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买过小米电子称、小米手环外,没有特别关注过小米产品,但一直有个这样的印象,小米是一个性价比比较高的品牌。
之所以读《小米创业思考》,是因为微信读书推荐值91.1%,特别高,决定点开看看,翻开后,就被吸引。利用晚上时间,8天读完了。读完后,还特意去查了一下小米的股价,4月4日收盘价是11.98港币。随着阅读的深入,我由路人转粉,思考着,现在手机用了3年,下一部,是不是考虑换成小米手机。
这本书中,吸引我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志存高远,不好高骛远;脚踏实地,不忘仰望星空
书的前言就写到:”小米自创立至今12年只干了一件事:用互联网的思维和方法,改造传统制造业,实践、丰富“互联网+制造”,推动商业社会的效率革命,以实现最大化的用户利益和社会经济运转效率。”
这几句话,看似很空乏,但小米围绕这样的方向,建立了生态链,投资的方向除手机外,还有手机周边、智能可穿戴设备、传统家电的智能化、生活方式等,基本上覆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2021年,把智能生活的覆盖面再度扩大,正式进入智能汽车领域,预计10年内投入100亿美元,目标是用全球用户享受无所不在的智能生活。
为什么会创办小米呢?源自他们的一个朴素想法——他们想做一家伟大的公司,想对社会有贡献。经过思考和选择,他们把目光投到智能手机上。
对中关村的一家小公司来说,要做好手机,谈何容易。当时中国市场上有苹果、三星、诺基亚、摩托罗拉这样的国际品牌,还有中兴、华为、酷派、联想这样的本土巨头。一家像蚂蚁一样的小公司,怎么去挑战这些巨无霸呢?他们看到的第一个机会是,这些巨头全部是硬件公司,假如利用互联网方式做手机,把软件、硬件、互联网融为一体,这样公司将具备颠覆行业的空前竞争力。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创业机会。于是创建团队,从操作系统做起,专注把打电话、发短信、通讯录和桌面这4个核心功能模块做好做透,一个人一个人这样拉赞助和测试......到2022年,小米手机以4348万台的国内销量,排在了第二名。
在面对利润时,小米提出“自我控制利润空间:硬件净利润率永不超过5%”,且一直坚守,逼自己改进和发展。
2013年12月,在营收才200亿元时,就与营收1200多亿的巨无霸(格力)打赌,5年后,小米营收1749亿,涨了6.5倍,格力也很厉害,5年上涨了60%,当年营收1980亿,但小米虽输犹赢。
这些,都体现了小米及小米人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精神。
二、专注、极致、口碑、快
书中写道:“当我们谈论“专注”时,我们究竟在谈什么?
我总结了专注的四个核心命题:
• 清晰的使命、愿景。
• 深刻的洞察力,了解行业,了解用户需求,找到机会。
• 明确而坚定的目标及与之匹配的 能力。
• 克制贪婪,少就是多。”
所以,他们的产品都简单,使用简单,不需要学习就可以使用;功能简单,但切中用户的需求;所以,做扫地机器人时,就只是要求把地扫干净;做充电宝时就是解决容量大、质量可靠、便宜;做空气净化器时,就是解决空气净化,性价比高的问题。所以,小米出来很多爆款产品。
三、工程思维
2017年,雷军在小米6发布会上讲了一段话,很好的诠释了工程思维:
“为什么我们要去做小米6亮银探索版这样难又没有经济回报的产品?
因为我们是工程师。小米在8年前,就是由一群工程师创办的。我们一直渴望做出极致的作品,与众不同的作品,伟大的作品。要达成这样的目标,我们一定要不怕困难,不畏艰难险阻,执着前行。在整个探索的过程中,不是鲜花,不是掌声,全部是汗水,全部是辛苦。只有你抵达成功的那一刻,你才可以享受来自消费者的工程师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他们看起来很闷,他们不善言辞,就像我一样。但是我们的内心,非常的狂热。探索技术的时候,我们是苦行僧;打磨工艺的时候,我们是受虐狂;谈到体验的时候,我们吹毛求疵;做产品的时候,就野心勃勃。我相信,就是这样的野心勃勃,就是这样的勇气,才会有可能拿出一个又一个的好产品。如果没有这样的勇气,连试都不去试一下,你没有可能做出好产品。”
工程师思维师鼓励创新,他们一心一意地锤炼技术,不断打磨出更酷的产品交付给用户。
工程师思维是需要找到第一把“扳手”。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工程师解决的问题非常多,但工程师遇到的问题永远只有一个:他们面对的问题很复杂,拥有的资源很有限,但必须马上着手解决。对此,工程师永远是抄起离自己最近的那个扳手,从马上能解决的问题入手。所以,小米碰到问题,都能快速解决。
工程思维不是工程师专有的。
那什么是工程思维?工程学思维,学术定义很复杂,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创造性地运用科学原理,系统化地解决各种问题。
“工匠精神”是匠人反复锤炼一种技艺,而工程师则能创新地解决很多系统性问题。
随着时代的变迁,工程思维在管理、经济甚至文化创意等领域也得到了应用,比如伟大的剧作家罗伯特·麦基的《故事》几乎就是一本工程学图书,只是它并不是关于建造房屋或是开发软件的,而是关于编剧和故事创作的。
小米一直在用工程思维,因为它能够高效解决复杂系统性问题,并能够预见尚不存在的“结构”,从而做到跨越性创新的思维方式。书中总结了以下几条经验:
• 找到一个使命。
• 从第一性原理出发。
• 理解并重构系统。
• 找到第一把“扳手”。
• 反复验证、快速迭代。
以上是我看完后特别关注的几点,当然,创始人写的产品自传,内容远不止这些,他更多是介绍特定环境下选择做什么产品,怎么能长期发展,怎么取舍,怎么面对产品的成功与失败,碰到一个个难题,又一个个破解,不管是什么层级的职场人,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看小米的选择和发展,吸收有益的养分。
我们还可以从产品看雷军的成长,从程序员到管理者,从创业者到投资人,从互联网到硬件,都是认知结构和人生阅历的巨大翻新。他的这几次重大的蜕变,有的是被动的应变,有的是主动的选择。但无论哪一种,都需要无畏的勇气、坚定的意志、超强的学习能力,以及对抗巨大痛苦的韧性。值得我们去了解、思考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