机型i5700小试牛刀之后,三星在次年就推出了核弹级的产品i9000 Galaxy S,这一系列绵延13年一直延续到现在的S22,几乎可以说是代代机皇。

在i9000推出的次年,三星敏锐地觉察到了全触屏交互之下产生的对大尺寸屏幕的需求,继而推出了GalaxyNote,在拉开了智能手机大屏时代的同时,三星也凭借GalaxyS和GalaxyNote系列每年双机皇的策略登顶了全球手机销量排行榜。

S系列绵延13年直到今天的S22,NOTE系列也走过十年的辉煌,直至NOTE20之后,才顺应市场潮流,以超大杯的形态合并到了S系列之中。回看2010年,作为第一款屏幕尺寸超过5寸的手机,在当时仿佛庞然巨物,要推出这样一款手机势必需要一些魄力和决心,而确实NOTE在推出伊始遭受了不少冷嘲热讽和恶搞,但是市场给了看衰者响亮而持久的耳光,手机发展至今时今日,反而是小于5寸屏幕的手机难得一见了。

三星的稳健崛起和长久制霸除了上述用户和行业洞察的因素,当然夹杂着一些运气成分,如唯一挑战者华为就因为不可抗力的打击暂时退出了王座的争夺战,除此之外其实也和三星在不断探索行业的边界有一定的关系,比如三星在2012年推出过一款叫GalaxyBeam的投影手机,在2013年推出过一款叫S4 ZOOM,把手机和便携数码相机拧到一起的拍照手机,诸如此类的探索尽管没有太多市场回报,但是品牌提升技术前瞻力和用户理解力一定是有巨大帮助的。

索爱在进入智能机时代之后基本延续了功能机时代的风格,重视外观和工业设计,影音表现和拍照性能出众,但索爱在系统方面能力的薄弱在此时显露无疑,不管是2010年索爱时期的X10,还是2012年索尼时期的LT26ii,再到已经后来的Xperia系列手机,都是一贯的外观惊艳让人一眼心动,但用户一旦买回来,系统会让人一言难尽如鲠在喉,这对于一个品牌在市场的竞争力而言无疑是致命的,所以不出意外的索尼很快就在竞争中被无限边缘化了。

在2010年代的前一个五年,有一个安卓的品牌名非常重要——Nexus,Nexus是谷歌在2010年推出的自有品牌,先后由HTC、三星、moto、LG、华为等厂商代工,推出了一系列搭载原生安卓系统的设备。

LG贡献了其中最多的三款,同时可能也是LG最具有影响力的几款机型,分别是2012年上市的Nexus4,搭载原生安卓4.2系统,2013年上市的Nexus5,搭载原生4.4系统,2015年上市的Nexus5X,搭载原生安卓6.0系统。有趣的是LG在几乎整个安卓时代都在沉迷于整活儿,如果说三星是在S和NOTE系列的主线之外兼职整活儿,那LG则是把整活儿当成了主业,反而是刚才提到的Nexus系列机型没有太多的亮点可以聊,难道是亲爹关注,熊孩子也不敢造次了。至于LG到底整了哪些有趣的活,同样也需要再单开一期详聊了。

【第七部分】 全面屏时代的繁荣与平庸

如果说以Nexus为代表搭载的各代安卓系统的版本号是2015年之前安卓世界最重要的标志的话,那么进入到10年代下半段这个标志一定是“全面屏”。

在“全面屏”概念出现之前的2014年,夏普就推出了“无边框”手机305sh,利用骨传导取消听筒、前置摄像头下移、使用独特的超窄边屏幕,造就了305sh几乎三面无边框的视觉感受,效果无比惊艳,这等于是为手机硬件的发展思路打开了一扇窗。

两年后的2016年小米推出了MIX,正式启用了全面屏的称呼,同样是三面无边框,尽管其边框厚度相比夏普来说有明显的差距,但胜在下巴更小,从视觉上来说已经非常接近今天全面屏的样子。

再到一年后的2017年,苹果另辟蹊径把摄像头和传感器放在了刘海里,引发众多安卓手机效仿、并优化方案形成了窄刘海、美人尖、水滴屏等解决方案。再到一年后的2018年,三星推出的A8s第一次使用了挖孔屏,也是现在大部分设备所使用的方案,还记得三星起的名字特别中二:黑瞳全视屏。

此时厂商对于屏占比的追求几乎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为了隐藏前摄做到真正理想的全面屏,滑盖前摄、机械伸缩前摄、利用背屏取消前摄、屏下摄像头等方案纷纷粉墨登场,但这些都没有能够取代挖孔成为最主流的解决方案,不知是技术难度太大,还是判断用户对一个小小的开孔并没有那么敏感,也可能兼而有之,亦或是折叠屏爆发后前摄开孔问题将被曲线规避,总之直到最近的两到三年,各大厂商才终于放缓了卷屏占比的脚步。

OK,那么讲了这么多,万众期待的国产手机的表演时间终于到了。2011年8月,随着小米的诞生,国产手机终于开始逐渐行至舞台的聚光灯下。尽管小米1和小米1S因为硬件设计原因存在发热甚至死机等问题,让”为发烧而生“的slogan被恶搞出了另一层意味。但就把旗舰配置机型压到2000元以下和以用户思维做好系统这两点,绝对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传统手机厂商哪见过这样卷起来不要命的,他们的好日子就要到头了。

虽然小米手机的问世更具有标志性,但其实魅族的步伐要比小米更早,2009年魅族就推出了搭载基于WIN CE的自制系统的M8,尽管大获好评,但是此时安卓已经是如日中天并大有一统江湖之势,所以从应用生态的角度考虑,使用自用系统并不明智,因此魅族在2011年元旦就推出了自己的第一款安卓手机M9,如果单从产品力的角度来看,M9明显要优于同年的小米1代。二者在系统层面各具特色,但是魅族在硬件和外观设计方面显然要有经验得多,特别是机身正面右上角的汉字魅族logo成为了很多人回忆中的亮点。

魅族的高光表现也没有止步于此,同年,魅族就乘胜追击推出了奠定其历史地位、被粉丝称为梦想的MX系列,并成为其接下来6年的核心产品线。依靠独到的用户理解和过硬的审美情趣,魅族保有了一个非常稳定的粉丝群体,是整个安卓阵营中另类但非常有影响的力量。这一势头一直延续到7Pro的问世和遇冷,独特的背部副屏反响平平、硬件表现不佳、价格跳水、库存积压,各种负面状况几乎将整个品牌压垮,魅族也从此一蹶不振,从重要配角直接走到了舞台边缘。

经过2010年代初智能手机行业的大爆发,供应链体系进一步成熟,“做一台手机”逐渐变得像功能机时代后期一样门槛急剧降低,导致的结果就是有那么几年,数不清的门外汉嚷着要造手机、要改变世界,这其中的佼佼者自然是罗永浩的锤子,不管是声量,还是结果。尽管从商业层面难言成功,但从锤子T1开始,锤子和坚果的每一代产品基本上都能做到挑不出明显的毛病,到最后一代的坚果R2甚至可以说算得上是一位六边形全能战士了,对于一个成立6年的公司来说真的是非常厉害,锤子的破产对于行业来说其实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

在小米、魅族、锤子等互联网新贵利用网络渠道打开局面的同时,传统国产手机厂商其实也在默默耕耘积攒着实力。从结果来说,华为、OPPO、VIVO的崛起对大部分普通用户而言似乎是一夜之间发生的事情。但华为在研发能力和技术积累方面已经做了经年累月的努力。“我要默默努力,然后惊艳所有人”这句话用在华为P20身上应该是非常贴切的,正是2018年的P20和MATE20让华为一举跃升为国际高端品牌,开始和三星在全球范围掰手腕。

作为十年前低端货代表“中华酷联”的一员,华为实现了草根逆袭的励志故事,也正仿佛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如果不是美帝恶意的打压,相信现在全球销量桂冠应该是稳稳戴在华为头顶的。

OV则是另外一个路线,典型的“贸工技”的继承者,唯一不同的是OV在短时间内就是实现了行进至“技”的阶段目标,在通过海量线下渠道铺货,实现销量和利润的规模化之后,加大研发投入并逐渐向上渗透高端消费人群。

2018年是国产厂商集体爆发的一年,似乎也有可能成为安卓和iOS智能时代的最高光与由盛转衰的一年。除了刚才提到的华为家的P20和MATE20,代表了小米量产能力最顶尖技术与工艺的MIX3,OPPO旗舰FIND系列的开山作品FindX,VIVO拥有升降摄像头和前后双屏两款设计的探索旗舰型号NEX,全球首款量产折叠屏手机柔宇的柔派,同样是双屏设计的努比亚X,被魅族寄予翻身厚望的16plus,1加的水桶机标杆6t,每一个拿出来都是超级能打,相信上述提到手机直到四年后的今天仍然是很多人的亲密伙伴,不能说是仅仅够用,保养好的话甚至仍然有性能溢出。所以说,2018年的手机况且又好看又好用,年轻人真的是没有换机的动力啊。

最后,简单总结一下2018年之后的几年间智能手机发生的故事吧,基本上可以归纳成一大四小五个主题,除了前文叙述的屏占比之外就是:游戏、拍照、快充、折叠屏,其中游戏原本就只是软硬件的调教,没有什么技术层面可卷的空间,而拍照和快充在有限的空间、以及用户真实的需求范围内也已经卷到接近极限了,那仅剩的折叠屏能代表整个行业的出路和用户需求发展的方向吗?我们不得而知,答案恐怕只能交给时间了。

本文共计13759字,篇幅有限仅能对手机历史上的标志性设备做一个概括性介绍,相当于国内手机市场的极简史,如有不详实属客观条件所限,如有谬误还请不吝赐教。后续我会依照自己的兴趣详尽介绍品牌、设备类型、甚至机型的故事,如果您有兴趣也请不吝关注,感谢!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