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眼里,摩托罗拉在手机品牌里是一个“奇葩”一样的存在:要不是去年 razr 折叠屏手机以致敬经典 V3 “刀锋” 的设计和折叠屏新形态的新奇组合“出圈”了一把,很多人都以为这家移动电话的发明者早就退出历史舞台了。即使是不少从事3C数码传播行业的人士,在看到每季度各大数据调研机构公布的全球手机出货量排行数据的时候,都会惊讶的说一句:“摩托罗拉还在呢?” 这家曾经在手机行业有着至高无上的“创世“地位的企业,历经分拆、变卖、转手,到现在依旧留在全球智能手机前十的榜单里,已经算得上是一种独特的存在了:环顾目前还在全球市场上存活的智能手机品牌,恐怕只有摩托罗拉是完整经历了2G、3G、4G、5G年代且中途没有停止运营又重启的品牌了。这一个手机行业的“活化石”,兜兜转转几十载,也是整个手机行业漫漫历史星河的见证者。
如果要回溯现在我们能看到的这个摩托罗拉的历史过往,可以回到2014年联想集团宣布收购摩托罗拉移动业务那一个大年三十震惊世界的新闻现场。当然,后面的故事纷繁复杂,包括联想自己的手机品牌也起起落落命运多舛,甚至最后慢慢的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但摩托罗拉手机却在这个过程中重新步入正轨——在联想收购摩托罗拉移动业务的当时,被谷歌收购多年的摩托罗拉已经砍掉了绝大多数的产品线,退出了相当多的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整个的市场份额已经跌出前十,成为完全“不入流”的品牌。而在联想收购7年之后的2021年,各大数据调研机构最新的数据是:联想集团(摩托罗拉移动业务)是全球第八大智能手机品牌,全年出货量3300万部——而且,摩托罗拉还获得了拉丁美洲出货排名第二、北美出货排名第四的成绩。这几天刚刚公布的联想集团20-21财年第四季度财报也展示了作为旗下手机业务的主力摩托罗拉在经营业绩:整个手机业务在本财季复苏,营业额达到100.7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0.1%,并且自疫情以来首次恢复盈利,且创下6700万人民币的利润新高。
换句话说,摩托罗拉从未真正的消失,它一直都在——在这些年它甚至坐稳了美洲地区销量排名领先和全球前十的地位。只不过在中国市场,它的确“销声匿迹”了好几年。
摩托罗拉在联想收购后的2015年重回中国市场,其后曾推出过 moto x、moto g、moto z 系列的手机产品。2016年推出的模块化手机 moto z 曾是摩托罗拉在中国市场上的“高光时刻”——彼时中国市场的第一大海外品牌的安卓手机厂商三星深陷 Galaxy Note 7 深陷电池爆燃事件负面,给了 moto z 一个绝佳的市场机会。在重回中国市场的第二年,moto z 的生命周期卖出了接近80万台的销量。这个销量数字在各家国产手机的“爆款销量”前简直是不值一提,但在当年,这部定价3699元起的手机在海外手机品牌里销量已经是仅次于苹果和三星的销售表现。但随后,随着整个摩托罗拉转向以盈利为主不再追求纯粹销量表现的策略转变,摩托罗拉慢慢的减少了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的动作——甚至在2019年,moto z4 推出之后就停掉了定位高端旗舰的模块化手机产品系列。“盈利”,成为摩托罗拉此时的主旋律。在新任总裁兼董事长 Sergio Buniac 全新策略的运营下,摩托罗拉砍掉了不少的高端旗舰产品,以大量的中低端产品覆盖本来就是优势地区的美洲市场。没想到,这招还挺奏效——在持续收缩海外市场、去库存、大幅缩减开支之后,2018年11月联想宣布摩托罗拉业务10年来第一次盈利,并且达成了2亿美元的盈利。整个时候,才是摩托罗拉新征程的开始。
我永远记得2019年12月在夏威夷高通骁龙峰会时看到摩托罗拉 CEO Sergio Buniac 登台做主题演讲时的惊讶:一般来说会选择行业领先企业上台分享并宣布合作计划的高通,在骁龙峰会的现场居然让摩托罗拉前来打头炮,这或多或少的意味着摩托罗拉重新回到了行业的主舞台之上。我们也在2020年看到了摩托罗拉回到了睽违已久的高端旗舰手机的市场:包括在去年“出圈”引发社会话题讨论、已成为全球折叠屏产品前三的 motorola razr 5G 折叠屏手机和在海外市场发售的 motorola edge 系列旗舰产品。去年国内市场推出 motorola razr 5G 之后一些渠道一度出现非常罕见的“缺货”景观,当时也有一些摩托罗拉的老用户希望旗舰 edge 系列能够回到中国市场上市销售——不过,在中国高端旗舰手机市场已经被苹果和华为两分天下,连三星都无法争取到足够多市场份额的当下,引进一部常规设计的5000+的旗舰手机是否时一个“好的决策”?摩托罗拉对这个问题未置可否。
这些年,摩托罗拉的确变得越来越“务实”了,这也是它能重回盈利、重回智能手机主战场的关键。
重回高端市场的 motorola edge
其实前面说了这么多,是想给很多已经不了解摩托罗拉手机、甚至觉得 motorola edge s “已经不是纯正的摩托罗拉手机产品”的朋友一个历史的回溯。虽然 motorola edge s 未必和去年在美国市场推出的 edge 系列有真正的渊源,但它是一个真正意义的不折不扣的“纯正的摩托罗拉手机产品”:如果你看看去年在海外上市的 motorola g 5G Plus ,你就知道它真正的渊源来自于哪里:它是一部正儿八经的、代表了摩托罗拉现今在全球销售手机产品的典型形态的产品。它的产品定义的确很不“中国化”——本质上这就是一部摩托罗拉在全球上市销售的产品,这部产品上有着很多和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品牌产品完全“背道而驰”的配置定义;但它又很“中国化”——它应该是摩托罗拉回归中国后的历代产品里最“中国化”的产品,从抢了各家一线品牌首发骁龙870,到打起中国线上市场喜闻乐见的性价比招牌,再到无比接地气的预热和宣传方式,甚至还有首发时因为备货不足被用户吐槽“跟互联网手机厂商学坏了”的缺货境遇……motorola edge s 出现的意义,远大于它的产品本身,它甚至可以说是摩托罗拉手机务实策略下的“新生”。
前面说到,从产品本身的硬件定义而言,motorola edge s 很“不中国”——在国内市场,流行的“性价比”产品一定是做好配置表上的面子工程,砍掉很多细节体验的周边配套的。一部常见的国产品牌的性价比手机,有着高配的处理器、漂亮的外观、高像素的摄像头,在硬件参数配置表的核心部件上“鹤立鸡群”——然后呢,在一些你并不留意的细节上能省则省以达成控制成本的目的。例如骁龙8系列处理器搭配低配的 LPDDR4X 内存;网络支持和频段能省则省(去年有些性价比骁龙8系产品砍到了只支持22个频段,5G频段只有3个);有些性价比产品则在基础通信能力上做得相当糟糕,例如通话音质一到嘈杂的地方就几乎处于不能用的状态;再例如在USB接口规格上的缩水(很多旗舰产品甚至都只支持 USB 2.0),也不会在机身上支持基础的保护例如生活防泼溅能力。一些缺失的产品特性,直到你用到的时候才会意识到“原来它这里缩水了”,这时候,你可能才意识到“性价比”的真谛。
motorola edge s 绝对是一款“性价比”阵营里特立独行的“全能选手”:一方面,抢先各家一线品牌首发骁龙865 Plus 的升级版骁龙870成为其受到关注的核心原因,也为其产品定位和性能档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它在各项曾经不被消费者重视、但是会深刻影响用户体验的细节部分远超同档位其它产品。没有用这个价位产品常见的 LPDDR4X 内存,而是直接用上了旗舰产品里的标配 LPDDR5+UFS 3.1 不缩水组合;罕见的在2000档价位支持了12个5G频段和22个4G频段,不包括2G/3G频段的情况下就已经超越了这档位的绝大多数手机的全部频段,总共44个频段支持甚至超越一大批5000档价位的旗舰产品——当然别忘了,摩托罗拉是做通信起家的,这可是它的安身之本。这机器可以豪迈的喊出我们支持中国四大运营商并且走遍全球都不怕(这机器的中国销售版本和欧洲/美洲的版本频段支持一致),市面上其它的2000档产品恐怕压根就没有这个底气。
它的“越级”细节还有很多:例如摩托罗拉标志性的“丽音”技术在 motorola edge s 里依然“历久弥新”,在通话的部分支持 moto AI 丽音技术,不会让你在打电话或微信语音的时候怀念起当年功能机的“好”。又例如在看起来规格并不算太高的影像的部分,加入了一些这个价位产品不曾有过的新“巧思”,例如在兼具超广角和微距用途上的1600万AF镜头上加上了一个“AI微距灯环”,拍摄微距的时候再也不用担心因为靠得太近光线被挡住,直接开启环型补光灯即可。而这颗微距镜头也加入了视频拍摄的能力,算是一点小小的惊喜。而在2000档价位上罕见的加入ToF辅助对焦元器件,令 motorola edge s 在日常的拍照使用时的对焦表现远胜同价位部分产品——别以为对焦这事儿不重要,有人觉得2000档的手机能“扫码”就够了,但其实“扫码”才是最考验手机对焦表现的场景。当你对着现在出门必备的健康码时手机不停拉风箱对不上焦、扫不上码的时候,你会在心里无数次的咒骂手上的手机对焦怎么这么差。而 motorola edge s 在使用的时候绝不会出现这个问题。至于6400万主摄的部分,motorola edge s 采用的是和售价3399元的 OPPO Reno5 Pro 同款的 OV64B 传感器。不算是在6400万阵营里的高阶表现,但实拍的照片放在2000档的手机产品里,却还算相对不错的等级。视频拍摄的部分也有些这个档位其它产品没有的小“惊喜“:具备根据画面数字变焦而自动适配的 Audio Zoom 音频变焦功能,拉近镜头画面时声音也会动态追踪,抑制噪音并突出拍摄主题的声音。这个特性,通常也是价格更贵的3000+以上手机产品才会具备的功能。
motorola edge s 身上一个最“不起眼”的小细节,便是它的 USB 接口是很多旗舰机都没有的 USB 3.1 规格,而且这个 USB 3.1 的接口还是支持 DP 视频输出的,它甚至胜过许多定价5000元以上的高价旗舰。当然,这个细节的背后是一个我完全没有想到的、可以说在2000价位档5G产品上“绝无仅有”的功能:这机器具备一项名为 “Ready For” 的多屏协同特性。简单的说,你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类似于三星 Dex、华为的桌面电脑模式、坚果TNT的手机作为电脑桌面主机、外接显示器和键鼠外设即可使用的功能。要知道,具备这项功能的手机产品,几乎都是3000元以上的高端旗舰产品。
如果你还有印象的话,摩托罗拉在2011年发布的 Atrix 就开创性的支持了将手机插入一个笔记本“底座”中就可以变成一台电脑的设计,当时它被成为 Webtop。可以说,这是手机产品PC化应用的“先驱”。所以,当我看到 motorola edge s 成功的“复活”了这项应用场景的时候,既惊讶又惊喜:惊讶的是摩托罗拉居然在一部2000档价位的产品里加入了这项功能,这属于对同档位其它手机产品“不讲武德“式的碾压越级了;惊喜的是摩托罗拉又重新找回了当年 Atrix 开创的手机PC化桌面应用。当然,得益于骁龙870这颗性能强劲的旗舰处理器,现在的 Ready For 多屏协同应用和当年的体验早就不可同日而语:手机和PC桌面方式可以完全独立运行,手机上的操作和桌面上的操作互不干扰,彼此独立。而只要是手机上的应用,在桌面上皆可正常运行,像是浏览器、办公软件这样的应用,在桌面端甚至可以获得和传统PC差不多的体验。如果你没有键盘鼠标的输入外设而只是通过 USB-C 接口连接了一个显示器,你还可以利用手机作为一个触控板使用。除了一些应用因为输出到外接显示器上后屏幕比例和分辨率发生了变化导致界面有变形,整体的可用性相当高。试想一下:在办公室准备一个扩展坞和显示器、键盘鼠标即可,上下班都用手机进行操作的新办公时代,已经来临了。繁琐的U盘移动硬盘,你也不必再需要了;更不会有文件在单位回家无法应急处理的尴尬场景。这样的功能在2000档产品的出现,不得不说,是一次对性价比产品定义“颠覆性”的表达。
motorola edge s 的这项 Ready For 多屏协同功能对不同输入输出设备的兼容性良好,而且还针对不同的场景设计了不同的界面:它既可以通过USB-C 的外接扩展坞连接传统的显示器和键盘鼠标,也可以直接连接到具备 USB-C 接口的台式或移动显示器上。最让我惊喜的是坚果的 TNT go 这样的屏幕键盘扩展配件,和 motorola edge s 也能完美适配:显示、触摸屏、手写笔、键盘、触控板,一切都完美适配正常运作。考虑到坚果退出手机市场后这些配件正在“打折销售”,motorola edge s 的用户甚至可以买一个 TNT go 直接当作电脑日常使用……当然,我们也期待摩托罗拉能够自己退出类似的组件产品,或是隔壁家的 ThinkVision 有类似的配套产品,也不错。
不仅仅是针对桌面办公,motorola edge s 的 Ready For 还针对游戏、视频等娱乐场景设计了一个“媒体中心”——有点早年 Windows Media Center 的味道了。智能电视式的大图标界面,将和游戏、视频、办公有关的应用分门别类的放置,通过手机快速操作进入。在连接电视时也可以让手机也可以成为一个新形态的“盒子”或是便携的游戏机。试想一下,其实这个场景在办公室会议室投影的时候也挺有用的,直接连接投影机拿起手机展示PPT即可,免去了携带电脑操作的动作。总而言之,motorola edge s 最让我喜出望外的功能就是这个 Ready For 多屏协同,它不仅成为了2000档手机里唯一支持此类手机产品桌面化应用的产品,并且还有着相当不错的完成度。就凭这一点,motorola edge s 在2000档的产品里就可以说是“鹤立鸡群”的存在了。
当然,前面提到过,motorola edge s 在产品定义上是一部很不“中国化”的产品,它集中的反应在了外观设计的部分。对于已经见过许多2000档精巧设计手机产品的中国消费者而言,motorola edge s 的确像是一个“外表粗犷”的外来者:它并没有迎合中国市场流行的窄边框窄下巴潮流,在更多手机产品回归前置单孔的时候它甚至做了一个双独立打孔的设计(虽然这是延续自 motorola g 5G Plus 的设计但对很多中国消费者来说是第一次见到)。不过也有一些比较好的部分,例如摩托罗拉在近年产品里一直坚持的 21:9 的屏幕宽高比设计,给了这部屏幕尺寸高达6.7英寸、重量为215g 的机型比同价位其它产品更好的握持感:因为机身明显的变窄了,握持的撑手度减少了。当然,215g 较重的机身背后是 5000mAh 的大电池,由此带来了这机器非常不错的日常续航能力。只是20W的充电速度比起同价位产品普遍30W以上的产品有所缺失,但在 5000mAh 强劲续航能力和标准 PD 协议而不是私有协议的加持下,算是一个能够接受的“取舍”表现——摩托罗拉海外产品里可是有45W 快充规格的产品的,下次记得加上哟。
摩托罗拉产品有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是手机的系统:这个问题在海外和国内市场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在海外摩托罗拉的系统不仅不是问题,而且是最好用、设计最美观的基于原生的轻定制系统之一。但在国内市场,因为谷歌服务的不可用以及本地化功能的特殊性,这个问题纠结了很多年。早年搭载 ZUI 的摩托罗拉手机因为界面风格的问题不被一些摩托罗拉老用户和粉丝接受,而从去年开始,在国内上市的摩托罗拉产品开始回到由海外系统 MotoPure 本地化轻定制的“类原生风格”上:标准的类原生风格的 MotoPure 界面,摩托罗拉自家标志性的 Moto 操作体系细节,加上本地化的互联网服务组件(例如应用商店、云服务、日历、负一屏生活便利聚合等部件),构成了新的系统。这套体系在去年的 motorola razr 5G 就开始搭载,而在 motorola edge s 上,它有了一个新的名字:MyUI。对所有习惯摩托罗拉手机的用户来说,整个的界面和操作习惯异常熟悉:熟悉的Moto操作所有的功能都得到了保留,包括在这部机器的LCD 屏幕上也实现了 AOD 和自动检测是否有人眼观看的感应式显示。摩托罗拉经典的摇一摇打开闪光灯和相机也得到了完整保留。
当然,这套体系现在还与时俱进的加入了一些中国消费者喜闻乐见的新功能,例如游戏模式、轻碰两次指纹电源键呼出快捷菜单、一指分屏和类似于 Windows 的不同App自定义音量功(这个可是真正有用的功能,例如在你聆听音乐的时候不想被微博和微信的提示音打扰,启用这个就对了)。MyUI 上最与时俱进的功能,当属左侧实体硬件按键的“一键触达”功能,它非常因应时势的加入了一键健康码的功能:当别人还在支付宝和微信里繁琐的寻找健康码的入口时,你直接一按就打开了健康码,减少了排队等待的时间,这是一个在当下相当有价值的功能。即使未来疫情结束之后,你也可以把它设置成支付宝或微信支付的快捷入口,一按即可扫码,完全节省了手动扫码的操作流程和时间。从这个意义上说,motorola edge s 这一次做的“本地化”设计可谓是相当务实了——甚至走在了国产品牌的前面。
当然,因为硬件本体的全球版本定义的原因,一些因为中国市场的特殊性必须要使用特殊硬件支持才能完成的部分,中国版的 motorola edge s 也采用了本地化软件的方式解决:海外硬件里普遍不需要 NFC eSE 独立安全认证芯片,但国内的 NFC 支付环境需要。没有内置 eSE 芯片的 motorola edge s 则是通过预装京东金融和邻里邻外 App 支持银联闪付刷卡和部分小区的门禁卡服务,至于公交卡,motorola edge s 是可以通过完整支持运营商 NFC-SIM 卡支持的。不过未来摩托罗拉想要进一步完整打开中国市场的话,恐怕还是需要构建一个配套的支付体系来实现 NFC 功能的完整化,这部分就看摩托罗拉未来的产品规划了。
如果让我们回到 motorola edge s 发布会公布价格的那一刻,想起全网“惊诧”的那一瞬间,再仔细看看这部产品的细节之处,既意外,又不意外。它意外的首发了高通新鲜官宣的骁龙870处理器,并以极高的、甚至是越了好几级的内部硬件细节打出了1999元起的惊人低价——要知道,在骁龙865年代也没有任何一部国产骁龙865机型打出过1999的价格,而这个记录,却被摩托罗拉给破了。说不意外,看看它的整体外在、起源自 motorola g 5G Plus的渊源和一些似乎和中国市场元素格格不入的细节,又觉得它可能就应该用上价格优势来争取市场。在全球化的硬件定义已经“定型”的基础上,motorola edge s 以最大化的务实态度,实现了它在中国市场上的久违的认可度。它不再是近些年刻板印象里狂打情怀牌的摩托罗拉,而是非常务实的重新走起了当年摩托罗拉安身立命的根本:产品力和定位优势。所以,这篇文章我用了一个“新生,亦传承”的标题:在产品本身而言,它并非大鸣大放大开大合的革新,和此前在拉丁美洲市场爆款热销的 moto g 系列如出一辙,是这些年正宗摩托罗拉产品的迭代更新;但对中国市场来说,它绝对一次从内到外的新生。从务实的产品态度,到本地化的产品细节,兜兜转转几次,这是摩托罗拉最接近中国主流市场的一次。
这样的务实态度,也反应在了 motorola edge s 的首发销售表现上:谨小慎微探索中国市场的摩托罗拉,明显的低估了用户对这款产品的喜好,甚至因为首发大篇幅缺货落下了“耍猴”的骂名——尽管在经济环境不好的时节里,厂商尽可能愿意保守估计出货量以防止库存产生是常见的商业策略,但我倒是建议摩托罗拉可以更大胆一些,中国消费者在经历了纷繁复杂的市场和产品洗礼后,已经有了更加多元的消费价值观选择,它们甚至也渴望市场上出现一些新的竞争者打破旧有的局面。曾经老牌的摩托罗拉,敢喊出“新锐实力派”的口号,做主这样的产品,得到连线下渠道都需要预定排位的销售成绩,是市场对产品的正面反馈。不再消费“情怀”,回归“务实”传承和创新。这样的摩托罗拉,才是中国消费者真正喜闻乐见的那个曾经的摩托罗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