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装配网

遭质疑后,欧洲自然科学院官网“院士电子百科全书”再度消失

 人阅读 | 作者lilintao | 时间:2024-05-12 13:31

“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含金量在中国遭到质疑后,5月11日,澎湃新闻注意到,欧洲自然科学院官网上的“院士电子百科全书”栏再度消失。

近日,有关“花40万可买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某某成为世界唯一一位90后院士”“‘欧洲自然科学院’官网成员名录超三分之一疑似中国人”的信息在网上传播,引发了舆论对欧洲自然科学院相关话题的关注。

澎湃新闻5月9日曾在《“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井喷背后,“外国院士”为何有市场?》中报道,记者查询发现,“欧洲自然科学院”官网上此前被指“超三分之一疑似中国人”的“院士电子百科全书”页面,5月7-8日一度消失不见;5月9日,“院士电子百科全书”再次出现在欧洲自然科学院的官网上,但记者对比发现,名单中有部分疑似中国人的人名不见了。

5月11日,澎湃新闻查看欧洲自然科学院官发现,该官网上的“院士电子百科全书”栏再度消失不见。

5月9日,欧洲自然科学院官网“院士电子百科全书”相关信息及链接(图中中文系网页翻译后呈现)。

5月11日,欧洲自然科学院官网“院士电子百科全书”相关信息再度消失(图中中文系网页翻译后呈现)。

此外,澎湃新闻5月9日的报道中提到,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陈志文指出,“欧洲自然科学院”这类的组织机构确实真实存在,只是不是我们理解的官方主办或批准的,从法律方面很难说这些院士是假的,但其学术地位和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完全不是一回事,此院士非彼院士。

陈志文直言不讳地指出,恰恰是一部分中国人或华裔,巧妙地利用了中外文化、制度和信息差,把院士做成了一门生意,于是类似的科学院与院士就如雨后春笋般泛滥。很多类似的国外的科学院、工程院院士申报评选活动中都有中国人或者华人的身影,“属于中国人专骗中国人”,而且这类机构多数都选择和权威机构接近的名字,很容易混淆。

在陈志文看来,类似的问题短期内难以杜绝,但随着这类现象的不断被曝光和关注,社会大众、相关部门都会逐渐认识、了解这种中文文化、制度等方面差异。可利用的信息差小了,这类的“院士”头衔可能会慢慢失去市场。相关权威部门也有必要及时发声,科普这类差别。但遗憾的是,包括大量的官方机构和负责人也普遍缺乏这方面的认知,屡屡被愚弄,尤其在落后地区更为明显。

报道还指出,此前多个官方机构平台曾就“欧洲自然科学院新晋院士颁证授勋仪式在京举行”“XXX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外籍院士”“欧洲自然科学院某院士工作站正式成立”等进行过宣传介绍。

5月10日,澎湃新闻查询时注意到,多篇“欧洲自然科学院新晋院士颁证授勋仪式在京举行”“XXX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外籍院士”“欧洲自然科学院某院士工作站正式成立”的消息已从相关机构微信公众号、官网删除撤下。

针对井喷式的“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现象,中国科协曾于5月8日发声呼吁,各部门机构不应为“投机者”捧场站台。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