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卡是电脑与显示器之间的关键组件,它使计算机生成的图形信号能够传输到显示器并正确显示出来。显示器的分辨率决定了其能够呈现的像素数量。举例来说,1920×1080的分辨率意味着屏幕上有2073600个像素点。图形图像首先通过电脑的中央处理器(CPU)发送指令到显卡的图形处理器(GPU),在GPU进行计算后形成图像,然后将结果输出到显示器上。这个过程中需要使用显存来临时存储计算得到的图像内容,并最终填充每个像素点,生成最终的画面。最初,显存的主要作用仅限于这些方面。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显示画面变得更加复杂。现在的画面不再仅仅是由颜色和线条构成的二维画面。例如,在3D游戏中,各种特效会同时显示在屏幕上。甚至一些无法直接呈现的内容,比如一个人的身体结构,也需要在画面中进行计算和呈现。这就要求显卡的图形处理器(GPU)执行更多的计算工作,以便精确地描述这些图像。随着图像复杂性的增加,计算量也会相应增加。这也意味着显卡的性能和显存需求会变得更高,以满足处理复杂图像的要求。
随着不断发展,在显示出的画面中不再只是一个由的颜色、线条勾勒出的2D画面,比如3D游戏的各种特效都会一股脑“堆积”到显示器上,甚至于一些不能显示在画面中的内容也要通过显卡GPU计算(比如一个人体,他的全部结构都会被计算,越细腻的画面需要计算的“三角形”就越多,GPU性能和显存就需要更多、更大),这就会产生非常非常多的数据。
而且由于画面是动态的,就意味着每一帧的数据量都在实时刷新,这期间需要用到的显存就会越来越多。具体来说:
帧缓存(Frame Buffer): 存储当前显示帧的图像数据,以便将图像发送到显示器上显示。
后台缓存: 预存下一帧的内容,用于平滑地切换帧并提高图像的流畅度。
Z轴缓存(Z-buffer): 存储深度信息,用于确定图像中像素的显示顺序,以避免遮挡问题。
纹理数据和几何数据:存储游戏中的纹理(贴图)和几何数据(物体形状、顶点信息等),影响游戏的画质和特效。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在游戏中用户打开抗锯齿技术,由于抗锯齿技术需要更多的采样,这样实际游戏存储在显存中的数据容量还会成倍增长,所以现在显存不仅仅要求速度更快,容量也越来越大。
不仅如此,显存同内存类似,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指标叫做“位宽”,显存位宽是显存在一个时钟周期内所能传送数据的位数,位数越大则瞬间所能传输的数据量越大。目前最低端的显卡位宽为64位,之后是128位,高端显卡一般显存都是256位乃至384位的位宽(GDDR6\GDDR5)。
显存与GPU相辅相成,显存不够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卡顿,这样说你是不是就更容易理解一些了?至于现在的显卡,大家可以看到中端显卡的显存一般是在8GB~12GB左右,入门级别的显卡是4GB~6GB,中高端产品则基本保持在12GB~16GB之间,卡皇旗舰型产品都已经突破24GB显存了。
总的来说,显存在现代计算机图形处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随着游戏和图形技术的不断发展,显存的速度、容量和效率都在不断提升,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图像处理需求。如果显存不足,可能会导致卡顿、低帧率和图像质量下降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