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装配网

15年前被誉为手机之王 你还记得诺基亚9500的风光吗?

 人阅读 | 作者xiaofeng | 时间:2023-06-14 19:34

我们似乎已经很久没有见过“傻大粗”的手机了。

有人可能会说折叠屏手机,可它毕竟很难在市场上成为主流,到目前为止也不是所有的手机厂商有实力去推出折叠屏手机,强行推动“就业”。除了一些针对某一类特殊需求的特种手机之外,似乎很难有手机再有超过10mm的厚度。哪怕是一些商务定位的机型做得要比其它智能手机更“大只”一些,在厚度和重量上,它们也能找到一个比较合适的平衡点。

而15年前的商务手机,20mm左右的厚度简直是家常便饭。相信很多人对诺基亚曾经的辉煌有印象,当时诺基亚定位商务的系列机型有很多,比如E系列、6系列,当然还有最为“尊贵”的9系列,说它尊贵主要是因为它卖得很贵。

诺基亚9系列手机严格意义上应该叫做个人通讯助理,这个系列的机型是都是如同笔记本电脑一般的造型,拥有比较强大的功能设计,而且功能也主要面向商务人士,这也导致9系列的机身比较厚,比如15年前有过“手机之王”称号的诺基亚9500,机身厚度就达到了23mm。

不过那时候人们对于手机的讨论重点明显不是在机身厚度上。由于那时候的“智能机”在功能上的缺失,所以手机一旦能够满足目标人群的使用需求,大部分人都会忽视掉一些细枝末节上的瑕疵,比如9500的机身厚度就曾经被人广泛探讨,但却并没有像今天的部分手机品牌粉丝一样群起而攻之,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算是时代的倒退了。

而诺基亚9500当年的功能有多强呢?这次CN314智能生活网拿到了一款海外版的诺基亚9500进行简单上手体验,具体是哪个国家的发行版本无法肯定,但从贫乏的语言知识来看,应该是在西班牙语国家的零售版本。

最能代表效率的全键盘

很长一段时间,甚至于到现在,以全键盘设计为主的机型,基本上都把“效率”当做了产品的一大标签,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全键盘的存在。QWERTY全键盘和智能手机内部的虚拟全键盘不同,它存在的诸多快捷按键可以直接指向应用或者功能的落地页面,这在普遍需要通过物理键盘来操作的功能机时代,效率显然要比其它手机高得多。

9500的全键盘设计整体与电脑键盘很相似,但仍然存在些许细微上的差别。在键盘的最上方是一排共8键的功能按键,按键上的功能从左至右分别对应:快速进入笔记本(备忘录)、电话簿、信息、网络、联系人、文档、日程、时区信息转换。这里面电话簿和联系人这两个快捷方式虽然很像,但是指向的落地页是不太一样的:电话簿更像是我们今天的拨号页面,可以查看最近通话记录、联系人之类的信息,甚至还有语音信箱,不过上面却没有数字键盘和编辑功能;而联系人则是用于管理联系人方式。

全键上还有一些功能比较特殊的组合按键,通过Car键可以完成少量内置功能的快速启用/关闭,比如蓝牙、红外以及界面的放大缩小等。某些字母或者数字按键上有三种不同的标识,比如数字“5”按键上分别有5、%、*三种,要想实现这三种内容的输入需要分别按下“5”、“Car+5”、“↑+5”。

屏幕右侧还有四颗不同的功能按键,与当时功能机常见的接听/挂断、确认/返回有所不同的是,这四颗按键在不同的软件界面中分别对应不同的功能,比如新增、确认、返回等等,在这个版本的9500中,比较常见的确认、返回的位置以及“单词”会有所区分,使用的时候要多加注意。

功能丰富即可“称王”?

前面咱们也说过9500是一款以功能见长的商务机型,在2004年的时候功能要有多少才能称得上是“丰富”呢?相对那时候普遍只有电话、铃声、音乐、2G上网常见功能的手机来说,9500对商务场景的支持确实非常到位,哪怕只是一个支持Wi-Fi就足够亮眼了,配上一面大屏,在那时候的浏览体验简直是呈指数上升。

不过根据资料显示,9500当时在2004年上市的时候并没有中国在内,原因9500这款支持802.11b无线标准、蓝牙和EDGE移动网络的新手机,无满足中国在2003年12月颁布的专有WAPI协议标准,9500无法在04年6月1日之前达到要求,所以当时没有在国内上市,因此当时国内的9500普遍都安装了一个叫做QC CIS的中文化软件。不过我们拿到的这款9500虽然有这个软件,不过它却无法再启动,服务无法支持。

在实际体验中,我们今天也能够连上Wi-Fi浏览网页,到今天来看,我们已经熟悉了智能手机的上网操作,用键盘来操控网页的滑动还是略显笨重了一些。加载速度也非常慢,目测只有80kb/s的样子,那时候用过如此慢网络的朋友可能有印象,画面一般都会乱码。比如我要进一个百度首页,首页的图片以及“百度一下”的按钮会出现错位。如果用百度搜索其它的界面则会直接掉网,需要重新连接。并且重连也很奇怪,它不能保存对应网络的密码,需要再次输入。

我们尝试了在网上去寻找安装资源重新安装,但很可惜,几乎所有的下载链接都失效了,所以暂时只能继续体验海外版了。同样失效的还有PC Suite组件,这个当年比较好用的工具汇总软件如今只能找到Windows版本,否则我们可以尝试一下使用PC Suite为9500安装软件,当然我们估计大概率也是安装不了的。

看过我们上一篇诺基亚E90上手体验的朋友应该还记得时钟功能可以根据时区选择来显示对应地区的时间,9500也具备同样的功能,比较适合那些经常在世界各地飞来飞去的商务精英们使用,无论是倒时差还是赶时间,都要比自己计算来得准确。

在9500的系统桌面上,我们能够看到的内置功能板块其实并不多:Personal、Office、Media、Tools以及前面提到的时钟(Clock)。下图中展示的Nokia.com快捷方式今天已不能使用,后面的Q9 CIS则是前面提到的汉化软件,如今也无法再进行切换。

Personal功能中,电话、联系人、信息以及日历都是常见功能,不过在玩法上可能稍微有点差别,日历功能体现得最明显。进入日历之后,我们看到的是比较常见的单月内日期、星期显示界面,要让它展现出不同,主要还是依靠屏幕右侧靠上的3颗功能键。

第一颗功能按键指向的功能是如今的日历中的行程功能,不过9500提供的更多是“议程安排”,而非起到提示功能,这一功能对那些平时行程更为密集的商务人士更为实用,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可以查看日历中的行程。

第二个功能Change View就很有意思了,是改变日历的查阅模式。9500提供了诸如月、日、待办列表、周、周时间明细表以及年明细表。这里面前四种其实都很好理解,后面两种在如今的手机上已经很难见到了:周时间明细表是将时间按照周进行划分,随后对每一天的时间分成间隔2小时的12段,方便用户安排下周计划。

而年明细表则是进一步将时间周期扩大到以年为单位,周末两天会以蓝色进行显示,用户可以对明年的重大事件进行提前安排。应该说,9500的日历功能就是一个为商务人士准备的行程安排器。这上面时间默认显示为2005年是因为系统设置,用过那时候手机的人都知道,取下电池和SIM时间就会被重置,需要重新设置。

第三个功能Go to Date可以直接跳转到指定日期,查看当天的行程安排,属于查阅功能的一种。

而Office功能中,9500提供了文档和表格的查阅、编辑功能。这里着重要说一下文档插入表格的功能,一般来说我们如今在电脑上使用Word文档插入表格,排除掉直接从Excel中复制粘贴的方法,就只能自己绘制、填充行列数据。而9500则不然,它是直接调用手机中的表格功能先行填充、计算,随后直接展示在文档中。

而表格功能则内置了比较丰富的各类函数,从我们常用的if、sum、count、lookup,到choose、indirect、iserror、offset等函数都有。函数的用法测试了几个常用的函数,基本与电脑上的使用方法一致,不过某些函数不能图省事。比如我们在Excel上经常使用=Row()来返回当前所在行的行数据,而在9500表格功能中,必须使用如=Row(A1)才行。

Presentation功能很像PowerPoint,可以添加标题、文本和图片,具体的页面风格也可以从预设的8种风格中选择。不过从体验的效果来看,排版难、编辑难,在效果上可能不会太好。

File manager则是文件管理功能。和E90比起来,9500的管理风格更像是Windows系统的系统服务管理页面,看上去颇有一种年代感,使用起来也不如E90方便,需要用户自己对手机中的文件有一个比较高的记忆程度。

Calculator则是计算器功能,虽然可以通过方向键以及确认键来在手机上进行符号选择,不过却需要通过“Change Focus”功能键来在3个不同的分区进行切换,非常不方便。所以要想将诺基亚9500的计算器充分用起来,还是要熟悉键盘上快捷键的用法。

Tools功能下多是系统级的功能设置,在此就不对它进行详解了,基本上与今天手机上的设置差不多,无非就是因为系统和交互的原因,9500想要快速对手机进行设置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罢了。

Media功能中,Web上网、图片浏览、录音、音乐播放器以及视频播放器,视频播放器是比较有年代感的RealPlayer,不过那时候用9500播放视频不会像现在的手机一样填充满屏幕,而是会在两侧留下一定的控制区域或者是标识显示位置,其实也就是比正常小屏大一点点,视觉效果没有浏览网页那么好。

当年的光辉,今天还剩下几分?

世界上能够承受时间侵蚀的东西少之又少,至少手机很难随着时间的变迁越发迷人。相反,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让手机的功能和使用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正如这款15年前的手机之王在今天得到这般笨重的体验一样,9500已经无法再适应时代。

任何技术发展都有时代的局限性,其实9500已经相当超前了,从这个角度来看,9500也无愧当年手机之王的称号。

如果你有什么问题,欢迎私信我们,我们将竭诚为你解答!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