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装配网

华为 MatePad Pro 评测:帮你提升工作效率的轻办公利器

 人阅读 | 作者xiaolin | 时间:2023-06-05 15:16

平板电脑起初就是为了娱乐而生的。在iPad诞生的2010年,手机屏幕小,观影体验差;PC又笨拙,缺乏便携性,平板电脑这种可以捧在手上,躺在床上使用的「看片神器」也就孕育而生了。不过伴随技术迭代,手机屏幕越来越大,PC体积越做越小,这让平板电脑的处境十分尴尬,也倒逼厂商进行了第二次思考,平板电脑要解决的下一个用户痛点是什么?

  就目前来看,苹果和微软这两大巨头都将目标瞄向了「生产力」,无论是苹果最近推出的iPad OS还是微软持续深耕的Surface Pro X都能证明这一点,只是一个在从软件方面向PC靠拢,另一个是靠硬件而已。

  不过在万物互联时代,华为在用行动表示:提升「生产力」除了走软硬件这两条路以外,还能从「连接」入手。在全场景智能的战略下,华为正试图打造以手机为核心的全设备联动的智慧场景。最新推出的华为MatePad Pro支持在PC上饱受好评的多屏协同功能,同时又有经过迭代的平行视界加持,这不禁让我们好奇,它能否成为一款适用于轻办公场景的高效生产力工具。

  随身携带,而不是随“包”携带

  重量轻一定是「轻办公」的前提,毕竟捧在手里和架在腿上是完全两码事儿。华为MatePad Pro的重量只有460g,几乎与两个iPhone 11 Pro Max叠在一起的分量差不多,与11寸的iPad Pro相比也轻了8g。厚度上华为MatePad Pro也基本与手机看齐,只有7.2mm,拿在手里的感觉就像捧着一本画册,不会给你太多负担。

  设计上,华为MatePad Pro保持了Mate家族同代设计语言。你能看到,凡是带有屏幕的华为产品都在追求屏占比,包括手机、PC、智慧屏,如今又到了平板。华为MatePad Pro配备了一块10.8英寸的显示屏,屏占比达到了比iPad Pro还要高的90%,屏幕比例也因屏占比的提升拉长至16:10,视野更开阔,体验升级的场景包括分屏使用、浏览网页或刷新瀑布流等等。

  在追求屏占比的过程中,华为也进行了一些取舍。华为MatePad Pro的屏幕与边框的间隙只有4.9mm,且四面等宽,前置摄像头无处安放,只得通过打孔的方式稍微牺牲一点点屏幕的显示区域。

  在实际体验中,我发现“小黑点”对我造成的影响其实要远远小于我的预期,原因有如下两个:

  1、关于屏幕尺寸。平板的屏幕尺寸远大与手机,所以同样是在上面打个直径相仿的孔,平板造成的视觉干扰要低很多。

  2、关于观影体验。我常看的电视剧、直播、综艺都是16:9的显示比例,用华为MatePad Pro观看的话,上下会留有黑边,这黑色区域刚好盖住了小孔,完全不会干扰我观看视频。

  不得不说,华为运用创新性的屏幕穿孔技术让平板电脑的屏占比进一步提升,与此同时也尽可能的削减了“小黑点”所带来的干扰。

  华为MatePad Pro的屏幕素质在安卓平板中处于较高水准,2K QHD显示屏,最高亮度达到540nit,支持DCI-P3电影级色域,同时也融入了华为独家的显示技术,包括“锐屏”显示增强、自然色彩显示技术等等。针对护眼,华为MatePad Pro拥有德国莱茵低蓝光认证加持,并专为儿童打造了多重护眼功能,包括蓝光过滤、躺姿提醒、感光提醒、抖动提醒、电纸书模式。

  在音频方面华为也着重下了功夫,华为MatePad Pro左右两边共有四个扬声器,支持Histen 6.0多声道3D立体音效技术,并有哈曼卡顿的调音加持。

  值得关注的还有华为MatePad Pro的收音。它采用了5环阵麦克,分别为上边框四个线性阵列麦和后摄附近一个麦克,可以实现5米远场精准识音,更重要的是,能在课堂或会议中更精准的拾取演讲者的声音,方便用户后期回放时更清晰的获取有用信息。

  选配方面,华为MatePad Pro提供了玻纤和素皮两种材质,其中玻纤材质的两种配色分别是贝母白和夜阑灰,素皮材质配色为青山黛和丹霞橙。标准版提供6GB运行内存及128GB存储空间,高配版为8GB运存,可选256GB或512GB存储空间。

  其它配置方面还包括最新的麒麟990旗舰芯片、800万像素前置相机、1300万像素后置相机、7250mAh大容量电池、标配20W快充、支持40W超级快充等等,有意思的是,华为MatePad Pro还是全球首款支持无线正反向充电的平板。

  总体来看,华为MatePad Pro的堆料主要向显示、音频倾斜,以保证拥有一流的视听体验,与此同时也为“轻办公”场景提供了优质的收音性能,而在如此全面、强大的配置下,仍保持了机身的轻薄,实属不易。

  文件自由拖拽,多窗口共存

  相比PC来说,手机和平板之所以效率低很大原因是因为不支持文件拖拽,每个应用就像是独立的孤岛,相互封闭,无法串联。

  举个例子,当我们使用PC时,想把一张照片发给朋友,只需要点开两个窗口,一个微信,一个照片所在文件夹,接着把照片拖拽至微信的输入框即可。这个操作逻辑就像是生活中我们将一本书递给朋友似的简单自然。而手机或平板上则需要我先找到这个照片,打开菜单,选择分享,再找到微信,再点到联系人。这就像是我们把书封装好,拿到邮局,写上寄件地址,再投送出去一样麻烦。

  受限于Android系统的底层逻辑,华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但从我的使用感受来看,华为至少为此做了两项努力。

  第一是电脑模式。你可以在下拉通知栏中直接切换到电脑模式,该模式下的UI布局与Windows的桌面十分类似,打开的每个应用都会以窗口的形式存在,这时你就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拖拽操作,比如将文件管理中的图片直接拖到WPS中制作PPT,同样的操作也能在备忘录中实现。但目前还不支持拖拽至微信中,系统自带的图库软件也不支持拖拽,相信后续华为会对此进行优化。

  第二是多屏协同。多屏协同解决的是不同终端的连接问题。它利用分布式技术聚合了多终端的硬件能力,做到不同终端间可以相互共用硬件,也能用拖拽的方式快速分享数据,而且这一切都是基于无线实现的,这为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例如,我将手机与华为MatePad Pro连接,手机界面就会投屏至平板上,并以一个窗口的形式存在,这时我通过触控平板上的屏幕也能操控手机,同样,我还能用平板的蓝牙键盘在手机上输入文字,这种体验非常高效。

  除了效率,华为专门给平板打造的全新升级的平行视界也同样值得称赞,它间接解决了第三方应用在平板上横屏使用体验差的问题。手机用户的数量遥遥领先于平板,这就倒逼开发者将全部精力放在适配手机,导致不少应用横屏反而降低了显示内容,甚至干脆不支持横屏。

  全新升级的平行视界的优势在于能支持所有符合安卓平台设计规范的应用,即使开发者没有单独为应用设计横屏模式,也能将内容按照一级菜单、二级菜单分屏的形式显示出来。这是华为平衡开发者投入与用户体验之后的折中方案,能解用户的燃眉之急,目前也兼容了我们常用的主流应用,不过作为用户,我们当然还是希望开发者能够为横屏模式单独设计界面。

  从华为MatePad Pro上能够看出,华为非常善于洞察用户需求和行业问题,并结合自身的技术优势寻求新的创新点,从而让自己的产品脱颖而出。

  键盘+笔才算完全体

  自微软开创了二合一笔记本以后,平板与笔记本的距离就被拉得更近了,它们之间只差一个蓝牙键盘;另外为了满足设计相关工作者和商务人士会议记录以及学生党记笔记的需求等,手写笔也成了平板电脑的主要配件之一。为此,华为MatePad Pro同样配备了官方蓝牙键盘和HUAWEI M-Pencil手写笔,两者搭配使用能大幅提升信息输入效率,无论是码字、画图、记笔记都变得游刃有余。

  键盘本身较为轻薄,与普通的翻折保护套相差不大, 厚度刚好盖过平板后置摄像头的突起,对镜头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键盘上预留了两个磁力槽,可供调整平板倾斜角度,键程始终,按键偏软,慢打时几乎没有声响,各个按键之间预留的空隙较大,整体的打字手感还不错,但刚上手还是需要适应几分钟。

  键盘本身无需充电,由平板借助磁吸为其供电,非常方便。受限于键盘尺寸,ESC/返回键被舍去,由左上角的“~”+“!”键替代,此外该键盘还支持多种快捷,包括返回主屏幕、通知、切换输入法等等,操作逻辑遵循Windows键盘,不会让人觉得别扭。值得一提的是,它右侧的“shift”键还内置了NFC芯片,可借此实现华为一碰传功能。

  HUAWEI M-Pencil支持4096级压感,延迟低至20ms,笔尖支持侧锋书写,同样是靠磁吸的方式由华为MatePad Pro供电,充电30秒可使用10分钟,充满电可连续使用10小时。此外,为了充分挖掘 HUAWEI M-Pencil 的性能,华为还与Nebo合作,为用户提供了键盘与手写相结合的记笔记方式,手写的同时系统会自动识别文字,并转录成电子文本,方便存储与分享。

  对于设计师、文字工作者、研究生等使用人群来说,搭配手写笔和蓝牙键盘能进一步发挥华为MatePad Pro的轻薄优势,增强轻办公体验。

  总结

  在快节奏的城市压力下,每个人都在与时间赛跑,追求最大化地利用好时间。在这种潜在意识的催化下,「轻办公」的生活方式便在我们身边流行了起来。在咖啡厅等待客户的间隙、在动车或飞机的旅途中、亦或是睡前有灵感突然迸发时,我们都希望有个趁手的设备,能帮助我们快速处理一些轻量级的工作,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减轻平时的工作压力。

  在我看来,华为MatePad Pro就是为了帮助用户应对这样的使用场景而生。它虽然没有PC的强大性能,也不像手机一样可以轻松揣进裤兜,但它却能让你在工作与生活的切换中变得游刃有余,让你消除坐在办公桌前的压迫感和紧迫感,随时随地的记录、收集灵感,提高效率。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