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装配网

中国人的叔伯舅姑姨为何不能叫“uncle”“aunt”?

 人阅读 | 作者xiaolin | 时间:2023-09-11 17:47

亲戚,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群体,简单之处是,在西方人眼中,长一辈的亲戚只有两个名称:Uncle和Aunt,而同辈的亲戚就只有一个名称:cousin;而在我们中国人眼中,亲戚绝对是一个复杂的群体,“亲戚”实质应分为“内亲”与“外戚”,还有诸如“叔、伯、姨、姑、舅”,等名称错综复杂,很容易就会令年轻人们一头雾水。而同辈的关系同样是不简单的。何人是堂亲,何人是表亲。这是绝对不能混淆的。名称迥异的背后反映的往往是亲疏之别。

另外,即使亲戚称呼相同,因血缘关系不同造成的亲疏关系也是截然不同的。例如,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同是贾母的“grandson”,但林姑娘却是贾母的“外人”。薛宝钗和林黛玉与贾宝玉都是表亲,但是背后反映的亲疏关系也有不同。

《红楼梦》剧照

那么,中国人亲属称呼差异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文化内涵呢?南北方的亲属称谓又有着怎样的差异呢?

汉语亲属称呼的基本特点

亲属称呼是礼俗文化的产物,也是传统文化在语言习俗上的投射。中国人亲属称谓有以下一些基本特点:

1、注重次第,尊卑等级分明

在封建社会中,基于礼法,等级、次第非常分明,不可逾越。《礼记》便提到:“男女不杂坐,不同椸枷(衣架),不同巾栉(巾和梳篦。泛指盥洗用具),不亲授。嫂叔不通问。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兄弟弗与同席而坐,弗与同器而食。父子不同席。”这种礼仪,在大陆某些地方尚有残存,但多已发生变异。而讲究等级在亲属称谓中仍多有反映。如下表:

“父辈”以“爸”“”为核心词,“父辈以上”则以“公”“婆”为核心词,“祖父”加前缀“阿”,“曾祖父”加前缀“太”,“高祖父”则在“曾祖父”的基础上加前缀“老”。称谓次序井然。

在汉语方言中,一般用基数词加“伯、叔、姑、姐、舅、、嫂”表示同一亲属称谓中的年龄长幼,表示最大的,在称谓前加“大”;排行第二的,除了用“二”,还可以用“细”,如“二叔”、“细哥、细姑”;客家方言对排行最小的用“尾满”或者“细”称呼,如广东翁源客家话称最小的儿子为“尾满子”,称最小的叔叔为“细叔”。还可以用“满”来称呼排行较小的,如比母亲小的姨母称为“满姨”(吴碧珊、甘于恩 2016)。

在汉人的传统中,当双方交际涉及亲属称谓时,必须使用谦称(己方)和尊称(对方),不过这种传统目前已趋于没落,如谦称用“家”“舍”“拙”“犬”“小”(家父、家母、舍妹、拙夫、犬子、小女),尊称用“令”“尊”“贤”“仁”等(令尊、令堂、令子、令爱、尊夫人、贤弟、仁兄)。现今社会口语中已经很少使用这类词语,而用“我母亲”“你/您父亲”“你太太”等词语。即使使用,也多见于书面语。因此之故,谦称(己方)和尊称(对方)的使用不时出现误用的情况。

2、以内为重,男性称谓占据优势

汉语亲属称谓在称说祖辈时,最能体现“以内为重”的特色,一般称“祖父、祖母”时,称“爷爷、奶奶”,并不使用“内”的字样,而称“外祖父母”时,则必须使用“外”字,说成“外公、外婆”(闽语内是“阿公、阿嬤”,外是“外公、外嬤”)。

客家话中有长幼亲属用同一称谓方式的情形,如“老表”可以指表哥和表弟,这也体现了传统的血亲观念,重内不重外。在宗亲称谓中,长幼有序,不会用相同的称谓词。而外亲中用“老表”即可以统称妈妈的兄弟姐妹的儿子,不区分长幼。

男性亲属和女性亲属用同一种称谓方式,在翁源客家话可以见到,如“孙的”可以指男孙和女孙、“塞的”可以指男塞和女塞、“侄的”可以指侄子和侄女。“孙的”“塞的”“侄的”可以通指男女,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孙的”“塞的”“侄的”本是指称男性的称谓,因为不重视女性,所以不强调女性的性别,除非有人问起性别时,才会进一步区分“男孙”“女孙”“男塞”“女塞”“侄的”“侄女”。

重内不重外的情形在潮汕方言中亦存在,如潮州各地、南澳后宅话“姑父”“姨夫”不分,皆称为“阿丈”。

3、书面语的核心称谓相对一致,但口语称谓分歧较大

现代普通话的亲属称谓有书面语和口语之分,但书面语称谓在古代,不一定限于书面语,我们从南方方言的称谓中可看出端倪。有的可能只是背称(叙称)和面称的区别,后来面称(亲近)才渐渐带上口语的色彩。以北方方言为例:

书面语:父、母、祖父、祖母、兄、弟、姐、妹、舅、伯、叔、姑、姨等

口语: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哥哥、弟弟、姐姐、妹妹、舅舅、伯伯、叔叔、姑姑、姨妈

方言的分歧主要体现在口语层面,上述称谓在几个大方言的说法如表2:

4、称谓构成以附加为主,亦有重叠、屈折等手法

从表2我们可以看到,汉语亲属称谓以附加式为主,通过加前缀(老、阿)、后缀(ɛ)等方式构成,但合成式也有(词根+词根,如“娘+舅”、“小+弟”、“细+佬”),非直系用得比较多(直系亲属用小称形式比较多)。而重叠、屈折(如轻声、儿化)等手法,使用得越来越多,尤其在北方型方言中,非常多见。

汉族人亲属称谓的南北差异

亲属称谓也存在南北差异,主要原因是北方方言发展速度快,而南方方言较为保守,保留较多古汉语的成分。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北方——叠音(轻声)、儿化 南方——加缀

北方话多用叠音构词,往往伴随着轻声,儿化与非儿化词的区别在于:儿化词一般指称年纪比较小的亲属,如“姑妈”多指已婚,而“姑姑”、“姑儿”则不一定(可以已婚,也可以未婚),当然,也可能儿化词经过一段时间后,“年轻”的色彩淡化,可以用于通称。

南方方言多用附加构词,如粤语的“家”(家姐、家婆)、客家话的“阿”“老”、闽语的“阿”(闽南)“依”(闽东)等。

值得注意的是,苏州话既有北方的叠音构词(娘娘、伯伯等),又有南方方言传统的加缀构词(阿叔、阿姨、阿哥等)。这跟吴语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

②北方——双音 南方——单音

《现代汉语通论》(邵敬敏2007)谈到古今汉语词汇差异时认为现代汉语“词语有明显的双音节趋势”,“古代汉语中,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汉语则以多音节为主,特别是双音节占大多数。”准确地说,现代汉语词汇是朝着“非单音节化”的方向发展,这同样体现在亲属称谓方面。

在有些南方方言中,“舅”“伯”“叔”等也常用单音节。

汉族人亲属称谓其他差异

1、 一形多指、同形异指

①一形多指:一形多指是指在同一个方言中,不同辈分的亲属用同一种称谓方式,如“外甥(孙)”可以指外甥、外甥女,也可以指外孙和外孙女,这一说法可能是古汉语的遗留。胡士云(2007:365),“‘甥’用来指称外孙见于先秦汉语”。另据甘于恩(2016),“‘甥’的本义是‘出配他男而生,故其制字男傍作生也’。”“外甥”和“外孙”都叫做“外甥”是古代中国延续下来的说法,主要是区分娘家人和本家人。并指出茂名新坡、电白羊角白话,某些吴语区,以及客赣地区(如宁化、赣县、永新、邵武等)也可见“外甥”和“外孙”同称的现象。

②同形异指:是指在不同的方言中,相同的称谓形式,表示的不同内涵。例如,“老公”大家都知道指“男性配偶”,但在潮汕方言中,却指的是“曾祖父”。“姑妈”的称谓似乎南北都用,可是却有细微的差异:北京、长沙话的“姑妈”,指“已婚的姑姑”,用“妈”来表示婚否;广州话的“姑妈”指的“父亲的姐姐”,“父亲的妹妹”用“姑姐”,可是并不涉及婚否。

2、同义异形

这涉及到同一概念在不同方言的歧异,在汉语方言中较为普遍。如“父亲”的概念,北方官话多称“爸”,粤语则说“老豆”,闽南话是“老父”,闽东话则说“郎爸”,至于避讳的说法,更是五花八门。

接下来,小编将为大家分享全国不同地区亲属称谓的趣事,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节选改编自甘于恩教授作品《方言与亲属称谓》,有删改。)

责任编辑:邹智恒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