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外媒传出GPS将被淘汰的消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原来,中国北斗导航系统已实现100%国产化,每日定位量高达4500亿次,与国际上的技术差距缩短了30年,甚至国际民航也将北斗纳入参考标准。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30年前,美国以“免费定位服务”的名义,在全球各地建立基站,完成了GPS导航系统对全球的覆盖。1994年,GPS已有24颗卫星在轨运行,包揽了全球导航、卫星通讯98%的业务,从此垄断相关领域长达30年之久。
在世纪之交的海湾冲突中,美国利用GPS精准打击伊拉克,让世界各国见识到了导航的威力。中国也意识到必须建立自己的导航系统,掌握自主权,否则国防将受制于人。
我国曾加入欧盟的伽利略导航计划,然而在西方国家的阻挠下,我国未能接触到核心技术。面对西方技术的封锁,我国科研人员凭借自主研发的精神,突破重重围堵,成功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北斗导航系统。
为了摆脱西方对地面基站的制约,我国采用“星间链路”技术实现卫星之间的链接,形成空中“星网”。依靠空中卫星,用信号对全球进行覆盖,无需在地面建站,让西方的围堵成为泡影。
据数据显示,北斗导航目前单日定位量达4500亿次,具备授时、通讯、定位等功能,已获得100多个国家的合作意向,观测频率超过GPS。国际民航也将北斗纳入参考标准,摒弃了以往“独宠”GPS的惯例。
如今,我国北斗系统不仅信号覆盖全球,还获得国际认可,成为全球民航通用的卫星导航标准之一。预计2024年我国北斗卫星数量将在50颗以上,功能层面将进一步提升。
相比之下,西方导航系统早已开始走下坡路。欧洲“伽利略”多颗卫星出现故障,导致众多民航设备如同“无头苍蝇”,国际民航立即将北斗拉来“救急”。此外,关于gps信号失灵的报道越来越多,这也引发了人们对于gps系统的质疑。
所以,全球关于“摒弃GPS”的呼声仍然越来越高。对此,外媒直言不讳地表示,GPS的技术优势已不复存在,早晚将被淘汰。而我国的国产化率100%的北斗导航系统,也因此获得了更加重要的地位。这不仅是“中国制造”硬实力的体现,更代表着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突破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