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被司马南公开炮轰以来,联想被骂的千疮百孔,几乎成了侵吞国有资产的典型。虽然也有很多人指出司马南的论证有错误,替联想辩解,但是,仍然有很多人坚信联想改制就是造成了国有资产流失。
造成了这么巨大的影响,官方依然不出面,联想也坚持一言不发,于是争议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
今天,我又一次看到了司马南的蛊惑功力:我的一篇文章下面五千多条评论,竟然大部分是支持司马南反对联想的。
尤其是司马南本人,有事没事就把联想拿出来吊打一番:那个某想一刀下去,29%国有资产就拿走了……
29%拿哪去啦?如果你有切实证据,直接提交中纪委就好,为什么只是在网上骂大街呢?
一年多过去了,骂的人多了,骂的时间久了,越来越多的人都认定了联想改制侵吞国有资产是事实,影响也越来越大。
可是,这真的是事实吗?这个问题很值得探讨。
首先,联想改制,是国企改革的一部分。国企通过改革,引入民营股份,是国家的决策。所以,联想改制,从国企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成为事实上的民企,这是政策决定的,当然没问题。
可是,有很多的人对国家政策不闻不问,依然认为国企经过改革变成民企就是罪大恶极。只能说,在这方面,这些人反对的是国家的政策。
和联想有关的,是改革过程之中是否合理合法,也就是说,在国企变成民企的过程之中是否涉及国有资产流失。这才是需要探讨的问题。
1984年,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出资20万元成立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所新技术发展公司,这就是联想的前身。1991年4月25日,公司更名为北京联想计算机新技术发展公司。由中科院百分百控股。
1993年进行股权分红,中科院20%,计算机所45%,员工占35%。
从1994年到2015年期间,联想总共进行了九次股权变化。这个具体变化过程非常复杂,简单说就是国有股份逐渐降低,并且最终失去了控股权。联想也彻底变成了民营企业。
这个过程确实值得探讨,但是,司马南的质疑只能说是没有看清楚这件事情的本质。
联想由国企变成民企的过程的本质其实是两个问题:
①国企和民企是不是平等的,是不是需要遵守共同的市场规则。
②对于企业来说,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是资金?还是运行模式?是选择的行业?还是人才?
联想给出的答案是:国企也好民企也罢,都是平等的,都需要遵守的共同的市场规则。对于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人才。
所以,只要遵守市场规则,国企变成民企,或者民企变成国企,都是合理的。
对企业最重要的是人才,所以,人才需要占有多少股份,就是由双方对人才的认可程度决定的。只要双方认可,就没问题。
至于大众质疑的改制过程之中有没有暗箱操作,有没有国有资产流失,其实很难界定。这也是各方面官方和联想迟迟不公开露面的原因。
所以,不妨换个角度,如果没有那些所谓的国有资产流失,联想还能发展壮大吗?国家还能有这么巨大的收益吗?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和世界接轨,逐渐出现了很多投资公司。比如徐小平,沈南鹏,张磊等都非常著名,他们也投出了很多著名企业。
当然,最著名的还是日本软银投资马云成就阿里巴巴的故事。1999年,软银投资阿里两千万美元,比阿里巴巴的总资产都要多。那么,软银应该占有多少股份呢?
直到2004年,软银继续投资6000万美元,总共投资8000万美元,才占了34.4%的股份。
客观地说,软银的投资额远远超过阿里巴巴的资产。但是,软银仍然仅仅是阿里巴巴的大股东,阿里巴巴的控制权依然在马云手里,从来没有改变过。当然,软银也获得了超出想象的回报。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联想的问题,对比之下,是不是非常相似呢?
国家投资联想,结果大家都看到了,联想发展成了世界五百强,所有的参与者都获得了巨大收益。国家对联想的投资,当然是成功的,而且是非常巨大的成功。
比较之下,再看看北大方正,清华紫光等同类型公司,国家投资大了无数倍,最后却亏损破产。区别显而易见。
如果北大方正等也和联想一样改制,有和柳传志一样的带头人,还会亏损破产吗?没有发生的事情当然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是,我想,答案就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
司马南及其粉丝认为,国有股转给私人就是国有资产流失了,那么,换个角度想想,如果国有股仍然控股拿大头,联想还能发展到现在这样吗?
我认为,如果国有股仍然拿大头,更大的可能是,联想已经和北大方正清华紫光一样亏损破产了。
道理其实很简单:有能力的人,是否能多劳多得,才是企业能否发展壮大的关键。有能力的人挣得越多,他的动力就会越大。企业才能越做越好。
否则的话,能力和得到不匹配,没有人能一心一意把企业做大做强。这是人性决定的。
其次,司马南质疑联想高管薪酬太高。
其实,我们的社会问题不在于有能力的人薪酬太高,而是在于普通大众最低薪酬太低。
道理很简单:薪酬高的人,即使把薪酬减下来了,和大家也没关系。还不如用高薪酬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把企业发展的更好。
所以,解决贫富差距悬殊的最佳办法是把最低薪酬提高,可以立竿见影改善贫富差距太大的情况。
这个道理,司马南肯定也知道,但是,他为什么不建议提高最低薪酬,更切实的帮助大家呢?
国家对联想的投资,明明取得了巨大的回报,是成功企业的代表,但是,到了司马南嘴里,却成了国有资产流失的典型。
而真正给国家造成几千亿亏损的企业,司马南却视而不见。这不是颠倒黑白,指鹿为马吗?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和世界接轨,现代公司管理制度也开始慢慢进入我国。投资者,和公司管理者的股份划分问题,慢慢也会成为常识。同时,企业家的价值,也会越来越被大众认可。
就联想而言,可以说,柳传志是不可替代的。没有柳传志,就没有联想的发展壮大。甚至,没有柳传志,可能联想早就破产了。
难道,司马南认为亏损破产的联想会更好吗?
其中的道理其实很简单。现在,关于联想问题引起这么大的争议,说明很多人对市场经济原理的认识还太肤浅,急需做一些基础知识的启蒙。
如果取得巨大成功的投资都会被说成国有资产流失,那么,结果就是没有企业家敢再和国企合作。而国有企业中有能力的人,也会辞职自己创业。
如果没有民营资本的参股,很显然,国企只能做一些垄断行业的生意,参加真正的市场竞争,国企是力不从心的。
所以,无论是从国家的角度,还是本身的角度,联想都不应该再沉默。而是应该勇敢的站出来,对大众做一次市场经济知识的启蒙。
有成千上万个联想,国家是不是有更多更大的收益?这个道理还用说吗?
我们需要做的,不是把联想打倒,而是鼓励更多的企业成为联想,那样才能为国家贡献更多的税收。
也有人说,司马南质疑的是柳传志,不是联想。这种说法很无知:联想和柳传志怎么可能分的开呢?
联想也好,柳传志也好,在司马南及其粉丝的不断攻击下,对我们的市场环境,和民营企业家的信心,都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这个问题已经到了不解决不可的地步了。
国家政策很明朗:民企和国企拥有同等的市场地位。民企不应该受到歧视。给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联想,是时候站出来维护自己的名誉权了。#头条创作挑战赛#