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装配网

只有折叠屏还不行 三星重振中国市场得迈三道坎

 人阅读 | 作者yiyi | 时间:2023-06-01 04:27

今年三星的高端产品线做了一个调整,相信还在关注三星的朋友已经发现了:Galaxy Note系列似乎被砍掉了,取而代之的是Z Fold和Z Flip两款折叠手机。当然,如果要说取代,前者的属性更加贴近,二者都偏向于商务定位,原本Note系列的S Pen手写笔也被Z Fold继承了。

但与其说是高端赛道转换,不如说是在中国市场的放飞自我。很显然,Note系列未能打开中国区高端市场,售价更高的Z Fold系列同样也没具备能在中国市场大显身手的潜质。三星的产品在某些方向的确值得称道,但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上缺乏太多能够成功的要素。

概括来说,想要在中国市场有所斩获,三星需要迈过三道坎。

01 从销量第一到无人问津后,暴涨400%也难解“三尺冰冻”

说起三星,在很多年轻朋友的心目中,或许都带着高端国际品牌这样一个标签。其实这也难怪,三星手机经常以超高端定位、先进黑科技、不菲售价的属性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就比如今天刚刚发布的折叠屏手机。也许很多朋友都不知道的是,2012年时,三星手机在中国的市占率就已经位列第一了。

2002年带来视觉震撼的彩屏手机三星T108

2002年,三星手机正式进入中国市场。此时,中国手机市场还是摩托罗拉和诺基亚的天下,两家品牌市场占有率加起来超过总份额的一半。而三星手机背靠其强大的技术研发和生产能力,凭借时尚的外型、精密的工艺质量、优质的屏幕获得了消费者的喜爱。据悉,2002年仅第三季度三星就卖出了129万台手机,而这其中还包含了70%左右的水货。

当时三星手机给笔者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抗造。2010年前后,笔者的一位朋友就曾是三星手机的忠实粉丝,当时就为我们展示了三星手机的抗摔能力:朝着地面使劲摔,手机反弹起来后再次落地,捡起来照常使用。

但不管如何原因,三星通过十年的努力,2012年将其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提升至17.7%,成为了当时中国手机市场的“一哥”。2013年,三星市场份额提升至18.7%,地位无人能够撼动。

但2013年也是三星手机在中国市场的拐点,自此以后便一蹶不振,2014年被小米超越,2015年直接跌出前五,2018年份额只剩下了0.8%。

相信细心的朋友已经发现,没错,三星份额下滑的时段,正是国产手机逐渐崛起的时段。2013年,手机市场新秀小米凭借高性价比开辟出一条新路,华为的手机业务也逐渐摆脱对运营商定制的依赖,vivo、OPPO的线下渠道优势也在逐渐成型。但这似乎有点让人难以理解:在中国市场根基已深的三星,为何打不过这些“后起之秀”?

要回答这个问题,摩托罗拉诺基亚的衰败,三星取而代之的过程其实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简单地说,在消费者需求客观存在的情况下,产品和品牌的潮流趋向是可以创造的。 摩托罗拉诺基亚没有抓住智能机变革的大潮,被抓住潮流的三星取而代之理所应当。同样,在消费者需求逐渐深化的时代,没有抓住时机来做深入变革的三星被取代也理所应当。

实际上,三星后来在中国区的销量又“爆发”过,2020年第一季度三星在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100万台以上,市场份额重新回1%以上,2020年上半年份额上升至3.2%,相比于2019年的0.8%暴涨了400%。但好景不长,2020 年第三季度三星手机在中国的5G市场中占有率又不足1%了。

而这样的案例,其实正是对潮流附和的结果。2019年我国进入5G元年,而在5G方面布局较早的三星抢先推出了5G机型,这让三星占得了新通讯时代的先机。但只有这些显然还不够,在5G手机逐渐普及后三星便又失去了优势。

如今,三星Galaxy Z Fold3的推出替代了Note系列的产品,看似是抓住了折叠屏的产品潮流,但大概率仍没有抓住中国市场的潮流。而后者,才是三星手机在中国市场难以为继的症结所在。

02 国产品牌杀出红海,摆在三星手机面前的有三道大坎

仅仅用“抓住潮流”来评论三星在中国市场的成败有些笼统,更详细地说,参考如今成功的手机品牌,三星手机实际上是有三道“大坎”没有跨越过去,这些因素综合作用才导致了三星手机在中国市场的失败。

1、 本土化策略相对落后,未真正切合中国消费者需求

三星在中国市场销量低迷,但在国际市场上却一直都位列第一。这似乎有点难以让人理解,为什么在国际市场上呼风唤雨的三星,到中国市场就不灵了呢?

实际上,三星手机的策略并不是不灵,2013年及以前突出的销量已经证明过三星手机策略的正确性。但随着国产品牌的入局,三星手机逐渐式微,这将答案指向了一点:国产品牌更知道中国消费者想要什么,他们给了用户从三星手机无法获取的满足感。关乎产品,对于三星而言,症结就在手机功能的本土化。

举个例子来说,三星手机的操作系统给很多用户都留下过卡顿的印象,一些诸如应用双开、快捷支付、多功能NFC等国人喜爱的功能三星也是在近几年才有了较为完善的适配。在硬件上,三星的安卓机皇地位几乎无人能够撼动,但很多消费者都反馈三星的手机用起来不如国产旗舰顺手。

OriginOS

其实,在本土化适配上三星也在很多方面着重发力,比如游戏适配和本地化应用服务等等,但问题在于三星对中国消费者的需求还是缺乏足够的敏感度。当前的One UI,如果放下此前对三星的印象芥蒂,你会发现它已经是一套功能非常完备的系统。但此时的国产系统,已经跨越了功能完备的阶段,开始朝着更加理念化的方向挺进,比如万物互联的HarmonyOS、改变当前视觉体系的OriginOS等等。

多屏协同

此外,本来具有用户体量优势和多品类产品线优势的三星,也没有抓住互联生态的建设优势,反而被国产品牌后来居上。多屏协同等场景化的生态部署华为已经做出了典范,小米的IoT体系也初具规模,甚至连新品牌realme都在加快步伐跟进。

当然,产品功能只是一个方面,品牌本土化是一项系统性的长线工程,比如价格体系、营销方式等等,这些策略需要根据当地市场的变化进行有前瞻性的调整。而曾经在中国市场获得过巨大成功的三星手机,很难从固有的思维跳转出来,这就导致了三星手机较为僵化的竞争模式。

2、 高端太高,中低端拉垮,产品线布局失衡

不管是今天刚刚发布的Z Fold和Z Flip折叠屏手机,还是年初的Galaxy S系列,都有一个明显的标签,就是“高高在上”。高端的定位、高端的技术,当然还有高昂的售价。前两高是好事儿,代表了品牌和产品的能力,但高昂的售价难免让三星手机有些“高处不胜寒”。

虽然在推出S系列时也有价格较为亲民的版本,但这些亲民版本往往有着明显的用料和配置上的阉割,其下滑的产品力很难与国产同价位的旗舰产品相媲美。

三星Galaxy A9s

除了高端机型以外,三星的中低端手机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实际上,三星手机也曾关注到这个问题,推出了专门针对中国市场的Galaxy A系列,比如三星首款后置四摄手机Galaxy A9s、专为中国消费者定制的Galaxy A6s。但问题在于,三星并没抓住中国市场中端机高性价比的精髓,在市场上也并没有什么声量,如今这个系列仅剩一款A52苦撑门面。

通俗地说,三星还放不下行业巨头的身段,与国产厂商进行贴身肉搏。但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豁不出去就意味着失去了成功的机会。

3、 营销体系未跟上时代步伐,渠道建设有待突破

提起三星,很多朋友都会感觉这是一个比较古早的品牌,原因也很简单,在产品密度不足的情况下,又缺乏足够的营销推广手段,导致品牌曝光量不足。

反观国产品牌,各项明星签约代言、各类节目活动赞助植入姑且不说,不管是地铁车站机场路边,还是网页APP客户端,只要能放广告牌的地方,都能见到国产手机品牌或者产品的身影。简单地说,就是让消费者总能看到品牌和产品,给消费者留下“这个品牌很主流”的印象。

此外,为了加强与用户的沟通互动,倾听用户的反馈和意见,国产品牌不仅注重用户论坛等消息聚合渠道,也经常会举办各式各样的线上线下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厂商不仅获得了来自用户的宝贵意见,也加深了品牌与受众粉丝的粘性。

同时,线下渠道的建设不足也导致了消费者难以体验到优质的三星手机产品,但实际上这依赖于品牌的知名度和产品的销量。当前OPPO、vivo门店遍地都是,华为、小米、荣耀也经常见到,这些门店不仅起到了线下销售的作用,还为消费者提供了接触产品的地点和机会。

对于三星而言,销量和渠道已经形成了恶性循环的态势,如何突破值得深思。

写在最后

三星Galaxy Z Fold和Z Flip的发布很难拯救它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即便是新奇的折叠屏也不可以,高高在上的售价似乎更有一种在中国市场破罐子破摔的意味。当然,我们并不是说三星Galaxy Z Fold和Z Flip的产品不好,它们在形态和理念上的确有领先之处,但三星手机在中国市场上的积弊已深,想要力挽狂澜不是靠一两款出色的产品就能实现的。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三星手机在中国市场没有翻身的机会。三星有足够的技术研发实力、雄厚的资金支持、独家的零件供应、全品类的产品线分布,这是任何一家国产厂商都无法比拟的。对于三星手机而言,国产厂商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借鉴的,让品牌和产品的思维与时代同步才是制胜之道。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