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前,觉得每天带着笔记本电脑通勤,容易对电脑的外观造成损坏,一是毕竟电脑是花了大价钱购买的,二是这台笔记本外观比较精巧,比较喜欢。
于是在一天内思考了多次这个问题,并且在知乎上多次搜索多个结果页面,都是建议给电脑购买一个小的内胆包,进而在京东商城上面搜索多次关于笔记本电脑内胆包的商品。众所周知,京东上(可能是所有电商平台上)的图片是吸引力十足的,于是在想象着其实可以采购一个这样的内胆包保护笔记本。终于在昨天,觉得可以下手了,就下单了一个比较大的品牌的包包。
当天下午包包就到手了。一试,笔记本刚好可以放进去,保护作用应该还是达到了期望的。但是有两点不妥:一是这个包包有很重的气味, 另一个是这包包很重,本身笔记本900克,携带方便,现在加了内胆包,虽然起保护作用,估计重量增加一倍了,当晚背回家的路上觉得电脑重了许多。
今天上午在书房,越来越觉得这个内胆包包不方便了,进而,将这个内胆包取出来,准备丢入收藏柜不使用了。
打开收藏柜,顿时一惊,收藏柜里面躺着一个笔记本的支架,一个手机支架,一个台灯,一台桌面风扇等等,小部件、小零碎特别多, 回想起来,每一个小部件,都是一开始觉得生活或者工作的某方面出现了不方便,需要去进行补救,于是通过网页搜索或者问答建议,获得需要购买某个小部件,然后去电商平台搜到美物,然后被精美的图片、诱人的描述、加上自己的超级想象,觉得这个小部件购买后一定可以弥补生活或者工作中的那个不方便,进而决定采购下来。
收到物件后,能弥补之前这个不方便的同时,又总是会带来新的不便,或者是为了要规避这个不方便,要牺牲其他的便利等,于是又将这个小部件收藏起来不再使用。以至于现在收藏柜里面的小部件越来越多,小计算一下,差不多有十来件、上千元了。基本都是买来即浪费了,退回去又觉得几十元百把元的成本,不值得去花费过多时间售后。
现在仔细想想,越来越觉得这是一条规律:从现在的习惯或者所拥有的大器件中觉察到某个小的不方便,然后去各种搜索和征求意见,得出一个要添置小部件的意见,形成思维定势,然后去购物平台各种搜索和查看,加深这种要购买的思维定势,经过自己的意识加工,觉得非买不可了,这个时候注意,人是一丁点也不会注意到购买这个小部件,会带来的其他不方便。
越思考、越去网页搜索建议,就会越觉得这种要购买的思维定势的加强,直至最终决定购买。这个小部件拿到手后,很多时候是可以解决之前的不方便的地方的,但是往往也是会带来更多的也许小也许大的不方便,于是在面对这个更多的不方便时,慢慢的人的意识就会让新的不方便占据主导,慢慢的想几遍加深这个新的不方便后,不自觉的就将原来购买的小部件打入收藏柜,几乎不会再使用了。
这个人性的基础规律,让我看到了如今的商业丛林处于各个地段的各类主体,各类主体占据了人的从产生需求、获得建议、建立欲望清单、决定购买的各个方面,前有知乎、得物、知道、问答、直播等,后有各类电商平台的吸引眼球的各类表现形式。基于这个人性规则,是很难抵御购买冲动的。对于这些小部件的吸引力和决策过程,往往带有“深思熟虑”的冲动,冲动是有惩罚的,那就是买来即丢的后果。整个丛林,我称之为我所理解上的:深思熟虑地冲动消费的食物链条。
有鉴于此,直播只会更加火爆,得物、知乎等带货“指挥”平台也会越来越壮大。未来的供应过量丰富时代,供应方也只能借助这些具有引导性功能的丛林主体来带动冲动消费的食物链条,且这种冲动消费的链条只会越来越得到加强,更值得反思的是,这种冲动消费是经过深思熟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