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装配网

“星头”最新产品,宾得星50F1.4评测

 人阅读 | 作者xiaofeng | 时间:2023-06-05 19:58

2018年6月底,理光宾得发布全新的大光圈定焦镜头——HD PENTAX-D FA★50mmF1.4 SDM AW(后文简称宾得★50 F1.4)。熟悉宾得的人都知道,宾得要将一支镜头加上“星头”的标志,对这支镜头的要求是很苛刻的。自宾得K1发布以来只有HD PENTAX-D FA★70-200mmF2.8 ED DC AW冠以星头的称号,这是因为宾得的“星头”必须在任何焦距和拍摄距离下都有不俗的成像效果,同时也必须是高水准的大光圈镜头。所以宾得的每一支星头,都可以说是十年磨一剑。

宾得这次发布的★50 F1.4镜头采用了三片低色散镜片和一片非球面镜片,可以有效的补正色差和球面像差,采用SDM超声波马达可以有更好的扭矩,带动镜组结构,相比之前的定焦镜头体积上略有增加,但是对焦速度上有明显的提升。

在宾得★50 F1.4发布之前,宾得K1\K1 II用户一直没有一支标准焦距的定焦大光圈镜头,很长时间以来只用使用公主头等胶片时代的优质定焦,但这也只是望梅止渴,之前的胶片时代的镜头很难充分发挥如今的高分辨率的机身的性能。

镜头参数

总体上宾得★50 F1.4的纸面参数还是很优秀的,同时镜头本身也具备在严酷环境下拍摄的能力,镜身可在湿度85%的环境下拍摄,配合宾得的三防机身可更好发挥器材的性能。

宾得★50 F1.4采用9组15片设计,1片非球面镜片,3片异常低色散镜片,这可以有效的减轻轴向色差。

外观上这支镜头和宾得以往的定焦镜头略有不同,似乎宾得舍弃之前小巧可人的设计风格,镜头直径为80mm,镜头长度106mm,当从体积上来说 宾得★50 F1.4的体积在50mm这个系列里还是较大的。

镜头前端采用星头才有的金圈标志,镜头对焦环的橡胶防滑排采用更加密集的小颗粒,可有效的增加使用的握持。

宾得★50 F1.4镜身使用黑色涂层,外出拍摄时可更加部分握持感。镜头侧边有金黄色“DFA★”系列标牌,镜筒采用金属材质,有出色的牢固性。

AF/MF拨杆及DFA★标识

新镜头采用宾得的HD多层镀膜,作为SMC镀膜的升级镀膜,HD镀膜加持的镜头在强光下拍摄有更佳的表现,可有效减轻杂乱的光斑。

之外,这支镜头还采用了Aero Bright Coating Ⅱ镀膜技术,这种空气纳米镀膜技术,以二氧化硅作为涂层主要填充物,起到减少反射的,消除长波散射的效果。目前这种纳米级的空气镀膜常常被用在常规多层镀膜的最上层,可以有效的减少漫反射效果,尤其是在逆光的环境下,可有效减轻眩光。

此外新镜头还采用了SP镀膜,类似于别家的氟镀膜,可有效的保护镜头前组。

镜头卡口部分采用金属材质,可以有效保障镜头的使用寿命和卡口强度。尾部的防尘圈为红色,较为醒目,可有效减少灰尘进入后组镜片。

锐度是考评一支镜头是否好坏的最基本依据。如果它的锐度一般,那么会直接影响到最终的成像画质和细节。编辑在户外环境进行了实拍,机身使用宾得的K1 Mark II,文件储存格式为RAW+JPG、自动白平衡、ISO 100。(照片红框部为中心和边缘截取位置)

下图为红框内中心/边缘100%截图效果

F1.4(点击查看大图)

F1.8(点击查看大图)

F2.8(点击查看大图)

F4.0(点击查看大图)

F5.6(点击查看大图)

F8.0(点击查看大图)

F11(点击查看大图)

F16(点击查看大图)

根据编辑实测宾得★50 F1.4在光圈全开的情况下中心的画质表现很优秀,但是边缘画质表现较差。光圈在1.8的情况下中心依旧表现不错,边缘画质略有提升但不是很明显。光圈在2.8下时中心画质表现依旧很好,边缘有明显提升,镜头在F4.0-F8.0之间中心边缘画质均表现出色。在F11-F16之间中心画质有轻微下降,但仍属不错,边缘画质由于衍射光系下降较大。总的来说宾得★50 F1.4这支镜头的锐度表现较为出色。

畸变

畸变是五种基本像差之一,不影响镜头成像精细度。在摄影中,一般广角镜头容易产生桶形畸变。长焦镜头容易产生枕形畸变。畸变与物像点离光轴的垂直高度的立方成正比,因此,物像四角的畸变比物像的四边的畸变程度大。我们本次测试的镜头焦距为50mm,这种标准视角镜头一般会出现桶形畸变。

根据实际拍摄结果上来看宾得★50 F1.4有轻微的桶形畸变,不过这都可以通过机内校正得到有效的改善。

暗角

使用者将相机对着亮度均匀景物拍摄,画面四角有变暗的现象,叫做“失光”,俗称“暗角”。 由于镜头边角的成像光线与光轴有较大的夹角,这是造成边角失光的主要原因。

F1.4(点击查看大图)

F2.0(点击查看大图)

F2.8(点击查看大图)

F4.0(点击查看大图)

F5.6(点击查看大图)

从暗角测试结果来看宾得★50 F1.4在光圈全开的情况下暗角较为明显,当光圈缩到F2.0时暗角轻微的减弱,在F2.8的情况下暗角已经不是很明显了,到F4.0-F5.6后暗角几乎可以忽略。当然,这种暗角完全可以通过开启机内镜头校正改善,也可以通过后期软件进行修正。

色散表现

从测试结果上来看宾得★50 F1.4在大光比环境下光圈全开时亮部与暗部的交接处有较为明显的紫边,当光圈收缩到F2.0情况下有所改进,但是依旧可以看到轻微的紫边,光圈在F2.8以后几乎没有紫边。所以在强光环境下,编辑建议使用使用者尽量用小于F2.8光圈拍摄,这样可以减少色散对画面的影响。

焦外表现

F1.4(点击查看大图)

F2.0(点击查看大图)

F2.8(点击查看大图)

F4.0(点击查看大图)

根据上图我们可以看出宾得★50 F1.4在光圈全开下的情况下可以获得十分优秀的焦外,从中心到焦外过度也很柔和,直到光圈到4.0 也有相对不错的虚化。

我们可以看出这支镜头的焦外虚化十分的舒服、自然,F1.4的大光圈我们可以有效的虚化掉杂乱的背景,以更加好的效果突出主题。而且这支镜头在强光下的拍摄时点光源虚化的外轮廓反差较为柔软,并没有明显的外轮廓,总的来说宾得★50 F1.4的焦外表现很是出色。

眩光

抗眩光主要考验的是镜头的镀膜。宾得★50 F1.4采用HD多层镀膜以及Aero Bright Coating Ⅱ镀膜技术。官方给出的说法是这种技术可以有效抑制眩光和鬼影的发生,要知道眩光的出现更多的是大光比的逆光环境里,而这样的环境拍摄如果镀膜性能差的话,一方面会出现讨厌的光斑,一方面会降低画面锐度影响画质。

(从左至右分别为F1.4、F2.0、F2.8、F4.0、F5.6、F8.0、F11、F16)

宾得★50 F1.4在强光下拍摄各挡光圈均有轻微的眩光,使用F1.4-F2.0拍摄时画面没有明显的眩光,当光圈在F11时画面的眩光和鬼影较为明显。当然小光圈下这也是正常现象。所以在强光下拍摄尽量使用遮光罩,这可有效减轻眩光及鬼影问题。

口径蚀

编辑使用手动对焦拍摄远处灯光,在光圈全开的情况下远处灯光呈圆形光斑,宾得★50 F1.4这支镜头的中心区域光斑较为圆润,边缘区域由于口径蚀的原因,形成橄榄型。不过这已经是在画面很边缘处了,而且也没有任何洋葱圈的出现。

彗差

“彗差”是指光轴外的某一物点向镜头发出一束平行光线,经光学系统后,在象平面上会形成不对称的弥散光斑,这种弥散光斑的形状呈彗星形,即由中心到边缘拖着一个由粗到细的尾巴,其首端明亮、清晰,尾端宽大、暗淡、模糊。

慧差就是夜景拍摄中点光源的边缘变形,不能形成点的一种现象。这对于星空摄影来说是一项很重要的指标,接下来编辑使用 宾得★50 F1.4光圈全开(F1.4)、ISO100、拍摄远处的路灯。从实拍来看,该镜头边缘的点光源还原尚可,光源变形成椭圆,并没有明显色散。

星芒

星芒效果,属于光线绕射的特殊现象,一般导因于镜头光圈缩的太小。星芒的形状对称与否,完全取决于镜头的光圈叶片形状,而芒数的多少则取决于叶片的片数。奇数片的镜头出来的光芒数是叶片数的两倍,也就是说光芒会向两个方向延伸。而偶数光圈片的镜头出来的光芒数和叶片数相等,有一个方向延伸的光芒和相对的重合了。

编辑使用宾得★50 F1.4的F11光圈拍摄远处路灯,可以拍出较为不错的星芒效果。由于宾得★50 F1.4采用9片光圈,所以可以拍出18条光芒。

样张赏析

PENTAX K1 Mark II / HD PENTAX-D FA★50mmF1.4 SDM AW / F1.4 1/1000秒 / ISO 800

PENTAX K1 Mark II / HD PENTAX-D FA★50mmF1.4 SDM AW / F6.3 1/320秒 / ISO 1600

PENTAX K1 Mark II / HD PENTAX-D FA★50mmF1.4 SDM AW / F2.0 1/400秒 / ISO 800

PENTAX K1 Mark II / HD PENTAX-D FA★50mmF1.4 SDM AW / F1.6 1/125秒 / ISO 200

评测总结

宾得★50 F1.4是宾得“星头”里的最新产品,它延续了星头系列的优秀做工和成像水准。使用三片低色散镜片和一块非球面镜片,有效的减少色差,提高成像质量,并且镜片前端有SP防水涂层可有效保护镜头前组。镜头采用了F1.4的大光圈,光圈全开下焦外的表现也十分出色的。

根据编辑这段时间的使用体验可以看出新镜头各方面表现都较为优秀,作为宾得进入数码全画幅时代后第一支大光圈定焦镜头,宾得★50 F1.4可以说是诚意满满。不过售价方面对比同类镜头还是有些许贵了。当然如果你是宾得的铁杆粉丝的话,宾得★50 F1.4是一支一定要入的神镜。

优点:

1.镜头锐度满足高像素机身;

2.焦内到焦外过度柔和;

3.防护性能好 可应对极端环境;

4.单次对焦速度迅捷;

缺点:

1.镜头体积过大;

2.色散控制有待提高;

作者:寅次郎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